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意见的形成机制及市场传导效应分析_审计意见论文

审计意见的形成机制及市场传导效应分析_审计意见论文

审计意见的形成机制与市场传导效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机制论文,意见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会计诚信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是股票市场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我们对所需的会计信息要求其具有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和充分性,因而研究审计意见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一直是会计人员关注的焦点。然而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具有半强式有效性(Semi Strong Form Efficiency),尚不具有强式有效性,即股票价格能够充分反应投资者所得到的有关股市行情变化的公开信息,但不能反应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同时,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市场本身远不完善[1]。

Arrow(1998)认为,个人还需要其他手段以获得决策所需的信息。在市场之外,各种制度的建立,可补充市场之不足。青木昌彦(2001)[2]提出了“市场增进论”或“市场补充论”,即政府的基本职能更多在于促进不同的民间中介制度等的发展,减少直接干预资源配置。他研究的主要是金融中介制度,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同样也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一种中介制度,是传递人格化价格信号的一种制度。

然而,近年来发生在国内外的大公司财务欺诈案,使会计界再次面临“诚信危机”的挑战。在2001年中国证券市场上,银广厦、黎明股份、东方电子等因假账相继曝光,相关的中天勤、华鹏等会计师事务所被吊销了营业执照。在美国,从安然、世通,再到施乐,频频爆出财务丑闻,而相关的久负盛名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也因此倒下了。可见,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仍然是我们目前和未来急需且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人们也对审计意见这一保障投资者信心的制度安排产生了疑虑。

审计意见是一种浓缩的信息,是一种概要表征(Summary Representation),是资本市场博弈均衡的结果。因此,本文主要从审计意见的文献研究基础,归纳审计意见的框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审计意见的形成机制和审计意见信息的市场传导效应,并提出改进审计意见传导的对策建议。

二、审计意见形成机制的诸家见解

了解审计意见受什么因素影响,是对审计领域许多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具有代表性的审计意见的决定模型是Doupuch,Holthausen与Leftwich(1987)建立的模型(简称DHL模型)。其特点是:样本数据时间跨度大,从1969~1980年;审计意见被分为“保留”和“清洁”两类,简单明晰;考察的影响因子包括被审计公司的财务变量和股票市场变量,将人们的视野从单纯的被审计公司财务状况扩展到其在股票市场的行为;模型的解释力度很强。之后的一些研究有的是对该模型的进一步改进(Bell & Tabor,1991),有的则以该模型为基础,研究事务所更换、审计意见购买(Krishnan,1994)等深入的理论问题[3]。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在1997年刊发表的Melumad N.D和Amir Ziv论文中,对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市场反应之间关系运用模型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理论检验,评述了以往的经验研究。

从这些影响因素与审计意见的关系中可以判断,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具有一定的行为逻辑。其核心假设是“可避性假设”,即把非标准意见区分为事后可避(ex post avoidable)与事后不可避(ex post unavoidable)两种类型(即“可避意见”与“不可避意见”)。可避意见因被审计公司与审计师之间存在分歧而产生,该意见可通过遵照审计师的意见对报告进行调整而避免出具,例如针对资产处置、收入确认时机、损失准备计提充分程度以及其他违反公认会计准则的处理等事项而发表的审计意见。不可避意见是指被审计单位无法通过调整财务报告来避免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意见,例如针对持续经营问题、诸如债务违约或债务担保之类的财务危机或不确定事项等发表的审计意见[4]。

