血管壁静态力学性能研究

血管壁静态力学性能研究

刁丽娜[1]2001年在《血管壁静态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对血管壁静态力学特性研究历史及现状做了一下简要的介绍,特别是关于血管壁本构方程的研究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本文是在先辈工作的基础上,借助于应变能密度函数,给出血管壁本构方程的叁维表达形式(七参数),并借助于先进的实验设备及方法,拟和出本构方程的七个物质参数。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采用了新的实验设备及新的实验手段—无接触测量方法及标准化的实验方案,从中得到了大量的实验结果,并用自行编制的软件对其颈动脉的张开角以及拟合所需各种静态数据进行了比较精密的测量,从而将这些值运用于本构方程的拟合。同时,给出了实验时轴向力及拉力随外径变化的曲线及拟合后轴向力及压力随外径变化的曲线。最后,对实验的结果及拟合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及讨论(考虑残余应力和不考虑残余应力的情况)。

李超雷[2]2002年在《动脉壁动态性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对动脉壁力学性质研究的历史做了回顾,其中着重介绍了动脉壁力学性质的实验研究。包括动脉壁的结构、实验模型的研究、薄壁筒和厚壁筒理论模型的研究、应力和应变分析方法以及动态和静态实验的区别,并对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如组织工程、动脉重建和应力与生长的关系作了探讨。 在本次实验中,首次采用血液循环模拟装置以及自行研制的非接触直径测量系统,完成了动脉壁动态力学性质的实验。对直径数据结果的分析也采用了自行编制的软件,得到了较精确的实验结果。第二次实验直径测量的精确度比第一次有了较大提高,本次实验并未发现在相同压力水平下,动态和静态实验的直径在尺度上有较大差别。 对压力水平为80-120mmHg时的动态和静态曲线的斜率进行统计,得出的结论为:在80-120mmHg的压力水平下,伸长比分别为1.4,1.6,1.8时,动态和静态曲线的斜率的平均值具有明显差异。而在伸长比为1.4,压力水平分别为60-100mmHg,80-120mmHg,100-140mmHg时,动态曲线的斜率进行统计的结果表明,不同压力水平下的动态曲线斜率不具有明显差异。把伸长比为1.4时的静态曲线和叁种压力水平下的动态曲线放在一起,从静态曲线可以看出,当直径增大时,曲线的斜率也逐渐增大。而在相同压力水平下,动态和静态曲线的直径变化范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蔡霄天[3]2015年在《细晶有色金属低周疲劳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镁合金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的材料,已大量运用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领域。特别是变形镁合金,由于其极高的比强度和优良的韧性,必然成为下一代新型镁合金的发展重点。通过对变形镁合金的挤压、轧制、ECAP (Equal Channel Angular Pressing)、锻造等加工工艺,可以细化晶粒,明显提高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但镁合金作为结构件,必然会受到循环应力/应变的作用,为了保证材料的安全,必须对镁合金的低周疲劳性能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其疲劳损伤规律和失效机理。本文对常规挤压AZ31镁合金进行多面循环轧制、ECAP及深冷处理,对粗晶铜进行ECAP及深冷处理,通过静态力学实验、低周疲劳实验、断口形貌观察等手段,研究材料内部微观组织结构(晶粒度、织构、第二相等)、变形机制对镁合金低周疲劳性能的影响。并对AZ80镁合金合金进行固溶与时效等处理,比较两种材料在低周疲劳下不同的棘轮行为,得出以下结果:(1)AZ31挤压态镁合金经过多面循环轧制后,力学强度明显提高,并产生一定数量的孪晶,使基面织构弱化。疲劳过程中,相较挤压态,有更多滑移系开动,孪生-退孪生现象有所减弱,但仍表现出循环硬化行为,疲劳寿命明显高于初始挤压态AZ31镁合金。(2) ECAP与ECAP深冷处理的镁合金样品,相较初始挤压态,晶粒明显细化,深冷处理后晶粒更加细小,硬度值更高,材料均显现明显的循环硬化行为。在应力幅小于0.6%的低周疲劳实验中,深冷处理的疲劳寿命明显提高。在应力幅高于0.8%的低周疲劳实验中,深冷处理样品的拉伸平均应力明显提高,疲劳寿命降低。(3) ECAP与ECAP深冷处理的粗晶铜,晶粒细化显着,低周疲劳均呈现循环软化显现。深冷处理的疲劳断口的疲劳条带间距更小,展现更高的疲劳寿命。(4)AZ80时效后析出第二相能提高时效样品的力学强度,同时降低了材料的拉压不对称性。在棘轮实验中,固溶样品展现出循环硬化的棘轮行为,而时效样品展现出一定循环软化的棘轮行为,棘轮应力门槛值明显提高。

