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后浇带的施工办法论文_袁雄,李炳

建筑结构后浇带的施工办法论文_袁雄,李炳

嵊州市建信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浙江嵊州 312400

摘要:在房屋建设过程中,后浇带施工是众所周知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该过程绝对要予以十二分的警惕,严格依据技术要求进行施工,防止因疏忽导致的质量不过关,以此保证建设单位以及施工方两方面的经济利益。在技术控制方面,我们应当从工程的设计阶段就开始着手监控,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及完成后的全过程,进行严密的技术控制,不轻视任何一个阶段,才能确保施工质量。中

关键词: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特征

一、建筑结构后浇带施工综述

后浇带的实质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留设的施工缝,其目的在于避免浇筑的混凝土结构因温度的变化或者混凝土凝结时出现裂缝。一般而言,后浇带的施工位置集中在墙体以及梁等位置,在混凝土完全凝结之后,再对该缝隙进行相应的处理。

1.建筑结构后浇带功能

后浇带的功能包括以下两点:其一,后浇带能够有效的防止因温度变化而使得建筑结构出现的裂缝情况。在对建筑结构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当外界温度出现幅度较大的变化,则会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度出现较大的差值,其内部将会产生相应的应力,对混凝土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当该类的应力的大小超过混凝土的强度时,将会使得已浇筑的混凝土表面出现缝隙。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应将外界温度的变化充分的进行考虑,在施工的过程中留置缝隙,在混凝土凝结完成之后,再将后浇带进行浇筑,能够达到使建筑结构浑然一体的效果;其二,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留置后浇带,能够有效的提升裙房的整体性。对于楼层数量相对较多的建筑或者裙房结构的建筑而言,在对其进行施工设计时,其结构以及基础的整体性相对较好。而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建筑不均匀沉降而致使建筑出现有害缝隙,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留置后浇带。在施工的过程中,运用后浇带将建筑的基础以及结构进行分离,通过对建筑的沉降幅度进行准确的计算之后,合理安排对后浇带进行浇筑的时间。

2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研究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当建筑物的平面尺寸已经超越了混凝土标准规范所规定的最大伸缩缝间距的时候,我们通常选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将伸缩缝的间距适当增加。但是伸缩缝的间距也不宜超出混凝土的规范限值太多,因为地上结构通常较大程度的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在屋面的保温隔热措施上也值得注意,比如将山墙、外纵墙、屋面等几个比较重要处的钢筋纵向配筋率进行适当的提升,选用高效可靠的外墙保温措施等等。对于有抗震要求的建筑物,伸缩缝的宽度应当充分满足抗震设计所需要的防震缝的宽度要求。结构超长的状况在地下室的设计中尤为常见,在其设计中,地下室的顶板和室外外墙相对更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而地下室的基础结构则相对稳定些,所以混凝土收缩应力在不同程度上对结构产生影响的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4后浇带设计过程中的技术要点探析

所有的房建工程在正式的施工之前,都会有一个严格的工程设计过程。那个工程设计中包含着后浇带施工的设计过程。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的设计工作,是之后所有施工过程的前提,是施工行为的技术支持和施工质量的有力保障。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几个方面应当着重注意:

(1)在设计后浇带施工的时候,应当遵守“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原则。其中我们所说的“放”指的是以适当的措施进行应力的释放,避免混凝土出现开裂的情形。而所谓的“抗”指的是在后浇带的施工过程中为了与无法完全释放的预应力相抗而用混凝土将建筑物缝隙填充的做法。在进行房屋建筑施工设计的过程中,“抗”、“放”两个要素必须兼有,缺一不可。同时很显然可以看出“放”应当占据着相对重要的位置。

(2)在施工的过程中,图纸是最重要的技术指导,应当严格依据图纸的指示进行后浇带的留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为在进行整体房屋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很多后浇带是依据建筑沉降的问题而特意设置的,施工的工序和其中技术参数的改变均有可能使施工出现不必要的问题,所以应当完全依照图纸进行施工。