1.可避意见与企业内部管理影响因素

可避意见是审计师可以通过调解企业内部的因素,进而发表的审计意见。

首先,审计意见的出具与公司的财务指标、利润要求、盈利管理等具有相关性。Chen、Chen和Su(2001)以1995~1997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对象,发现非标准审计意见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对于公司经营业绩,朱小平和余谦(2003)的研究表明,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量比率等财务指标与公司收到非标准意见概率是正相关的[5]。刘斌、孙回回等(2004)[6]研究了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审计意见类型间的关系,发现会计政策变更的利润影响程度、有无盈余管理动机和企业财务状况与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而审计客户规模与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Bao,Chen(1998)对可能影响审计意见的11个会计和市场因素进行了检验,发现资产负债率、盈利或亏损、总资产收益率、公司所在地等因素具有显著影响。资产负债率高、总资产收益率低、企业亏损、上市公司地处深圳等因素对审计意见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公司治理结构也会对审计意见的形成产生影响。在被审计公司非财务特征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方面,唐跃军等人(2006)从公司治理角度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集中持股、具有绝对信息优势的第一大股东不仅有动机、也有能力粉饰甚至虚构财务报表,避开外部审计约束,而此时为制衡第一大股东,其他大股东有可能不是通过内部治理机制、而是外部治理机制来实现,即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与外部审计者合作,配合注册会计师审计,发现控股股东的财务粉饰和造假行为,提高外部审计约束的有效性。蔡春、杨麟等(2005)[7]从审计意见的形成过程研究了影响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的因素,发现公司内部管理的质量和事务所规模是影响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的主要因素。庞靖麒、吴国强(2005)[8]认为,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了审计机构不受控于经理层,能够以超然独立的姿态对会计报表发表公正的审计意见。王震、彭敬方(2007)[9]的研究表明,公司治理不健全是导致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一个原因,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将有利于降低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此外,审计意见预测模型较多地从公司财务特征上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但还有许多研究将决定因素扩大到公司的非财务特征等。胡南薇、曹强(2008)就中国审计市场是否需要行业专门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验证①。Jennifer(2003)研究了审计意见和公司公众形象的关系,发现当上市公司在被出具审计意见前成为公众媒体负面报道对象时,会计师事务所能预见的法律责任没有上升,但客户的破产可能性显著上升,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可能性显著上升。

2.不可避意见与外部风险转嫁

审计意见类型反映了审计师执业过程中的独立性以及对审计风险的谨慎程度,是审计质量的综合体现。当公司审计面临不可避意见时,公司倾向于选择改变审计事务所或审计费用诱致性约束的方式来达到获得无保留审计意见的目的,而审计师可能受此影响做出审计意见;但相关学者也有相反意见。

首先,改变审计师或事务所后,获得干净的审计意见是可行的。Lennox(2000)对英国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公司在获得非标意见之后更倾向于更换审计师;审计师更换增大了审计意见变化的可能性;总之,公司如果做出与现状不同的审计师更换决策的话(即更换审计师的不更换,而没有更换的更换审计师),将会获得比现在更不利的审计报告,因此审计意见购买是成功的。Nieves & Emiliano(2003)对西班牙企业的研究得到类似的结论:以审计意见为被解释变量,考察了审计技术、审计专业能力、品牌、客户规模、以前年度审计意见等因素的影响,发现更换事务所之后获得干净意见的公司都是选择低质量审计师(这个低质量不包括技术水平)的公司,相反,转向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更可能获得否定意见;而且前后两任审计师质量差异越大,公司越有可能在更换事务所之后获得干净的审计意见。李爽、吴溪(2000)、陈关亭(2005)则分别以1998~2000年、2000~2002年为窗口,采用二元逻辑选择模型考察了注册会计师在发表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和保留意见之间做出选择的因素,发现注册会计师在出具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时存在变通审计意见行为,审计意见存在负效用。

相反,对审计师或事务所的变更并不总是具有有效性,在中国市场环境下的诸多检验,均证明了该观点(吴联生、谭力,2005;王春飞,2006)。原红旗和李海建(2003)[10]研究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特征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发现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和规模没有对审计意见产生明显影响。绍(Chow)和赖斯(Rice)、斯密斯(Smith)、科瑞士南(Krishnan)和斯蒂芬(Stephens)的研究也发现上市公司在事务所变更之后被出具的审计意见严重程度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因而断言那些变更事务所的公司并没有成功地规避非标意见。

三、有关审计意见市场传导效应的已有研究成果

审计意见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一直为研究人员所重视,尤其是对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和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不断增加。这是因为审计意见可视为内生因素,具有信息含量,在强制财务审计环境下,审计意见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报告选择行为与证券市场反应的决定因素之一。“对不可避意见的市场反应为负”这一结论可以得到普遍认同。但对可避意见,市场反应则未必总是负面的,尤其是信号理论(signaling theory)认为,在假设管理当局为理性而精明的前提下,只要发现接受非标准意见比调整报告更为有利,审计师就会做出拒绝调整对外财务报告的决策;当投资者意识到管理当局将可能是有利的内幕信息传递给市场的信号行为时,就无法立即清晰地判断市场对可避意见的反应。