李瑞文[4]2009年在《U-2.5wt%Nb合金的氢蚀及其对力学性能影响》文中提出金属铀及其合金作为核工程中重要组成材料而备受关注。铀及其合金非常活泼且存在多种相结构,在其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两个方面的老化问题:与环境气氛作用引起的表面腐蚀和不稳定相分解引起的结构性能变化。因此这两方面就成为铀及其合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论文以U-2.5wt%Nb合金表面氢腐蚀可能引起合金力学性能老化的问题为研究背景而展开。(1)系统地利用在线显微镜研究了U-2.5wt%Nb合金氢蚀初期氢化物的生长与成核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氢化物的生长速度与反应温度符合Arrhenius关系,U-2.5wt%Nb合金氢化物生长激活能为24.34kJ/mol。在远离平衡态的实验条件下,压力对氢化物生长速度影响显得非常弱。样品表明氢化物成核数目的试验结果表明氢化物成核速度与温度遵从Arrhenius关系,与压力成正比。对氢蚀成核位置的初步研究发现,对于U-2.5wt%Nb合金,晶界并不是成核的优先选择,样品表面某些尖角处和粗糙处容易发生氢蚀,材料表面越粗糙,氢蚀越易发生。(2)系统地研究了U-2.5wt%Nb合金氢蚀初期孕育期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U-2.5wt%Nb合金氢蚀存在孕育期,相对于未合金化铀,U-2.5wt%Nb合金更易发生氢蚀。U-2.5wt%Nb与U合金氢蚀成核形貌也有所不同。温度和压力对孕育期实验揭示了孕育期存在机理,即“扩散屏蔽”机制。较低温下(<125℃)孕育期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为Arrhenius关系,其表观活化能为22.92kJ/mol。孕育期随反应压力升高而减小,孕育期与反应氢压力成反比关系。孕育期随氧化膜增加而显着增加。超过125℃,孕育期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表明孕育期的“扩散屏蔽”机制已经失效。利用现有处理手段,对氢蚀动力学不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预热处理显着影响U-2.5wt%Nb合金氢蚀孕育期;表面等离子注氮能显着提高U-2.5wt%Nb合金的抗氢蚀性能。添加不同浓度CO的氢气非常明显的延长了孕育期。(3)利用加速腐蚀方法,采用标准拉伸力学试样,研究了氢腐蚀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U-2.5wt%Nb合金断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下降非常明显,抗拉强度略有下降,屈服强度和弹性模量变化不明显。拉伸样表面腐蚀形貌、断口形貌、剖面形貌试验结果显示,氢蚀引起的表面缺陷如蚀坑、微裂纹、氢扩散区导致了材料力学性能的下降,生成氢化物相是导致材料变脆的主要原因。获得了U-2.5wt%Nb合金准静态下拉伸本构方程,氢蚀后材料的应变硬化能力发生变化。采用应变能密度理论,以表面存在微裂纹的拉伸样来模拟氢腐蚀的影响,计算了表面存在不同长度微裂纹时应变能密度的变化。模拟结果显示,表面腐蚀形成的缺陷如微裂纹确实降低了氢化腐蚀后铀铌合金抗拉强度和延伸率,特别是延伸率下降较多。随着裂纹尺度的增加,力学性能参数下降更多。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计算了含有一定环境气氛的铀材料在密闭体系经过长期充分作用后,体系内各组分的含量,尤其是氢分压和氢量。结果表明湿度引起的水含量生成的氢气量,足以使材料发生氢腐蚀,当湿度为80%时最大单位面积腐蚀量可达0.096mol/mm~2,但这个腐蚀量不足以引起材料整体力学性能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如果这么大的氢气量在某个薄弱点发生腐蚀,不能以平均值计算。(4)利用Hopkinson杆实验研究了U-2.5wt%Nb合金动态力学行为和微结构变化,并研究表面氢蚀对其动态力学行为的影响。获得了材料在10~(-3)-10~3/s应变速率范围内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利用Johnson-Cook本构模型获得了U-2.5wt%Nb合金高应变速率下的本构方程。高应变速率下材料的屈服强度明显增加说明U-2.5wt%Nb合金是应变率敏感材料。氢蚀样和原始样一样对应变速率敏感,敏感程度相近,氢蚀后在塑性变形阶段的应变强化效应略有不同,应变指数增大,抗应变能力增强,氢蚀样屈服强度提高,屈服应变增大,腐蚀缺陷加快了材料塑性变形。材料在高应变速率下的微结构演化结果显示,在应变率低于1500s~(-1)时,合金的变形机制仍以滑移为主,晶界结构未见明显变化,尚未观察到明显剪切带。

