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走向系统范式的误区_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走向系统范式的误区_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走向系统范式过程中的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过程中论文,误区论文,经济学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F06

20世纪末,人们已经普遍感受到在整个科学领域乃至整个思维领域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如果用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观念考察这场伟大的变革,那么,不难发现,这是一场范式转换革命,也就是全新的系统范式开始逐步取代分析范式[1]。 人类的认识活动正在进入一个系统范式的时代。二战以来的科学发展表明,系统范式才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科学而有效的方式。8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们也开始把目光投向系统科学,试图构建起基于系统范式的新经济理论[2]。 不少学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到目前为止,真正意义上的系统范式经济学不但未能建立起来,而且令人奇怪的是,新古典主义仍在悄悄地“复兴”[3]。 经济学的这种奇异现象的确很值得人们深思。而且目前很少有人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有必要通过揭示和分析一些人在试图推进经济学走向系统范式的过程中存在的某些认识上的误区,促进人们对这种现象及其深层原因的认识。

一、非均衡误区

经济学走向系统范式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恐怕就是均衡与非均衡的问题。我们知道,传统经济不但以均衡为目标,而且还认定现实总是均衡的,任何偏离都会迅速回归均衡,故经济现象可以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而系统范式经济学首先必须突破作为分析范式经济学标志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建立起非均衡的分析方法。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新的经济学中,我们将要以非均衡为目标呢?鉴于一般均衡分析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根,是造成旧经济学失败的根源,更由于系统科学核心理论之一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才能走向有序[4]。于是,许多人就毫不犹豫地认为, 系统范式经济学必须以非均衡为目标。在一些人看来,经济系统必须保持非均衡,最好是远离均衡,才能“自动”走向有序和繁荣。有人甚至明确提出了所谓的“非均衡增长战略”[5]。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

(一)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与均衡目标是两码事

在传统经济学中,均衡一般是指供给等于需求。说得稍为学术味一点就是,在市场价格机制条件下需求和供给平衡。如果供给大于需求,显然是一种资源浪费。如果供给小于需求,说明有人有钱却买不到东西,这同样不是件好事,所以最好还是均衡。由此可见,均衡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也许很难达到这个目标,但至少均衡应该是政策选择的归宿点,是政策的基本“取向”。

现实经济的确经常处于非均衡状态,均衡总是相对的,但是现实经济的非均衡性并不能否定“均衡取向”的价值。理论上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既然现实经济中非均衡是一种常态,均衡只是特例而已,那么,追求均衡这种很少存在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应该以非均衡为政策选择的目标,即政策选择主体应有意识地保持某种非均衡状态。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否则按照这种逻辑,我们也可以说,现实中大多数人都穷,穷是一种常态,所以应该保持这种贫穷状态;现在大多数国家都不发达,所以应该有意保持这种不发达状态,这样世界才能“有序发展”。可见,这种逻辑是极其荒谬的,由其导出的观点也是很荒唐的。

以均衡为取向的经济并不意味着必须以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为基础。所谓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其建构过程实际上是这样的,首先认定市场经济总是处处均衡,然后由此反推出可以使市场达到和维持均衡的“人的行为规则”,最后再用这些“人的行为规则”作为理论的出发点,推演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情况[6]。所以,它无论从方法上, 还是从结论上都是错误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非均衡作为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7]。实际上这一研究思路造就了一大批卓越的经济学家,如马克思、凯恩斯、科尔内、赫伯特·西蒙、斯蒂格利茨等等。不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经济学家及其理论都试图改善或“烫平”非均衡的现实经济,使世界朝着更为均衡的方向发展。可见,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是应该否定的,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均衡取向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学中的“非均衡”与耗散结构理论中的“非平衡”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众所周知,耗散结构理论是从热力学发展而来的[8], 它使用的概念如“平衡”和“非平衡”,都是严格的热力学概念,有着特定的物理、化学含意。热力学的平衡态就是体系内部各部分之间或内部与外界环境状态参数(如熵和温度)相等的状态。而根据热力学,平衡态就是体系最混乱最无序的状态。与平衡相反,在热力学中,非平衡状态指的是体系有熵值小于其环境之熵的状态。例如,生命系统及其它有机物,它们的熵值较小而蓄存的自由能却较多,所以处于非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在热力学中,非平衡意味着能量、有序和生命。由于生物作为典型的耗散结构,主要是靠从外界“吃人”高能物质(如有机物或光子)来维持生存和发展。而生物本身也是由含能量较高的有序物质(有机分子)组成,所以耗散结构理论的“远高平衡(即处于非平衡)状态是有序之源”原理是十分正确的。

