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立学校建设看中央对西藏现代教育的重视--纪念西藏民族学院成立40周年_藏族论文

从公立学校建设看中央对西藏现代教育的重视--纪念西藏民族学院成立40周年_藏族论文

从公学筹建看中央对西藏现代教育的关注——纪念西藏民族学院建校四十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论文,民族学院论文,现代教育论文,十周年论文,公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地区有史以来建立的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府,是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在党中央和政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注下,在所在地陕西省、咸阳市党政部门及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为适应西藏地区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专门为西藏培养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而在内地建立的一所高等院校。学校的前身原名西藏公学,于1957年开始筹建,1958年9月15日正式开学,1965年7月1日改名为西藏民族学院,并由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汉文校名。

西藏民族学院的诞生,揭开了西藏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也是西藏现代民族教育体系基本建立的重要标志和里程碑,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西藏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西藏文化教育事业兴旺繁荣不断发展的证明,是西藏社会不断进步的反映。西藏民族学院前身西藏公学的筹办过程,倾注了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西藏人民的亲切关怀和对建立西藏现代民族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早在建国伊始,虽然西藏、台湾还没有解放,身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在着手恢复国民经济,全力拓展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的同时,已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作为一个决定一切的战略任务提了出来。1950年,他在政务院第97次会议上指出:“我国人民的文化水平,一般说还是比较低的。文盲还很多,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需要提高。而首先需要提高的是工人农民。”(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一个多月后,他又再次向全国强调:“训练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建设的一个中心问题。”(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2页。)

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周总理在全力协助毛泽东具体筹划、部署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主持与西藏地方政府和平谈判、顺利完成和平解放西藏历史任务的同时,就十分关注西藏未来的社会进步,着手培养西藏的民族干部,关心发展西藏现代的民族教育事业。周恩来从西藏的实际出发,认为对各方面条件相对内地十分落后、自身又缺乏建设和发展条件(特别是在和平解放后的两个政权并存时期)的西藏来说,其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必须双管齐下,即在全国人民积极支援西藏的革命和建设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和引导西藏人民自己管理自己自建家园的能力。在这方面,首要的工作是培养西藏急需的民族干部。1950年6月,周恩来在政务院第37次政务会议上就民族工作所作的总结发言中指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周总理亲自审查,并于1950年11月以政务院名义批准公布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中指出:“为了国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从中央至有关省、县,应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注:西藏自治区党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西藏的民主改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在1951年5月23日签订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中,专门规定了“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的民族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注:《当代西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页。)在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刚刚组成时,周总理又对筹委会中的党员领导讲话,强调:你们必须培养民族干部,你们要大量培养藏族干部。工作要让藏族同志去做,要注意发挥藏族同志的积极性。

周总理不仅主持政务院制订为西藏及各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干部,发展教育的各项政策,而且还以身作则、身体力行。1950年春,为了培养入藏工作的藏族干部,中央在北京举办了一个藏族干部研究班。周总理带病亲自到班上给藏族学员作报告。刚讲了一会,总理的鼻子流血了。工作人员请总理立即休息治疗,总理却坚持不休息,只在鼻孔里堵上棉球止血,继续报告,感动得这些头一次同中央领导人见面的藏族学员们流下了热泪。周总理恳切地说:“我们各民族要团结起来,打倒共同的敌人。”你们“几个月的学习很有进步,更主要的还是工作。要回到自己民族的地区去工作,将学到的理论如何与实践结合起来。”“你们到西藏去准备建设西康、西藏,这样才对得起你们民族的祖宗。”“中央人民政府(也)是要扶植帮助的”,“这就是我们的政策。”(注: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周恩来同志对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论述选编》,中央民院科研处1981年刊印发行,第4-9页。)1951年元月,周总理在京接见西北局关于西北解放军入藏问题赴京汇报团时,当范明向总理提出我们想在西藏搞一个民族学院分院,不知对不对时,周总理当即明确回答说:民族学院分院可以搞,在班禅行辕可搞一个干部班,其余的干部可以在兰州培训。(注:吉柚权《解放西藏记实》,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版,第276页。)应当说,这是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对筹办西藏现代民族高等教育最早也是最明确的表态和支持。也正是在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才有了其后西藏公学及西藏第一批现代基础教育(中小学)的陆续兴办。