沈安澜, 邓子辰[5]2011年在《具有初应力的血管的静态力学仿真分析》文中指出血管组织具有非线性和初应力等复杂的力学特性。本文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一个含有初始应力的叁维理论模型分析血管壁的非线性力学性质。在假设血管壁为均质、正交各向异性、横截面各向同性、不可压缩的条件下,建立具有初应力的血管静态力学本构关系,并根据已有的实验数据通过多曲线拟合方法建立比较完善、相对计算简单的血管壁本构方程。通过与不含初应力条件实验曲线进行比较,结果证明含有初应力的本构方程可以更好地反映血管壁的力学特点,并且数值拟合结果也证实血管壁的初始应力不可忽略。

黄跃平, 范志宁, 李荣华, 王世栋[6]2008年在《医用内支架力学性能的评价和检验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医用内支架大体上分为血管内支架和非血管腔内支架两大类,是继导管介入诊疗技术之后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高科技医学工程技术。本文探讨了医用内支架成品的主要力学性能和测试方法,对医用内支架的成品质量控制和力学性能检验标准(规范)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

董建廷[7]2014年在《完全生物可吸收聚乳酸—叁亚甲基碳酸酯—乙交酯共聚物心血管支架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合成了高分子量的PLLA-TMC-GA叁元共聚物,并以对应的PLLA-TMC二元共聚物及PLLA和PTMC均聚物作为参比样,研究了热性能、力学性能、酶、水降解行为及生物相容性等基本应用性能;采用微雕刻法,设计并制作了PLLA-TMC-GA叁元共聚物血管支架样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开环聚合合成了不同序列结构的PLLA-TMC-GA叁元共聚物及对应的PLLA-TMC二元共聚物和PLLA、PTMC均聚物。研究了PLLA-TMC-GA叁元共聚物的分子链结构。采用1H NMR和13C NMR对PLLA-TMC-GA叁元共聚物的分子链序列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计算了平均序列长度和序列分布。结果表明,TMC或GA单元的加入,使得LLA平均序列长度降低;且GA单元替换等量的TMC单元后,LLA平均序列长度更短。分析发现,LLA平均序列长度与TMC或GA含量之间均存在指数相关性。(2)详细研究了PLLA-TMC-GA叁元共聚物分子链微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实验发现,单体组成对PLLA-TMC-GA叁元共聚物热性能和力学性能有明显的影响。TMC和GA单元的引入破坏了PLLA链段的规整度,使得PLLA-TMC-GA叁元共聚物的结晶能力大幅降低。共聚物的结晶能力由LLA平均序列长度lLLe值决定。在材料的力学性能方面,GA组分的加入,使得PLLA-TMC-GA叁元共聚物的韧性较之PLLA和PLLA-TMC二元共聚物显着提高,而拉伸强度仅有轻微下降。该结果对通过单体配比进行共聚物链结构的调控,进而对材料的性能进行控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3)研究了PLLA-TMC-GA叁元共聚物在蛋白酶K水溶液中的降解行为。实验揭示了PLLA-TMC-GA叁元共聚物的酶降解速率是由LLA平均序列长度和结晶度共同决定的。较短的LLA平均序列长度导致共聚物的结晶度较低,从而对加快降解速率有利。但是,当LLA平均序列长度小于4.0时,共聚物的降解反而会受到抑制。降解过程中,聚合物的LLA含量几乎不发生变化,分子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表明在蛋白酶K降解过程中,亦同时存在水解过程。在水分子的增塑和分子量下降的双重作用下,降解材料的结晶能力提高,样品的Tm和△Hm值略有上升。SEM观察发现材料主要以表面溶蚀方式降解。(4)研究了PLLA-TMC-GA叁元共聚物在PBS缓冲溶液中的降解行为。与PLLA-TMC二元共聚物和PLLA均聚物相比,PLLA-TMC-GA叁元共聚物的降解速率更快。样品的结晶能力在水分子的增塑和分子量下降等原因下,初始阶段出现结晶度上升;但当分子量下降到<10,000时,过短的链段,使得降解产物结晶困难。进一步研究发现,PLLA-TMC-GA叁元共聚物的水解过程主要分为叁个阶段:首先是处于无定形区的GA组分快速降解;随后,无定形和结晶不完善区域LLA的降解开始成为主要因素;最后,降解进一步加剧,晶区开始瓦解,晶区中的LLA和裸露出来的GA单元得以继续降解。(5)从细胞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及免疫相容性角度出发,对PLLA-TMC-GA叁元共聚物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PLLA-TMC-GA叁元共聚物的细胞毒性小,溶血率较低,具有较好的抗凝血性质,且刺激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浓度较低,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6)采用完全生物可吸收的PLGA纤维增强了PLLA-TMC-GA叁元共聚物。