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世界观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世界观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论马克思实现的哲学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历史唯物主义论文,世界观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3)02-0003-07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质、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等问题的理解上, 我国哲学界经历了从物质本体论到实践哲学的转变。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认为,马克思的 新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质的理解却存在很大分歧:有 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叫作“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1],也有人把它叫作“历史现象学”[ 2]。我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生存论基础上的“历史生存论”(注:参 见拙作《生存的关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理论探讨》2002年第3期)。)。要 解决这些分歧,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哲学总体性质的理解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传统哲学教科书为代表的辩证唯物主义,我们把它概括为“物质本体论 ”。传统哲学教科书讲的那种唯物主义,实际上没有超出16—18世纪英法唯物论的水平 。它所阐释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那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原理。传统哲学教科书企图 通过给这种唯物主义“加上”辩证法来创造“辩证唯物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这是因 为,这种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机械论的、反辩证法的,与辩证法不属于同一个“血统” ,我们是无法给这种唯物主义“输”辩证法之“血”的。如果不否定这种机械的唯物主 义,就不可能有辩证法。黑格尔正是在对这种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中才创立了辩证法的 体系的。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精神自我生成、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辩证法,是唯 心主义的辩证法。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并不是简单地回到16—18世纪的机械 唯物主义;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颠倒”,也并不是把精神颠倒为物质,而是把 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活动史颠倒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史。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关

于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以及感性活动史的辩证法,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关 于人的感性活动史的唯物主义。传统哲学教科书讲的那种唯物主义,即使是对于费尔巴 哈来说也是一个倒退。德国古典哲学已经把哲学的问题归结为人的问题。费尔巴哈的唯 物主义是一种人本学唯物主义。这种连费尔巴哈都不能接受的唯物主义却被安在马克思 的头上,是货真价实的理论倒退。

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我国哲学界开始立足于实践概念对这种物质本 体论哲学进行批判。人们把实践概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 马克思哲学,形成了“实践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思维方式”等观点。

关于实践观点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特别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中都有论述。但“实践本体论”却没有文本 的依据。即使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提法,虽然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出现过,但马克思的 原意也与后来人们发挥的理解有很大差别。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 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 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P75)在这里,马克思是把“实践的唯物主义 者”与“共产主义者”联系在一起的,他所说的对世界的改造也主要是指对社会的改造 ,这与他后来对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人的异化的批判是一致的。从马克思的思想中很难看 到由我们构造出来的“实践唯物主义”体系的影子(注:我们按照旧哲学的套路构造了 一个主客体的框架,并把主客体的关系描绘成为一个“真、善、美”的统一。)。特别 是“实践本体论”的提法,仍然是用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理解一个非本体论的问题,使实 践哲学陷入了新的矛盾:实践的基本结构是主客体关系结构,而主客体结构是一个非本 体论的结构。这是因为,按照本体论的解释原则,一切最终都要还原为物质本体(唯物 主义)或精神本体(唯心主义),根本不存在主客体问题。如按照物质本体论的解释,主 体(人)是一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使是意识也只不过是物质的特性而已。最后,一 切都被还原为物质,人、精神都消融于抽象的物质之中,哪里还有主客体关系?主客体 关系只有在本体论的解释原则之外才能存在:我们只有抛开对本体的追求,才会有主体 、客体和主客体关系。其次,实践哲学也只有在本体论哲学之外才能存在:如果我们用 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看实践,那么,最后不是把实践归结为物质(如机械唯物主义)或感性 存在(如费尔巴哈),就是把实践归结为精神(如黑格尔),根本不可能存在物质和精神统 一的实践。因此,实践概念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只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新的解释原 则,并不具有本体论的性质。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我国关于实践哲学的讨论,对于我们冲破传统哲学教科书 的物质本体论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实现哲学变 革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实践唯物主义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最后完成和最高形态。 马克思哲学的最高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离开历史唯物主义就没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 唯物主义必然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着两种含义,即存在着两种 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一,作为历史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称为唯物主义 的历史观)。这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就是揭示社会历史的一般规律,为人们 提供一个观察社会历史的哲学理论原则。第二,作为世界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我 们可以称为历史的唯物主义)。这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解决人 的感性活动、人的本质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等哲学问题提供一种哲学理论原则,是一种 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当然,这不是说现实地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历 史唯物主义,而是说马克思的同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上述两个方面的功能和意义。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仅仅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找一个实 践基础是不够的。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就没有马克思的新认识论。马克思的认识 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注:有关这些观点的详细阐释参见拙作《马克思主义的主 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社会历史性原则》(《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从实 践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探讨》2001年第6期);《马克思的新哲学观和新 世界观》(《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1期);《真理的人性基础》(《长白学刊》1996年第 3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

