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拉西坦静脉滴注致患者头痛1例分析论文_黄凤琴,郭汉林

奥拉西坦静脉滴注致患者头痛1例分析论文_黄凤琴,郭汉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广州 510630)

关键词:奥拉西坦;头痛;不良反应

患者,男,66岁,诊断结果为痴呆,患者家属发现患者约两年前出现出现重复语言,对答不正确,性格改变,脾气较前倔强,有时会从地上捡东西询问“这是什么”,近一年发现话语明显减少,不能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甚至说不出家人的姓名,但是能听懂他人的简单话语,严重沉默不语,并逐渐拒绝社交活动,有时有无故“吐口水”的奇怪行为,近8月余出现大小便频发,无随地大小便行为,无迷路,夜间睡眠中无尿频等,睡眠可,饮食可。查体:神清,问之无对答,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可正确执行简单医嘱动作,四肢肌力粗侧可,感觉及病理检查不能配合。患者隐匿起病,进行性加重,出现言行异常,语言表达能力明显下降,结合患者头颅MRI检查结果考虑为额颞叶痴呆,加用安理申等缓解症状,完善腰椎穿刺术排查有无颅内其他突变。患者于2017年8月26日上午经过静脉滴注奥拉西坦注射液(欧兰同)后,起床上厕所小便时诉剧烈头痛,小便未解,平卧床上后仍诉头痛,小便拉不出,伴全身颤抖:查患者神志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应,考虑1,腰穿后低颅头痛2、寒战反应3、尿潴留。嘱去枕平卧,予保暖,加强陪护,导尿并留置尿管,考虑寒战不除外输液反应,予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管道,并予完善血常规,CRP,降钙素原,尿常规等检查,经处理后患者头痛较前缓解,导出尿液300ml,寒战,测量体温40多摄氏度,予复方氨基比林肌注退热,继续加强补液,予查头部CT排查颅内新病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记过回报:血常规、CRP、降钙素原无异常,尿常规显示潜血阳性,白细胞阴性头部CT较前变化不大,未见出血等,考虑输液反应可能性大,继续观察,下午时分,患者输液过程中出现寒战,体温升至40.1℃,神志慌张,不听劝阻,要求下床,立即停止原输液更换置针至右手,更换所有输液管道,换NS静滴补液,抽血培养,予冰毯降温,予氟哌啶醇5mg+东莨菪碱0.15mg肌注。后患者出现轻度咳痰,考虑不除外肺部感染,上级医师指示予头孢曲松钠(罗氏芬)2.0qd静滴,予心电监护,加强补液,续观察病情变化。

奥拉西坦具有吡唑烷酮类结构,药理机制为:药物从血脑屏障穿过,对神经元(网状机构)进行直接作用,促进磷酸乙醇胺与磷酸乙醇碱(两者均位于神经元内部)合成,进而加速乙酰胆碱运转效率(位于大脑皮质)、提高海马部位蛋白激酶 C 活性、激活大脑皮层磷酸酯酶活性,促进脑皮质细胞对氨基酸、磷脂及葡萄糖的利用,提高ATP转化率,促进脑细胞内的基因(RNA)与蛋白质合成,达到改善认知功能的目的。[1]

讨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脑卒中可作为是痴呆的前兆症状,仅典型症状的脑卒中可提前预示痴呆的发生,且一些非典型的临床症状脑卒中也可以起到风险警示的作用。[2]临床分析发现,患者从脑卒中发展到痴呆一般要经历认知功能障碍从无到有,从轻到重的过程,且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导致患者致残率和痴呆的发生率大大增加,严重影响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3] 随着全世界血管性痴呆发病率日益增高,而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明确的情况下,寻找高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受到全世界研究者的广泛重视。但对于说明书未出现的疑似新不良反应应该更加注重观察,经查阅奥拉西坦的药品说明书、马丁代尔药物大典;新编药物学(16版),中国药师临床用药指南等,说明书中其不良反应为出现兴奋、失眠等不良反应,停药或减少剂量后逐渐消失。国内外均未检索到奥拉西坦导致头痛的不良反应。该老年病人为单独用药,但是一停药就反应减少,虽已有的研究[3]表明奥拉西坦联合用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明确,且效果优于单独给药,可能是通过作用于不同的靶点产生协同作用,但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其机制可能与老年人肝肾功能衰退,容易蓄积,或者对某些药品敏感有关,关于奥拉西坦致头痛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宋艳玲,孙乔,李柏娜,等. 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19(12):1441 - 05

[2]李新雯 奥拉西坦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认知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6):104.

[3]万继峰,徐云燕,刘长春,等。乐脉颗粒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2,(01):31-32.

论文作者:黄凤琴,郭汉林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0

标签:;  ;  ;  ;  ;  ;  ;  ;  

奥拉西坦静脉滴注致患者头痛1例分析论文_黄凤琴,郭汉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