结果表明,氧气等离子体处理过的PLGA纤维使得PLLA-TMC-GA叁元共聚物的力学强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PLGA纤维不能在蛋白酶K的作用下降解,因此酶解时,PLGA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失重速率低于PLLA-TMC-GA叁元共聚物基体。但由于PLGA纤维具有较快的水解速率,其产生的酸性降解产物催化加速了基体聚合物的降解,使得酶解或水解时基体聚合物的分子量下降速度更快。(7)选取PLLA-TMC-GA叁元共聚物为原料,先通过单螺杆挤出机挤出成型具有一定外径和壁厚的管材。然后,采用微雕刻法,成功制作出血管支架样品。该支架有望在为血管提供6-9个月的径向支撑作用后,1-2年内完全降解并被人体吸收,避免传统金属药物洗脱支架对血管的长期刺激、以及由此引发的血管晚期炎症和再狭窄等问题。因此,本论文开发的PLLA-TMC-GA叁元共聚物具有较高的强度与韧性、合适的降解速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成型加工性,在血管支架等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郭金龙[8]2016年在《冲击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梁的动力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再生混凝土技术已被广泛研究并逐步应用于实际结构工程中,而混凝土结构在服役期间,除受到自重、活载等准静态荷载外,还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形式的意外冲击作用,例如车辆撞击、安全事故以及恐怖袭击。准静态荷载是缓慢地施加到构件上,而冲击作用则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的能量,构件在快速加载下表现出与准静态荷载不一样的动力响应。因此,开展再生混凝土梁在冲击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研究和设计方法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混凝土材料是一种应变率相关材料,即高应变率下材料强度相对静力强度有所提高。为了研究应变率效应对再生混凝土材料抗压强度的提高,本文对取代率分别为0、30%、70%、100%的四种再生混凝土试块进行静力受压试验及SHPB试验,得到与取代率相关的再生混凝土动态强度表达公式。依据所得到的再生混凝土材料动态强度对混凝土连续盖帽本构(CSCM)模型进行修正,并利用有限元程序LS-DYNA验证修正后CSCM模型的合理性。以框架结构受直升机非正常着陆冲击现象为研究背景,设计四种取代率(0、30%、70%、100%)的再生混凝土梁落锤试验,并基于考虑了取代率修正的CSCM本构模型,采用程序LS-DYNA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所设计的再生混凝土梁落锤试验进行模拟,预测梁试件在冲击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能量转化以及破坏模态。预测结果进而用于指导试验中的支座设计、采集传感器的选用以及试验制度的确定。制作四种取代率的再生混凝土梁,为进行对比,每种取代率的再生混凝土梁均制作两根,分别进行跨中静力加载及跨中落锤试验。对比两种加载方式下再生混凝土梁的不同破坏模态,通过跨中静力加载试验得到再生混凝土梁的弯曲抗力-位移曲线,分析取代率对静力抗弯承载力、刚度的影响;通过跨中落锤试验,考察梁试件的冲击力、位移响应、以及应力状况,分析取代率对梁弯曲耗能能力的影响。在再生混凝土梁静态弯曲抗力的基础上考虑材料应变率效应的增强,修正得到动态弯曲抗力,由梁跨中残余位移计算梁的弯曲耗能能力。对冲击作用下梁试件中的惯性效应进行分析,在惯性效应的影响下,试件所受到的冲击力并不完全用于使试件变形,“冲击荷载”的描述不恰当,因此本文提出“冲击作用”的概念。对冲击物质量和冲击速度进行参数分析,并通过对四根四种取代率的再生混凝土梁进行连续落锤冲击试验,对比相同冲击能量下的单次落锤冲击试验下梁的响应,发现冲击能量形式不能合理地代表冲击作用,同样冲量形式也不能合理地代表冲击作用,因此采用冲击物质量和冲击速度组合的形式来对冲击作用进行描述。同时采用变形破坏准则来判定试件抵抗冲击作用的能力。建立了两自由度质量-弹簧简化分析模型,利用再生混凝土梁落锤冲击试验及相关文献中的钢筋混凝土梁冲击试验以验证简化模型的合理性;并利用简化模型分析屈服速度以研究冲击作用下梁的屈服状态。利用该简化模型并基于变形破坏准则,建立基于位移的再生混凝土梁抗冲击设计流程,并通过一个框架梁受直升机非正常着陆冲击设计实例对该流程进行阐述。