我们说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是具有充分的文本依据的:

(一)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都明 确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其中,经济学的发现是剩余 价值学说,哲学的发现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这里,恩格斯并没有说马克思发现了物质 本体论。这说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是别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二)要说明唯物主义历史观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中的基础地位,就必须首先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时面临的历史任务。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不是在18世纪的机械 唯物主义的基地上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批判19世纪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唯物主义基地上建 立起来的。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形成,不仅是对唯心主义进行批判的结果,更是对旧 唯物主义进行批判的结果。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它缺少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础”。在这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不是新唯物 主义的“组成部分”或“具体运用”。教科书讲的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外、之上的那部分 “唯物主义”,还不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不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加到” 旧唯物主义的“旁边”,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去解决人与世界的问题。

马克思向前推进了唯物主义,解决了费尔巴哈没有解决、也解决不了的任务,恩格斯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对此问题做了分析。恩格斯认 为,在对人、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理解上,“费尔巴哈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

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他紧紧地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 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 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恩格斯认为,要实现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 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 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 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 [4](P241)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历史任务,不是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的 前提下抽象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而是在费尔巴哈之后,解决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 人的转变的哲学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正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完成的。

人们通常认为,既然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实践,那么讲“实践唯物主义”就等于讲历史 唯物主义,就是说,用实践唯物主义可以“代替”历史唯物主义,这种理解把问题简单 化了;实际上,实践唯物主义并不天然地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概念强调的是人作 为主体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因此,实践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在对人的解释上已经具有 了能动性原则。这对于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本主义”来说已经是一个进步,但是只有这 个进步还是不够的,要科学地解决人的问题,还必须说明人的能动性原则的基础是什么 。仅就能动性原则来说,黑格尔已经用精神实践充分发挥了人的能动方面,但因为它缺 少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因而它的能动性仍然是抽象的。要从具有抽象的能动性的人转 变为具体的人,就必须解决能动性的现实基础问题。人的能动性的现实基础就是人的社 会性和历史性。历史唯物主义解决了人的能动性的现实基础,就把人的能动性建立在客 观的基础之上,因而克服了黑格尔哲学对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解释,形成了一种新唯物主 义,这种新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突出发挥了人的能 动的方面,把实践理解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还没有解决实践的社会性、历史 性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解决的。因此,仅仅立足于实践概念来解 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就会被曲解为抽象的主客体关系结 构(这正是我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实践哲学的基本思想),因为实践的基本结构就是 主客体结构。把实践概念作为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并不错,但这仅仅是马克思实现哲 学变革的第一个“环节”,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才是马克思 实现哲学变革的最终完成。因此,实践唯物主义并不天然地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我们 提出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总体性质的解释,要用历史唯物主义代替实践唯物主义, 并不是多此一举。

从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史看,马克思强调实践的哲学意义主要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和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恩格斯把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4](P213)。这里除了肯 定《提纲》的理论意义之外,也对《提纲》的理论意义做了科学的限制。这里使用“萌 芽”这个词,说明恩格斯还只是把《提纲》看成是新世界观的不完全成熟形态,而使用 “第一个”这个词的意义在于说明,在《提纲》之前还没有形成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恩 格斯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是因为《提纲》和《手稿》还没有最终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新 世界观。在恩格斯看来,《手稿》和《提纲》还只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形成的 中介环节,并不是最终完成;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既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 标志,也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最终形成的标志。

根据恩格斯的观点,马克思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一样,它们解决的都是人的问题。其 不同点是:德国古典哲学讲的人是抽象的人,而马克思哲学讲的人则是现实的人。因此 ,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不是使哲学摆脱人的问题,而是实现从抽象的人向现实 的人的转变。能够体现这一转变实质的只有历史唯物主义。