一些不求甚解的人往往认为,既然“非平衡状态是有序之源”,那么,经济系统为了达到有序和繁荣,必须首先保持经济系统的“非均衡状态”。这种貌似科学的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在经济学中,“非均衡状态”既不意味着能量,也不意味着有序和生命,恰恰相反,它只是意味着混乱与无序。若只按字面套用“原理”,就会推导出“经济系统的无序与混乱是经济系统走向有序与繁荣的条件或源泉”这样的结论来。这显然是荒唐的。实际上,在人类历史中,只有在那些相对和平、经济相对均衡的时期,人类社会才得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在那些经济高度非均衡时期,如危机时期,社会经济极度混乱,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而且还常导致战争、骚乱等等现象,使得民不聊生。可见,不能够也不应该靠简单的“平推”将耗散结构理论“植入”经济学之中。

总之,经济的均衡状态也许是很难达到的,均衡也不再象以前那样显得那么神圣,但是,非均衡取向论却是绝对错误的,人类不应该故意走向非均衡状态。

二、混沌误区

系统科学本质上是一种非线性的科学,因而系统范式经济学也必然是一种非线性范式的经济学。

人们现在已经明确意识到传统的分析范式科学所研究的主要是线性系统,经典科学实质上是线性科学。经典科学总是力求在忽略非线性因素的前提下建立系统的模型,能够建立线性模型被当作科学获得成功的标志。这种科学思想和方法论观点,就是科学研究中的线性观。在这种线性观中,科学的对象世界被描绘成一个线性叠加的简单世界,没有间断,没有突变,没有分叉,没有混沌,更没有进化和生命,当科学还处于主要以简单系统为研究对象的阶段时,线性观曾颇为奏效。然而,今天当科学已经转向以复杂系统为主要对象时,线性观的弊病就日趋明显了。线性观颠倒了对象世界,特别是宏观复杂性现象领域的真实图景,扭曲了人们关于科学研究的目标、重点、方法的认识,成为妨碍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思想障碍。

二战后,随着系统科学的迅速发展,在科学领域刮起一股强劲的非线性风暴,横扫线性观的各个角落,把各种颠倒了的认识重新颠倒过来。人们终于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非线性的世界,因为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都证实“世界本质是上非线性的”。非线性是现实世界的无限多样性、丰富性、曲折性、奇异性、多变性的真正根源。线性化操作“化掉”的正是系统产生分叉、演化的内在根据。所以,线性观代表的是一种平庸的自然观,非线性观才是一种深刻的科学的自然观。

非线性观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对经济学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确信,多数经济现象实际上是非线性的,传统经济学的线性模型根本不可能如实反映非线性系统丰富多彩的动态行为。人们普遍认为非线性观和非线性方法才是经济学的真正基础。许多人干脆把系统范式经济学称为“非线性经济学”[2]。然而不幸的是, 不少人在发展非线性经济学的过程中落入了“混沌陷阱”。

实际上非线性科学迅速被人们普遍接受,主要还是归功于混沌理论的发展[9]。早在19世纪末, 彭加勒在对三体问题这种简单的非线性模型进行研究时就发现了不确定性和混沌现象,但未得到当时科学共同体的应有的评价和响应。只是到了本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气象学等等几乎所有科学领域纷纷发现了不确定性和混沌现象,相应的理论才异军突起。数学研究表明,一些常见的极其简单的决定论非线性方程也可以产生复杂的行为,只要初始值有极其微小的差别,经过多次迭代之后的结果也会产生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在非线性系统中,系统的行为实际上是不可精确预测的。人们把非线性系统产生的这种不可预测的,飘忽不定的,似乎是混乱的行为称为混沌现象。在传统观念中,简单的系统对应于简单的行为,决定论方程产生确定性的结果。现在混沌现象表明,简单的系统也会产生非常复杂的行为,决定论方程也会产生随机性的结果。因此,混沌理论震惊了整个科学界,也震憾了科学的传统思维方式。

由于混沌理论的震撼性,非线性经济学很快就变成了混沌经济学。特别是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世界股市突然暴跌)以后,许多西方经济学家纷纷用混沌现象来研究世界性的经济暴跌现象。这种研究得到了许多第一流的经济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支持,在经济学界掀起一股“混沌热”。一时间,以混沌经济学为名的文章和书籍纷纷出笼,与此相关的文章、书籍更是不计其数[10]。许多人相信,混沌开始改变金融家认识股票市场运行的方式,改变企业保险决策的方式,将导致新的经济理论的产生。

然而,到目前为止,混沌学还没有为经济学建立起全新的范式。混沌经济学似乎只是为了证明混沌学,证明莱期利所强调的“混乱和不和谐,证明希克斯强调的“变化、增长、衰退和波动”。可是单是证明这些并不足以构成新的经济学,就象单是批判机械论并不能构成现代物理学一样。甚至在不少文章中,混沌学只是成了用来寻找经济系统中非均衡性的证据,成了反对均衡取向的工具。我们已经知道,反对均衡取向是错误的,毕竟我们不希望“黑色星期一”经常发生。实际上,世界经济多数时候还是相对稳定的,混沌只是偶尔有之而已。因此,混沌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不明确的,它只是为了研究混沌而研究混沌而已。

