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推行审美教育论文_汪洋

浅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推行审美教育论文_汪洋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审美教育

人们对美的事物的审美能力,主要指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理解能力。但从决定性的条件来看,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全面发挥,则主要是后天审美实践和审美教育培养、锻炼的结果。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人们对美的事物的爱好和兴趣,提高他们对学科中美的感受、想象、鉴赏、理解的能力。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曾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并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以及审美情趣,让学生逐步的形成良好个性以及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美育,其含义就是通过形象的熏陶,使学生受到感染,并在潜移默化中重塑学生的灵魂。教学实践证明,充分的反映了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美育运用到语文的教学中,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不仅被美有所感悟,从中还得到了熏陶,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在心理和思想上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升华。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怎样渗透美育教育的呢?

一、重视课堂教学,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感愉悦中乐学,最为关键的,离开了审美化,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索然无味,枯燥了。

1.剖析形象,审美鉴赏

审美的主体是学生个体,审美的对象是形象。小学语文大多作品是艺术经典,它用语言来刻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它所呈现的形象是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把课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语言,使学生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共鸣,强化艺术感受。要使学生加深对形象的鉴赏,可从哲学角度出发。

(1)联系的角度。教师和学生解读文本时,若孤立理解人物形象,那只能是片面的。必须全面地,联系地理解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更有利于学生感悟人物性格。课堂教学时要从联系的角度,对课文写作的相关背景进行相应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理解形象。

(2)突出重点。历来的文学作品,以塑造典型人物,最逼真、最能打动人。教学时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重点突破。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图片、音像等情景、激情朗读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2.激发想象,美化心灵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如此,欣赏亦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意义和意境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的愉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老师们可借助儿童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这不仅顺应儿童长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心理年龄特点,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可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二、注重课外活动,重视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是一个外延无限的过程,课堂的四十分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是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一样,但若只限于课内,是十分狭隘的。因为,学生更易于在活动中体验美育,所以美育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渗透,能促进课堂教学,具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

(1)开发思维,促进交流。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举办辩论比赛,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准备,运用完备的陈辞,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尽意驰骋飞翔,此过程,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语言能力。活动中,让学生交流好词好句,开展评论,既能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又能促进语文课堂的教学,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2)增强体验,朗读探究。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当重视朗读,在朗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如诗歌《瀑布》最后一节,描绘了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作者对瀑布的由衷的赞美。教学时,首先,我通过让孩子们从欣赏画面入手,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入奇妙世界中去,并让他们喜爱朗读心爱的作品,同时抓住关键词语适时引导感情朗读,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梦幻世界,达到了文与情地交融,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然后我先用轻柔、缓慢的语调,赞美的语气范读,风中瀑布那轻烟袅袅上升的那情景,迷雾朦胧、细尘飘洒的姿态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范读中使学生感受到了瀑布的形象美。教师融情的范读,景随声出,便可以唤起学生心中“珍珠屏”美的形象。

通过范读激情、配乐激趣、情景动情、角色悟情等形式,引领学生在细细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语言美。在课外,学生创作、排练、表演课本剧、相声,写调查报告,这些活动不仅会让学生学会与此相关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生成愉悦感和美感。

作为一名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美育渗透,要能够生动想象的将文本的思想的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的拥有一份愉悦的心情、满足的精神、情感产生共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在美的享受中收获知识、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为社会的发展培育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涂明兰.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9):237.

[2] 谷春风.论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9):194.

[3]袁春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3期.

[4]邓忠芝.浅谈阅读教学中的美育[J];小学教学研究;1987年09期.

论文作者:汪洋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4月总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31

标签:;  ;  ;  ;  ;  ;  ;  ;  

浅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推行审美教育论文_汪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