二、历史科学、历史观和世界观

马克思曾经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3](P66)恩格斯 也把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放在同等地位[5]( P77)。这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历史科学的性质。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质主要表现在它发现和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 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尽管它阐述的是历史发 展的“一般规律”,但也没有改变它的科学性质,因为哲学同科学的区别,并不在于它 讲的是一般规律还是具体规律。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唯物主义只是阐述了历史发展的一 般规律,那么它还只能说是历史科学,还不具有历史观的性质。要把它看成哲学的历史 观,我们还必须找到隐藏在这些规律背后的形上解释原则。传统哲学教科书的解释原则 是“物质决定论”。为什么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为什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 力的要求?传统观点解释说:因为生产力是物质性力量。例如,作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的生产工具是由铁、木头等物质的东西构成的,是一种“物质力”;劳动力也是由物质 (肉体)构成的,是一种作为“生物力”的物质力。按照这种观点,既然历史唯物主义也 是唯物主义,就应当用物质去解释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客观性。这种企图把旧唯物主义的 观点“运用”于社会历史的套路是行不通的。因为在社会历史中,任何物质的东西都是 在意志支配下的。生产力的要素(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只有在意志支配下进入生产活动才 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用这种在意志支配下的“物质力”作为历史的基础去解释历史发 展的客观性,去解释社会意识的客观性,就必然陷入一种“解释循环”而不能自拔。这 种理论自己同自己开了一个大玩笑:它本来是要用物质解释意识的客观性,而最后在物 质的背后又出现了意识和意志的支配作用。在这里,用物质决定论原则既不能说明生产 力何以成为历史发展的基础,也不能说明生产关系为什么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要求。马 克思的唯物史观的解释原则不是物质决定论的原则,而是“历史生存论”的解释原则( 注:参见拙作《生存的关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理论探讨》2002年第3期) 。),这种理解是有充分的文本根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 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 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 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 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3](P78—79)恩格斯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他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 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 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 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 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 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 得相反。”[5](P776)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立足生存论的哲学原则解释物质活动 与精神活动的关系,解释社会的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为什么生产力是全部历 史的基础?不是因为生产力是物质的,而是因为生产力是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唯一手段 。人首先必须生存,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而生产力正是解决人类生活资料的唯一手 段。为什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要求?也不是因为生产力是物质的,而是因为 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要求(形式不适合内容),生产力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如果 生产力不能存在和发展,人类就无法生存。可见,马克思是把人类的生存作为历史规律 、历史科学和历史客观性的终极解释原则的。正是生存论为历史规律(历史科学)的解释 提供了形而上学的基础。

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不仅包括历史规律的阐释,而且还包括作为历史规律 得以成立的生存论的形上解释原则。仅仅对历史规律的阐释还只是停留在“历史科学” 的层次上,还不等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当然更不能成为哲学世界观)。马克思的唯物主义 历史观是建立在历史规律(科学)基础上的生存论的形上原则;反过来说,生存论的形上 原则又成为历史规律得以成立的哲学前提,使历史科学具有了哲学上的合法性。这一原 则之所以区别于旧哲学的生存原则,就是因为它的生存论原则具有历史科学的基础。

“生存”概念是一个“非对象化”的概念,因而不属于“知识论”的范畴。人的生存 不是现成的、已有的存在,它是未完成的、开放的,始终都在超越现有的存在而把目标 指向未来。因此,人的生存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原则生存阶段,而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 程。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因此,人的生存不是简单地像动物那样的 “活着”,“自由解放”始终是人的生存面向的选择和趋向的价值理想目标。人的生存 理所当然地包含着对未来的指向:自由解放是人的生存的理想状态。生存论内在地包含 着发展、自由解放的规定性。总之,人的作为生物学的生存是人的历史活动的初始的出 发点,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原点,体现着马克 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关怀。这样,“历史生存论”就不仅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 观,而且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社会性、历史性是人类生 存的基本特征。因此,“从生存的观点看”就成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终极价值指向, “从社会关系的观点看”、“从历史的观点看”就成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 本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新唯物论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生存论”,马 克思的新辩证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生存论的辩证法。这种新哲学是立足于人类的 生存提出它的对世界的终极解释、对世界的终极态度和终极价值指向的。