而且,混沌现象虽然比较复杂,但是混沌理论相对来说却很简单。混沌理论无非就是找出能反映几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数条确定性的非线性方程,然后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观察混沌分布。换句话说,混沌理论只适合描述事物那些表面的数值关系,而对于结构和内聚力,以及复杂系统自我组织的内聚性则无能为力[11]。而这些正是生命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实际上在经济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很少存在一成不变的关系,即使有也是很难用传统的方程进行形式化。所以,混沌学并不是改写经济科学基本章节的最有前途的方式。

系统范式经济学需要的是一种新的非线性动力学。这种新的非线性动力学应当允许复杂的经济系统具有自发性、具有生命力,也更加活跃,但也不致于陷入离奇古怪的,无法预测的混沌状态之中。

三、系统论误区

在经济学走向系统范式的过程中,有一种倾向就是用一般系统论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来构建所谓的“系统经济学”。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似是而非的和毫无前途的。

这种所谓系统经济学无非就是把本来就是系统的经济再重新“定义”为一个“经济系统”,套上系统论的几条原理,再派上耗散结构理论和混沌理论的一些结论,以示“证明了”经济系统可以进行演化,会自组织,就算是完成了新经济学的构建,这里不妨把这种做法略为展开,以便分析。

在一种所谓的系统经济学[14]中,经济系统被定义为由经济元和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共同构成的整体,按系统论的做法把经济系统形式化地表示为:经济系统=({经济元},{经济元之间的经济关系})。这样按经济元的不同可以将经济分为许多系统。例如,全球经济系统=({国家},{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国民经济系统=({家庭,企业,政府},{前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这种所谓的递归性定义据说是为了兼顾普适性和确切性,使得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实际上这样使劲的给经济系统赋上一个“系统”的定义,无非就是想为套用系统论及相关理论作准备而已:既然是一个系统,它应该具有系统的一切性质!

实际上,一般系统论除了能告诉我们在考察和研究一个系统时应该考虑到的一些被称为“系统观”的哲学观念之外,什么也不能给我们。这些所谓的系统观主要包括系统的整体性,有机联系性,动态性,有序性,目的性等观念[13]。不容置疑,在对一个系统进行考察时,这些观念也是很重要的。但是观念总归是观念,我们不会因为有了“系统的有机联系性”这个观念就能够“自动”了解和描述系统内部的具体联系方式;也不会只是借助于“系统的动态性”观念就能够知道系统的动态过程,我们也不能因为有“系统的有序性”这个观念,就可以认定所有的系统都是有序的。混沌系统就不见得有序,经济系统也有混沌的时候。而且,这些观念本身也有似是而非的地方。例如,在系统论中,系统的整体性指的是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这种情况,而事实上整体也可能等于甚至小于各孤立部分之和。因此,我们不能认为每一个系统都同时具备所有这些性质,即使有,也不见得单靠套用几个概念就可以推演出整个经济学。

不过,系统经济学的构建者们可不管那么多。在他们看来,既然已经能够“确定”经济系统是一个“真正的系统”,那么,系统论及自组织理论就能派上用场。要“证明”经济系统就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必须首先“证明”这两者具有相同的特征。那么,自组织系统有什么特征呢?他们认为:首先,是系统就要有一定的层次性。由于非线性科学研究表明,各层次会呈现出类似的“自相似镶嵌结构”,这就是同态、同构,是全息,所以全息性不能少。其次,任何系统的存在都要有一定的时空,这叫“本征时空”。其三,只有在非线性和非平衡的条件下,系统才能自组织,所以这两个特征极端重要。其四,在自组织系统中,稳定性是重要的,在经济中更为重要。如果“经济系统的机制是指它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它的典型表现形式是稳定性”,“经济系统自组织的外在表现就是经济系统的稳定性。”那么,经济系统的机制和自组织就是更为根本的特征。于是,“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层次性和全息性,本征时空,非线性和非平衡,经济机制与自组织。”然后再对经济系统中的这些特征逐一进行“经济学”阐释一番,这样就算完成了“证明”,以及对系统经济学的构建。

上述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平推的方法,有构建者的话为证:“经济系统是系统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关于经济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研究就构成了系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因此,弄清楚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对系统经济学创建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其他自称的系统经济学也只是停留在一般系统的层次上,对经济系统做一些分类工作。总之,除了泛泛而谈的“平推”之外,所谓的系统经济学迄今未能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这再次说明,要从一般系统论平推出整个经济学框架的企图根本上就是一种妄想。

四、结语

上述分析至少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即:一方面,经济学走向系统范式的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仅靠平推的方法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系统范式经济学;另一方面,传统的系统科学如一般系统论和耗散结构理论似乎不能给系统范式经济学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或许,真理仍存在于未知的某处。

收稿日期:1999-02-09

标签:;  ;  ;  ;  ;  ;  ;  ;  ;  ;  ;  ;  

经济学走向系统范式的误区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