根据目前西藏教育界、学术界对西藏现代民族教育体系的认识,1959年前为创始起步阶段,1965年后为建立和发展阶段。作为西藏民族学院前身的西藏公学,正是在西藏现代教育体系创始起步阶段设立的西藏第一所规模最大的干部学校。在西藏公学(含西藏团校)的筹办过程中,当时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具体指示。

1956年4月,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宣告成立,受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委托,中央代表团团长陈毅副总理宣读了国务院的命令,指出西藏今后的工作,就是实现党中央和毛主席指示的“团结、进步和更加发展”的方针。此后,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先后作出了《关于选送藏族青年到内地学习、参观的决定》、《关于大力培养藏族干部的决议》和《关于创办拉萨中学的决议》。这是继1951年由进藏解放军在昌都建立西藏第一所现代初级小学之后,在中央关怀下西藏又着手创建西藏现代教育体系的中等教育和干部教育。1957年3月,为了贯彻毛主席关于西藏工作“六年不改,适当收缩”的指示,中共中央书记处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在北京召开会议专门讨论西藏工作。讨论中根据西藏两个政权并存等现实状况,建议将已吸收的数千名藏族学员送往内地集中培训,以便为将来的改革准备民族干部。总书记邓小平在作会议总结时指出:“藏族学员凡愿来内地学习的,人数不限,一个也不强迫。你们西藏自己在内地办学。”中央同时对西藏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其中提到,“继续注意培养西藏干部,除在当地培养一部分外,可以继续吸收少数青年到内地学习。”(注:《当代西藏简史》,第149页。)

中央书记处讨论西藏工作之后,西藏工委按照会议精神和小平同志的指示,陆续将大批藏族学员送往甘肃山丹、兰州及四川雅安、成都等地,着手筹建干部学校。1957年6月,西藏工委根据中央关于西藏在内地自行办学的指示,正式决定抽调西藏工委两位副部长分赴陕甘等地,分别筹建西藏干部学校和团校。

在西藏公学的筹建过程中,由于学员数量多、成份杂,分散各地,合适的校址一时难以确定,又缺乏管理人员及教学人员,碰到了一连串难以解决的困难和实际问题。其间,筹建的负责同志及时传达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几千人回内地学习,这是西藏一大革命,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的讲话,学习了西藏工委11月4日的指示:“在西藏六年不改的情况下,培养藏族干部是我区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组织任务,而培养藏族干部的方针,应该是根据勤工俭学的原则,培养共产主义民族干部,为将来的西藏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些指示精神使全体筹建人员深受鼓舞,他们继承发扬了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艰苦奋斗,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在内地有关省市的支持协助下,使筹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从西藏公学校名的确定和咸阳校址的选定过程,也可看出中央领导对西藏教育的关怀和大力支持。1957年学校开始筹建时,中央及西藏工委在文件和指示中都临时称为西藏干部学校,后来也曾称过西藏公学。筹建当中,西藏工委曾考虑将这一学校暂时定名为西藏人民学院,以便将来由中央定名,并于7月26日以特急电文通知筹建委员会,同时将一些学员关于对校名的意见上报中央。中央对学校正式命名之事十分重视,在慎重研究后于9月1日电示西藏工委,认为“西藏公学”的名称比较适当。接着,西藏工委根据中央复电精神于"9.13"以电文下达正式指示:在没有更适当的名称以前,仍以“西藏公学的名称为宜。这样可以与现在拉萨的西藏干校名称有区别,同时采用公学名称适宜于长期培养程度差别较大的各种学生。因此,确定校名为西藏公学,不要再有更改。”中央不但亲自为学校定名,赋予西藏公学与延安时期的陕北公学同样重大的历史使命,也保证了公学于9月15日如期举行正式典礼。