三、哲学观、世界观与本体论

传统观点认为,世界观就是本体论,这正是西方传统哲学的旧哲学观的基本观点。西 方传统旧哲学从总体看就是以探求世界本体为最高宗旨的本体论哲学。尽管近代曾发生 了“认识论转向”,但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本体论。这种哲学的主题是寻求世界的终极 本体,其它一切内容都不过是本体论的进一步引申。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 派别的对立,就是在思维和存在二者何为本体问题上发生的对立。这种哲学的功能就是 要对世界寻求一种终极的因果解释,因而只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哲学。这样,世界观就只 能是寻求世界本体的知识体系。

马克思进行的哲学革命必然也是一场哲学观上的革命,是从哲学观上对旧哲学的否定 ,以至于恩格斯说:“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5](P481)。在这种新 的哲学观看来,哲学的主要宗旨和功能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这样,在对世界 观的理解上,也就否定了那种把世界观仅仅看成是关于世界本体的知识体系的旧哲学 观。新的哲学观是应当这样理解世界观的:世界观不是人们观察世界结果的知识体系, 而是人们理解世界和改造外部世界的出发点(特别是对社会的改造);它所关注的不是那 种非人的自在之物,而是人的生存、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因此,新世界观是人以自身的 眼光,从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解放的价值理想出发对世界的理解和根本态度。世界 观所反映的主要不是自在的非人世界的客观状态,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性质或状态 ,其功能是要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全面解放提供一个终极的根据和尺度。从这种理解 出发,我们可以把新世界观概括为: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形上原则,对待世界的根本态度 ,评价世界的终极尺度。这样理解,才能把新世界观同新哲学观统一起来,体现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革命性质。在这种新世界观中当然包含着人们对外部自然世界先在性的本体 论承诺,包含着人们对外部世界认识论意义上的理解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它表达了人 们对外部自然物质世界的一种实践态度和人们对自身生存、发展和解放的价值追求(注 :参见拙作《马克思的新哲学观和新世界观》(《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1期)。)。马克 思的哲学没有独立的本体论、认识论,它们都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内在环节而 已,只要读一读马克思的原著就可以证实这一点。这不是像人们通常解释的那样,说马 克思之所以没有建立起他的独立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由于马克思没有来得及构造出完 整的哲学体系和写出他的哲学教科书,而是由于这种新哲学的性质决定了不可能构造出 这样的体系。从苏联接受过来的我国的哲学教科书所构造的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分 离并列的体系,完全是按照旧哲学观的解释框架演绎出来的,它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新哲 学观的精神实质。

伴随着哲学观的变革,马克思也实现了哲学主题的转换。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作 为一种新世界观,已经不是去寻找世界的本原和本体,而是要使世界革命化,实际地改 变现存事物,其目的和功能是对现实世界进行革命的、实践的批判,以解决无产阶级和 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解放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的新唯物论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人的生存论、发展论、解放论。这也正是马克思哲学的革命 性、批判性之所在。如果马克思哲学追求的仍然是对物质本体的解释,它就不可能有这 样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视野和主题的转换,使价值问题在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中占据着十分 重要的地位。旧哲学把对世界的抽象本质的追求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价值问题自然不是 它关注的对象。而马克思则把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既然马克思已经实 现了向人的生存、生活世界的转变,本体论问题自然就不再是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 只是作为一种“承诺”被悬置起来。因此,在马克思的哲学中,价值问题就不仅仅是一

个局部问题,而是关涉到整个哲学观的问题。正是这一转变,使马克思眼中的自然,已 不是本来“是什么样”的自然,而是对于人的生存来说“应当”是什么样的自然,即自 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马克思眼中的社会,主要地也不是现实的是“什么样”的社会, 而是对无产阶级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来说“应当”是什么样的社会。马克思的哲 学工作也不是要论证现存社会的合理性,而是要批判现实社会的不合理性和“不应当性 ”,寻找实现自己哲学目标的现实道路;不是要达到彼岸世界的抽象本体的存在,而是 要实现未来世界的作为终极价值的远大理想。众所周知,很少有人像马克思那样花费巨 大精力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然而他研究的目的和结果都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和对未来共 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向往。这正是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革命性之所在。

