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领导能力的提高:海信的启示_海信集团论文

关键在于领导能力的提高:海信的启示_海信集团论文

关键在于领导状况的改善——海信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信论文,关键在于论文,启示论文,状况论文,领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部分国有企业缺乏活力、经营困难,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为此,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坚定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力争用3 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实现这一“改善”的关键,是企业领导状况的根本改善。这是近年来一批发展较快的国有企业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最近我们对青岛海信集团调查中得到的可贵启示。

有过硬的领导,才会有过硬的企业

青岛海信集团是90 年代我国电子行业脱颖而出的一匹“黑马”。 1993年6月底,海信(当时叫“青岛电视机厂”)的净资产是8913 万元,如今已经达到14亿元。同时,整个企业已经从产品单一的电视机厂家,发展壮大成为一个以资本为纽带,集科、工、贸于一体,在国内外拥有5个全资子公司、19 个控股公司和若干个参股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同行业唯一一家通过ISO9001国际国内认证的双料企业。 海信为什么会有如此快速的发展?其中固然有很多原因,但第一位的,是有一个过得硬的领导班子。这个领导班子“硬”在哪里呢?

首先,“硬”在精神状态上。“一切为了海信的发展”,是海信领导者的共同信念。因此,他们心能想到一处,话能说到一起。凡是有利于海信发展的事,都努力地去想、尽力地去做。有了问题,遇到困难,谁也不推诿、不埋怨,共同想办法、找出路;有了成绩,面对荣誉,谁也不争、不抢,你推我让,共同珍惜。领导班子有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企业还能搞不好吗?反观一些走下坡路的企业,其领导班子往往精神萎靡,养尊处优,畏难怕苦,争功诿过。这样一种精神状态,还讲什么经营状况的“改善”。如同一个民族,只有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样,一个企业的领导班子,只有始终保持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才能带领企业走向兴旺发达。

其次,“硬”在领导决策上。从1992年至今,海信面对的家电市场千变万化、险象环生;海信内部产品、产业结构一再调整,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不论是遇到“难关”,还是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海信领导层从不退缩,总是能够不失时机地作出正确决策。从大规模变革内部组织结构,到建立“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新的人事、分配机制;从扩大产品门类和经营渠道,到资本营运,跨地区兼并,再到办国外分公司,等等。这些事关企业兴衰成败的重大决策,有效地引导海信不断地跃上新台阶。为什么海信领导班子能够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保持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原因在于他们始终抓住两条:一是重大决策严格按照科学决策程序办事,“不跟感觉走”;二是重大决策坚决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的智慧搞民主决策,不搞“个人说了算”。

第三,“硬”在知人善任上。“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企业领导。像海信这样现代化程度高的大型企业,生产流程复杂,环环相扣,销售线长面广,各自为战,如果用人不当,很容易导致“街亭失守”,满盘皆输。多年来,海信一直严把用人关,出以公心,任人唯贤。他们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把“伯乐相马”变为“竞赛选马”。在干部的任用、考核上,把“解放思想,敢做冒风险的创新者;廉政勤政,做问心无愧的管理者;深入实际,做解决问题的能手”作为必要条件。这种任用干部的机制和条件,有效地保证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目前,在海信上上下下那么多的领导、管理岗位上,几乎都是能各展所长的人才。

海信集团领导的用人观,不限于选用几个好干部,而是着眼于全体员工素质的提高,强调对全体员工的知人善任。人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素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这里所说的“人”,是指包括领导干部和技术人才在内的全体员工。有人说,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其实,应当说是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竞争。在海信的经营哲学中,他们信奉“一种好的素质等于一百种知识”,始终把提高人的素质摆在第一位。海信集团总裁、党委书记周厚健提出:“一个成功的企业首先生产的应该是人,其次才是产品。”正是这种“首先生产人”的观念,使海信的企业文化建设找到了根基,也使对提高人的素质、对每一个员工都要讲知人善任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高度。依此,他们一方面广揽人才,每年接收一二百名大学毕业生,优化人才结构,带动人才升级;另一方面,以“求人、育人、用人、留人、晋人”为重点,积极开发企业人才资源,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和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他们把每一个员工都视为对海信集团的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努力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充分体现其价值的舞台。

找准改善领导的着力点

决策正确,用人得当,这是许多企业领导想做而做不到的,为什么海信能够做到呢?主要原因在于海信的领导者始终把改善领导的着力点放在“责任、学习、理解、自律”这八个字上。

首要的是责任心。这是海信集团领导班子对领导素质的第一个要求。他们认为,责任心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一个企业的领导对企业和社会有责任心,才能在逆境中顽强奋争,对工作精益求精,带领企业不断地对社会作出贡献。许多企业亏损了,破产了,往往就是那里的领导缺乏责任心所致。讲领导干部的“德”,最主要的就是看他的社会责任心。在海信领导层,“责任心”是叫得最响的一个词。从总裁到中层干部,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的是尽到责任;做决策思之再三,用干部慎之又慎,想的还是责任。企业面对市场,他们想的是对消费者的责任,奉行“高质量产品,高水平服务”的原则。海信是国有企业,他们想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振兴民族工业的责任,于是,坚定不移地提出并坚持“高科技起步、创国际名牌”的发展战略。强烈的责任心,使他们在决策中既勇敢又谨慎,在工作中既“有我”又忘我,奠定了过硬的领导基础。