在公学确定咸阳校址问题上,中央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当西藏公学筹建委员会几位领导在四川、甘肃、陕西多处奔走考察后,仍未找到一个合适的校址时,当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张德生同志主动向西藏的同志提出建议,西北工学院要从咸阳迁往西安,咸阳旧校址他们不用了,你们可以去要。建校筹委会领导看了咸阳的校址后十分满意,而且当时公学校部在西安市有关单位支持下,已临时借住于西安小雁塔公园内,就立刻向西藏工委及在京的张经武书记打了报告,建议向高教部商要这个校址。但高教部当时对校址早有别的安排,所以没有应允。工委电告张经武书记再次向中央有关部门请示,张经武就向刘伯承、邓小平及黄克诚等中央领导汇报了此事。中央得知后,很快于10月17日电告西藏工委、高教部党组及陕西省委,同意将西北工学院原咸阳校址无偿拨给西藏工委作西藏公学(含团校)的校址,电文还希望西北工学院尽快腾出,以便公学学员从各地向咸阳集中,早日进行教学,解决了西藏公学筹建中的一个最重要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说,1951年、52年分别建成的昌都初小、拉萨小学为西藏现代民族教育体系基础教育中的小学部启始和奠基;1956年建立1960年加设高中部的拉萨中学为西藏现代民族教育体系基础教育的中等教育启始和奠基;那么,1958年正式开学的西藏公学则为西藏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干部教育(后转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启始和奠基。这些学校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然成为西藏现代教育史的一个缩影,而西藏公学发展为西藏民族学院则成为西藏现代教育体系初步建立的标志。

西藏民族学院从正式开学之日起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风雨历程,其间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曲折前进的过程:从为西藏地区培训民主改革干部到为西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培养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从普通文化教育过渡到中等专业教育,再发展成为综合性的高等教育;一步步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每前进一步都留下了自己独特的、鲜明的脚印。经过四十年的建设,西藏民族学院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相当规模和办学水平的综合性高等民族院校,在西藏自治区首届大中专院校教育评估中,荣获总分第一名。现设有政法系、语文系、历史系、财经系、医学系、体育系和成人教育部、预科,14个专业和三个研究所(室)。现有在校学生1800余人。“民院学子,半藏英才”。40年来共为西藏培养出各种人才二万多名,其中许多人成长为西藏自治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各级领导或骨干人才,被誉为“西藏的干部摇篮和人才基地”,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自己的重大贡献。

回顾西藏民族学院的筹建史,可以雄辩地证明,西藏只有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内,在中央和各兄弟民族的帮助下,才可能创始并发展自己的现代民族教育事业,才可能使西藏社会不断进步,使西藏民族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西藏现代教育及社会发展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早在九十年代听取西藏民院工作汇报时就指出:“实践证明,在内地创办西藏民院的决策是正确的,成绩是巨大的。”“西藏的教育事业要立足区内,走区内外相结合的道路。办好西藏民族学院,继续发挥民院作为西藏培养干部基地的作用,是坚定不移的。”在西藏第一所现代高等院校四十华诞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欣然题辞:“提高民族素质,走科教兴藏之路,把西藏建设成祖国的高原明珠。”这不单是对西藏民院的热切期望,也是对西藏现代民族教育的期望。我们相信,在中央领导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在科教兴藏方针的指引下,西藏民院将会越办越好,西藏的现代教育事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西藏人民的文化素质将会普遍得到新的提高,从而为把西藏建设成真正的高原明珠发挥更大的作用。

标签:;  ;  ;  ;  

从公立学校建设看中央对西藏现代教育的重视--纪念西藏民族学院成立40周年_藏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