马冬冬[9]2018年在《动静组合加载下人工冻土动态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文中认为针对人工冻结法施工中冻土承受“预静载+动力扰动”这一动静组合受力状态,冻土在静态或准静态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冻土在动静组合加载下的应力-应变特征、强度和变形特性、破坏模式、能量耗散及本构模型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可同时施加轴压和围压的动静组合加载试验系统,开展了动静组合作用下人工冻土的SHPB试验,系统地分析了温度、应变率、围压等级、轴压等级及土质类型对人工冻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对应的本构模型。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地分析了不同应力状态下人工冻土的动态应力-应变曲线特征。结果表明,对于人工冻结黏土,单轴状态下-5℃时应力-应变曲线可分为压密、弹性、塑性和缓慢应变软化阶段;-15℃时可分为弹性、塑性和破坏阶段。人工冻结砂土单轴状态下,可分为弹性、塑性、缓慢应变软化和破坏阶段。人工冻结粉质黏土单轴和一维动静组合状态下,可分为压密、弹性、塑性和破坏阶段。主动围压和叁维动静组合状态下,人工冻土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均可分为弹性、塑性和破坏阶段。(2)主动围压状态下人工冻结黏土和人工冻结砂土的SHPB试验表明,动态抗压强度随主动围压的增加而增大。相同温度和应变率下,叁维动静组合加载状态下人工冻结粉质黏土的动态抗压强度均高于一维状态,随着主动围压的增加,动态抗压强度和第一阶段变形模量呈对数增大,第二阶段变形模量基本呈线性增大。相对于单轴状态,一维和叁维动静组合加载下人工冻结粉质黏土的动态抗压强度、第一阶段变形模量和第二阶段变形模量均有较大提升,随着轴压比的增加,叁者都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一维和叁维状态对应的峰值轴压比分别为0.7和0.8,不同轴压比下强度增长系数与第二阶段变形模量增长系数的有着相似的变化规律,轴压比对第一阶段变形模量增长系数的影响较大。(3)分析了不同应力状态下人工冻土的破坏模式。单轴状态下,-15℃人工冻结黏土、-5℃和-15℃人工冻结砂土均呈脆性破坏,-5℃人工冻结黏土呈塑性破坏,主动围压状态下呈微裂或无明显破裂;一维动静组合加载下,轴压比为0.4时人工冻结粉质黏土试样环向侧面发生剥落现象;轴压比为0.7~0.9时试样产生明显的剪切破坏模式;轴压比为1.0时试样呈粉碎状破坏。叁维动静组合加载条件下,均无明显破坏。相同应力状态下,人工冻土的动态抗压强度随温度的降低呈线性增大,增长速率依次为动态单轴、叁维动静组合、静态单轴。人工冻土在高应变率下的温度敏感性要强于低应变率;动态SHPB试验中,人工冻土在单轴状态下的温度敏感性强于叁维动静组合加载状态;叁维动静组合加载下,随着温度的降低,第一阶段变形模量和第二阶段变形模量逐渐增大,相同温度变化范围内,第一阶段变形模量的增长量要大于第二阶段变形模量。(4)温度相同时,主动围压状态下人工冻土的耗散能密度大于单轴状态。相同应力状态下,随着应变率的增加和温度的降低,冻土的耗散能密度逐渐增大。当轴压比相同时,叁维加载状态下冻土的耗散能密度要大于一维状态;一维和叁维加载状态下耗散能密度均随轴压比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峰值耗散能密度对应的轴压比分别为0.7和0.8。随着耗散能密度的增大,平均破碎块度逐渐减小,呈现出良好的对数关系。(5)基于主动围压状态、一维动静组合加载状态、叁维动静组合加载状态人工冻土的动态冲击试验结果,推导出综合考虑轴压效应、围压效应、温度效应、应变率效应及土质类型的人工冻土动态本构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动态本构模型曲线与试验曲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模型预测的动态峰值应力与试验结果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该模型能够描述人工冻土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动力学特性。