可见,旧哲学追求的终极存在的、作为知识论体系的本体论(本体论是知识的对象)在 马克思的哲学中已经不复存在。正如康德保留了一个“自在之物”一样,马克思对于那 “与人分离的自然界”也只是保留了一个本体论承诺,即承认这种自然界的存在,但马 克思的哲学却不是以研究这一存在为宗旨的。马克思也没有像康德那样否定对那种“自 在自然”认识的可能性,而只是现时地“不去认识”。马克思讲过:“抽象的、孤立的 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6]马克思在这里不是在本体论或“存在论” 上说“自在的自然”不存在,而是说这样的自然对于人类的生存没有意义,是“价值论 ”上的“无”,“生存论”上的“无”,因而不是马克思哲学关注的对象。

因此,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生存论)世界观中没有以追求“终极存在”为宗旨 的、作为知识论体系的传统的、经典的本体论。把物质、自然界,甚至把实践、生产力 、生产关系等作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企图,都是把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纳入旧哲学本体 论的套路。物质本体论、自然本体论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之外,而实践、生产力等,既 不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终极本体,也不是历史追求的终极价值指向,而只不过是人的具体 存在方式和实现人的生存的手段而已。

只有立足于马克思哲学实现的哲学观和世界观的转向,我们才能解释这样一个问题: 本来是作为历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何以成为哲学世界观?人们之所以难以接受这个观点 ,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跳出旧教科书的套路。既然人们仍然把物质本体论视为一般哲学世 界观,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当然不具有世界观的性质,最多也只能是历史观,因为社会历 史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本体。因此,要承认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就必须摆脱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如果我们承认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观的转向,即马克思的 新哲学所关注的不再是与人类生存无关的自在的世界,而是进入了人类生存和生活(社 会历史)的世界,那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就会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解释原 则”。事实上,在任何历史时代,进入人们视野(认识和实践)中的外部世界,都是与人 的生存相关的世界,都是被当时人类文化的多棱镜折射出来的世界。与此相关,不同历 史时代人们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这一切都只能用人类当时的生存状况和历 史发展状况才能获得解释。在远古时代的狩猎和采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人们直接依 赖于自然界提供的东西而生存,自然被看成是具有灵性和神性的存在,被看成是养育人 类的母亲。在农业文明中,自然则成了人生效仿的榜样。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性的生产 ,它不是制服自然,而是效仿自然、引导自然。“因此,自然在人的心目中的形象同狩 猎者时期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然在耕田人的眼里几乎可以说是效仿的榜样,是 阐述人生的模式。”“自然也成了具有秩序、和谐和美好的领域。自然一词也随之带有 美好和高尚的感情色彩。”“农耕时期的这种对自然的看法,通过文学作品已经牢固地 建立在人们的情感中,以至于碰到自然这个词,就会引起我们联想到的那充满浪漫主义 的、美好和高尚的境界。”[7]到了近代,机器生产已经不是对自然的模仿和引导,而 是对自然界的改造,自然也因而成为人类认识、改造、征服的对象。机器的生产方式是 通过把自然界分割,然后按照人的目的重新组合,从而制造出原来自然界不存在的产品 。因此,自然界被看成是可以任意拆卸组合的巨大的机器,自然界的整体性完全被排斥 了。从此,人们开始了对自然界的征服,人成为全知全能的主体(上帝),自然界只是被 看成制服的对象。可见,人们面对的自然界都是现实的、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自然界 ,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物质世界或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与人无关的、始终如一的自然 界。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正是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新世界观去解释世界的 。在对外部自然界的看法上他认为,我们面对的自然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 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 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 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3](P76)。在对人的本质的看法上他认为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56),并且是随着历史的 发展而变化的。在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看法上,马克思看到这种关系也是随着社会历 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 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3](P76-77)。

这里还涉及到应当如何理解“本体论”概念的问题。人们都在谈论本体论,但在对本 体论的解释上却是根本不同的。传统哲学是在存在论意义上理解本体论的。在这个意义 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已经超越了本体论哲学。现在,也有一些学者把关于世界 的终极存在、世界的终极解释和价值的终极追求都归结为本体论的问题。这种解释有积 极意义,但由此又引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把终极的价值追求也作为本体论的含义的话, 那么实际上就把本体论与一般哲学形而上学等同起来了,即哲学就是本体论,本体论就 是哲学的全部。与此相联系,也把本体论同价值论等同起来了:价值论也是本体论。如 果这样,我们区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还有没有必要呢?如果价值也归属于本体论 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一种本体论,即 生存本体论。

收稿日期:2003-04-2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世界观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