1.审计意见与市场传导效应的相关性

从国外已有经验研究的结论来看,绝大部分的研究结论都支持非标准审计意见具有信息含量的观点。Elliott等(1987)的研究显示,市场对非标准意见表现出微弱的负反应。Dopuch等(1986)的研究则显示市场对媒体披露的非标准意见表现出强烈的负反应,即“ST”保留意见具有信息含量。Seipel和Tunnel(1991)从他们对上市公司股价随机波动变化的调查中发现,标准审计意见会向资本市场发出上市公司质量降低的警示信号,造成投资者对该公司股票失去信心的后果。美国会计学家Schipper在其著名的“盈余管理的评论”一文中指出:盈余管理是“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漆江娜(2004)[11]认为,上市公司为了获得市场的信任,会选择聘请“四大”为其审计,以借助“四大”的声誉提升本公司的形象,向市场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本公司财务报表经过高质量审计师的审计,因此它是可靠的。单鑫(1999)[12]专门对1997年年报保留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进行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负面反应,且效应是在至公告日为止的6个交易日内缓慢渗透到市场上。

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表示怀疑意见的审计报告不仅可能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Dopuch et al.1986;Choi and Jeter,1992),还有可能成为公司破产的前兆信号(Hopwood et al.,1989;Kennedy and Shaw,1991)以及可能意味着被审计公司存在着利润操纵的现象(Bartov et al.,2000;Bradshaw et al.,2001),恰当的审计意见对投资者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2.审计意见与市场传导效应的非相关性

陈晓,王鑫(2001)研究了我国股票市场对1998年年报保留审计意见的反应,与以前的研究发现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对1998年年报保留审计意见没有明显的负反应,亦即我国资本市场对保留审计意见公告的反应尚不具一致性。王跃堂和陈世敏(2001)[13]以改制前后A股公司为样本,发现改制后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比例显著上升,但并无证据显示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更显著。Lin Z J和Tang Q L(2003)在研究审计报告使用者对不同审计意见的反应时发现:对不同审计意见作出的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结论会逐渐变化的。Melumad N.D和Ziv A运用Melumad—ZiV模型,通过设定市场反应标准,发现非标准审计意见市场反应的预测随标准设定的不同而不同。Chen、Su和Zhao(1999)检验了1995年至1997年间A股市场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审计意见的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尽管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导致了显著负的超额回报,但市场并未根据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性质差异与审计意见被出具的原因不同而做出区别反应。高雷,张杰,宋顺林(2007)[14]利用上市公司2003、2004年的数据对关联交易和审计意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审计意见能反映出关联担保情况,但不能反映出上市公司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情况。

四、完善审计意见形成与传导机制之策

以往的研究一般都从理论和经验证据方面论证脱钩改制或独立审计准则对审计行为的积极作用。本文试从新的角度提供制度因素与审计意见关系的有关证据,完善审计意见形成与传导机制。

第一,监督审计意见购买行为,提供优质的审计需求。审计意见收买(audit opinion shopping)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和审计师的独立性。如果购买审计意见的低质需求充斥市场,总有审计师会铤而走险。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使上市公司通过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向社会传递高质量的信息,通过公司内部改革和股票市场的制度完善,营造良好的筹资环境。

第二,加强审计师及事务所的道德约束机制。对于投资者而言,不管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与审计质量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或者说必须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二者才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果投资者看到了更多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客观上就可能降低了投资人的潜在风险和损失。因此,注册会计师恪尽职守、勤勉尽责,不论出具何种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都应该提供真正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使投资者信心得以维持和加强,使资本市场得以发展和壮大。这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对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的最大贡献,是所有审计契约的利益相关人所得到的最大效用。

第三,加强上市公司的监督,提高上市公司审计意见购买的机会成本。发挥上市公司设置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对代理人进行监管的效果。加强对上市公司代理人的监管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代理人审计意见选择行为概率降低,从而使外部审计人选择出具真实的审计意见行为概率有所提高。

注释:

①胡南薇、曹强:《中国审计市场是否需要行业专门化》[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期,第78-84页。

标签:;  ;  ;  ;  ;  ;  ;  ;  ;  

审计意见的形成机制及市场传导效应分析_审计意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