(3)合理控制后浇带间距。通常情况下,在对矩形构筑物进行后浇带设计的时候,后浇带的间距以30~40 m为宜,而后浇带的具体宽度应便于施工过程中的操作,也要结合房屋建筑的结构构造,通常情况下,后浇带的宽度为700~1 000 mm。

(4)后浇带处的梁板受力钢筋必须是贯通的,不能断开。如果房屋建筑物的梁、板的跨度不是很大,可以考虑在施工过程中一次性配足钢筋;如果梁和板的跨度比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将钢筋焊接好。

(5)后落带在未浇筑混凝土之前,不能将建筑物上面的部分模板进而支柱拆除,要等浇筑混凝土后,且混凝土凝固好了以后再拆除模板和支柱,以避免梁拆除以后使板、梁在这种情况下形成悬臂,进而引起房屋建筑的梁板变形。

5后浇带施工中的技术要点分析

在后浇带施工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注重施工工艺的要求,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施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后浇带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下面我们对主要的工艺要求进行简要的分析:

(1)模板支设工艺。在支设模板的时候,要根据设计的分块图所划分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层段进行,在支设模板的施工过程中,不能随意进行,要严格按工程施工方案进行。

(2)地下室顶板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对于地下室顶板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按照施工方案和相关规范要求控制混凝土浇筑时的厚度,不能过厚,浇筑厚度较大的情况下,钢丝网模板受到侧压力会明显增大,可能会引起钢丝网模板向外突出,造成建筑物局部的实际尺寸和设计的尺寸差别较大;其次,采用丝网模板进行混凝土浇筑和振捣的时候,一定要对建筑工程进行分层浇筑施工,控制好振捣器与钢丝网模板之间的距离,防止搅拌中水泥浆流失。最后,在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必须保证浇筑的混凝土密实度,特别是对垂直施工缝处进行浇筑施工时,要尽量采用钢钎进行捣实。

(3)地下室顶板混凝土后垂直施工缝浇筑的施工工艺。首先,我们要在确认混凝土达到初凝状态的时候,及时清理表面的浮浆和碎片,检验是否达到初凝状态的做法是,用手指按压,看是否出现指纹,冲洗的时候要用具有一定压力的雾状水。清洗以后,要尽量使混凝土露出骨料,同时,及时拆除钢丝网,并将钢丝网片上的水泥等杂物用水冲洗干净。其次,是对木模板处的垂直施工缝进行浇筑施工时,要事先用高压水将缝的表面冲得比较粗糙,也可以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尽早拆除木模版,用人工凿毛的办法将要浇筑的缝表面进行处理。

(6)后浇带浇筑时间的选择。根据实际工程以及后浇带所处位置的差异,应合理安排对后浇带进行浇筑的时间,例如在对伸缩后浇带进行浇筑时,通常安排在混凝土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之后进 行;而对于沉降后浇带的浇筑工作,通常安排在建筑的沉降值基本不变之后进行。当建筑设计中对后浇带的浇筑时间有明确规定时,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在对后浇带进行浇筑之前,应对其进行充分的清洗工作,并在后浇带之中铺设水泥砂浆。后浇带浇筑所运用的混凝土应选用收缩程度相对较小的原材料进行配制,也能够使用普通原材料配合相应的添加剂进行配制,其强度应高于建筑结构混凝土的强度。

6结语

后浇带施工技术是整个房屋建筑施工过程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体系的质量水平。所以,对于后浇带施工技术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进行认真的讨论研究。而本文正是针对后浇带施工的主要技术,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而进行的要点分析,以期在今后的施工过程中避免因技术状况导致工程的质量受到影响,给建设单位以及施工单位自身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娜.后浇带设计和施工浅析[J].科技资讯,2011(06).

[2]吕涛.混凝土后浇带分段施工方法初探[J].科技咨询导报,2007(23):88-89.

论文作者:袁雄,李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建筑结构后浇带的施工办法论文_袁雄,李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