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_校本教研论文

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_校本教研论文

抓好校本教研,促进师生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师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抓科研引领,推动校本教研

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心,以系列化研究为载体,把科研活动贯穿于课改实验的全过程。在实验中,根据新课改实验目标与任务,我们在我区六大创新体系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又确立了“新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探究,以此课题为实施新课程的主导课题,在全区作引领,制定了详实可操作的课题方案,下发基层学校,并定期在基层学校开展此专题的现场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基层学校在区主导课题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也确立了自己的科研课题。上下形成合力,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推动课程改革,把新课程改革真正提升到科研的理论高度去认识,去研究。

二、抓课堂教学,落实校本教研

1.深入基层,认真调研。教研员平时深入到基层学校,参与基层备课、听课、当堂测试、当场反馈,并进行跟踪指导。以每学期备课为切入点,改革备课模式,重新研制了“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新的会课方式。

第一在备课形式上我们侧重于“会课”,让所有的教师都动起来,安排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组、研讨话题、课题,无论是共性或个性的问题均可以拿出来研讨、争议。鼓励教师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把区、校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备课的有效价值。

第二在教案设计上,我们提倡要有一定的格式但要避免“格式化”,注意侧重设计好教学思路,允许用提纲式、表格式、框图式等不同的书写形式、内容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学法,为课堂留下一定弹性空间,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究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第三提倡教师写课后记,强调课后反思的重要性,要求教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做好课后“备课”,书写形式上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第四淡化备课、写教案的应检性,明确备课目的,管理上注意到备课、上课、测试的有机结合。

2.参与会课,共同研讨。通过近两年来的会课尝试,各校对于会课的方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会课的形式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各校要把这种形式应用到学校的年组、学科备课活动中,教研员要对各校的会课进行监督指导。

3.围绕专题,进行探究。对于大家都很模糊、很笼统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年级、学科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专题,组织专题讨论。

4.走进薄弱校,定期蹲点。对于课堂教学薄弱的学校,采取蹲点的方法,教研员走进学校、走进教师、走进课堂,共同研究教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争取短期内摆脱薄弱。

5.携手联谊,共促提高。我们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钻研教学、强化教师业务素质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协手联谊、互补合作、以强代弱为手段,注重研讨课堂教学思路、环节、策略的设计和选择、课堂教学得失的分析等。每周要有三个学校上一、三、五年级三个学科的研讨课,其它学校教师均参加听课。三次课上完以后组织研讨,教研员要拟出讨论提纲。研讨中有执教教师说课,教研员、教师评课、讨论等。并布置下一期的活动内容。

每月一次会课,要有专题、有目的、有一定的具体实施法、有很好的会课效果。

进修学校有关学科的教研员深入到联谊组中制定学科计划,统筹安排学科活动内容,并把活动的内容、程序、效果详细记录下来。根据活动情况灵活调整,确保了活动的有效性。

三、抓教学活动,开展校本教研

1.学科引路课。小学部的教研员根据本学科特点,在学科教师队伍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师做课。

2.优秀课汇报。开展“运用新理念实施新课程”优质课的评选活动。通过这项活动,涌现出一批素质精良的教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教学论坛。我们面对新课程实施以来,始终存在许多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开展教学论坛中,切实解决一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四、抓典型学校,深化校本教研

1.做到片上引领。我们把区直属小学划分成三片,典型校在每一片上都是领头学校,要真正发挥出引领作用,在各个活动中都要走在前面,起到示范作用。

2.抓好集中备课。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于典型校的集中备课,各校要按计划组织好,教研员对各校的集中备课进行参与、指导。

3.承担现场会。在抓典型校的工作中,不但为典型校发展提供便利条件,而且也要为典型校创设展示经验的平台。绿园小学是我区" PDS" 工程典型校,在" PDS" 工程实施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他们的" PDS" 工程展示会,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

标签:;  ;  

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_校本教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