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现今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者,无一例外地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新的发展环境、新的市场、新的科技、新的企业运作方式,以及具有新的观念、新的特点的顾客和员工。如果没有新的知识、新的观念及时跟上,就无法实施正确的决策和领导。因此,努力学习,善于学习,就成为改善领导的基础和条件。海信的领导者不论工作有多忙,从不放松学习。他们重点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市场经济理论,增强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能力,同时注意学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财政金融等现代科学知识以及国内外先进企业发展经验。他们的学习不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注重“走出去”,注重紧密结合本企业的发展实际,注重把学习心得上升到理论高度,努力形成“自己的东西”。从1993年开始,他们分期分批地选派领导班子成员到大学进行企业管理专业培训;坚持参加国内外有关学术研讨和考察活动,了解最新信息,开阔眼界;坚持参加生产经营活动,向第一线的员工学习,掌握第一手资料。这种多方位、深层次的学习,极大地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因而在决策、用人的时候心明眼亮,胸中有数,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海信自己特点的领导方式和企业管理理论。例如,他们提出了“企业等腰三角形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由管理进步、技术进步为两腰,职工素质为底边所组成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企业的实力和业绩;“组织稳定三纽带论”,认为维系企业的组织稳定,第一要有“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偏重于核心层),第二要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情(偏重于中坚层),第三要有适当的物质利益(偏重于外围层);“资本经营三化论”,一是资产重组效益化,二是投资方位多维化,三是资产营运集约化。

理解、关心和支持比什么都重要。现代大企业领导已不再是个人领导,而是集体领导。为了工作,海信领导班子一班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但从未因此产生过个人恩怨,影响过工作配合,因为大家理解——“都是为了海信好”。理解才能沟通,才能形成凝聚力。在上下级关系中,他们更是提倡互相理解、关心和支持,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敬人”为第一要义的海信精神。在海信,不管是总裁还是普通员工,都能把“尊重人、理解人、团结人、帮助人、信任人、关心人”放在心上。“以心换心”的结果是“非亲胜亲”,职工也同样把理解、关心和支持领导当作自己的责任。海信集团还通过职工持股等方式,使企业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员工们真正感悟到了“企业兴亡,员工有责”。共同的利益,相互的理解,为海信的上上下下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进而使整个领导系统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在自省、自律中不断完善自我。领导是一个过程。对于有所成就的企业领导者来说,作出一两次正确决策、用准一两个人才并不难,难的是“长此以往”。极易生成的骄傲会毁掉他们的领导事业。因此,有无严格的制度约束,有无真正的自省、自律意识,常常是领导者成败的界碑。海信的领导者对成绩和荣誉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除了树立企业和产品的公众形象之外,从不大肆宣扬。海信领导班子开会,讲海信的问题,谈自己的失误,以及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经常性的主题。他们常说,一个人、一个班子、一个企业所以能够进步,其动因就在于能不断发现并自觉地克服自己的不足。因此,他们总是特别注意倾听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意见。出了问题,该是谁的责任谁承担。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人,或者是全局性的问题,则由“一把手”承担责任。自律往往比较难,必须有他律做保障。海信集团的领导者严格执行党委会工作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就这样,他们逐步地完善着自我,改善着领导。

海信经验引发的思考

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的关键,在于改善企业的领导状况。现代企业,是由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组成的,具有高度组织性的社会群体。但是,他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领导者,是企业的大脑和神经中枢,组织企业的运作,决定和指挥企业发展行为。企业的成败,关键在于领导。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制度方面的问题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制度是可以改革的,而且始终是在“领导”的作用下改革的,其中,企业领导的作用就相当大。其次,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制度可谓健全和完善,可是在那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企业注册,不是每年也有成千上万的企业破产吗?其主要的原因大都是领导和管理问题。因此,“领导是关键”可谓是中外同理。

改善企业领导的本质,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并把它引导到企业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说领导是关键,并不是否定群众的作用,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海信,在其他许多好企业,经验一再证明,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能够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有能力积累更多的资本;群众有无穷的智慧,有办法赢得市场竞争。问题是,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并不是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随便谁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而是需要领导者用真心去呼唤,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挖掘、去调动。有些企业垮了,不是因为那里的群众“不行”,而是那里的领导没有“挖掘”、“调动”的本事。海信的领导是过硬的,主要是他们呼唤群众有真心,“挖掘”、“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本事过硬,因而对群众有感召力、凝聚力,能够团结更多的群众做出更大的事业。因此,所谓改善领导,最重要的是应记住:“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改善国有企业的领导是企业和政府的共同任务。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内因是主要的,市场、体制、国家投资等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海信的经验证明,只要企业领导是过硬的,什么样的外部困难都可以克服和化解。但是,国有企业毕竟是在政府的领导之下,政府对国有企业如何领导,对企业及其领导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因此,改善企业领导,不能不讲改善政府对企业的领导。海信的发展,可以说是与它的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密不可分的。当前,政府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应该在多方面加以改善。首先,要通过明确的法律和制度,真正贯彻政企分开的原则,不干预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事务,使企业领导真正有权去尽自己的责任。其次,企业领导干部的产生要突破单一委任制的方式,应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向职工代表大会、股东大会、董事会选任领导干部过渡。再次,政府要向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帮助国有企业发展。

标签:;  ;  ;  ;  ;  

关键在于领导能力的提高:海信的启示_海信集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