唐志云[10]2008年在《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SY02压力试验台控制系统》文中指出随着现代航空技术高速发展,对飞机各部件的性能检测也要求越来越严格。飞机机轮的力学特性对飞机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对其进行的静态力学性能测试也朝着更高精度、更高可靠性发展。其中飞机机轮的压力载荷试验和最大加载破坏性试验是其在静态力学试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飞机机轮的质量好坏和能否应用于实际的飞行服务中。本文结合实际科研项目,对某机轮压力测试试验台进行控制系统上的改造。针对原有系统存在控制精度不高,稳定性差等问题,设计了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SY02压力试验台控制系统,采用模糊自适应PID算法,以解决实际应用中因机轮受压产生刚度变化引起的PID参数不适应的问题。本文详细地讨论了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SY02压力试验台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控制系统软件部分的设计、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的研究与分析。在模糊自适应PID的设计中,通过合适的参数整定方法获得PID的初步参数,引入自学习环节在线自动地修改模糊控制规则,自动调整PID参数,实现控制规则和PID参数的在线优化。对所设计的模糊自适应控制器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并与常规PID的控制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模糊PID的压力控制系统可以明显改善系统的性能指标。在以上基础上,阐述了上位机应用软件开发的设计与实现,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 血管壁静态力学性能研究[D]. 刁丽娜. 北京工业大学. 2001

[2]. 动脉壁动态性质的实验研究[D]. 李超雷. 北京工业大学. 2002

[3]. 细晶有色金属低周疲劳性能研究[D]. 蔡霄天. 南京理工大学. 2015

[4]. U-2.5wt%Nb合金的氢蚀及其对力学性能影响[D]. 李瑞文.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09

[5]. 具有初应力的血管的静态力学仿真分析[J]. 沈安澜, 邓子辰.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1

[6]. 医用内支架力学性能的评价和检验方法的研究[J]. 黄跃平, 范志宁, 李荣华, 王世栋.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8

[7]. 完全生物可吸收聚乳酸—叁亚甲基碳酸酯—乙交酯共聚物心血管支架的研究[D]. 董建廷. 复旦大学. 2014

[8]. 冲击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梁的动力响应研究[D]. 郭金龙.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9]. 动静组合加载下人工冻土动态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D]. 马冬冬. 安徽理工大学. 2018

[10]. 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SY02压力试验台控制系统[D]. 唐志云. 中南大学. 2008

标签:;  ;  ;  ;  ;  ;  

血管壁静态力学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