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祖国,为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_香港经济论文

回归祖国,为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_香港经济论文

回归给香港经济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繁荣论文,活力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世界公认的香港经济发展成就

香港是我国南方沿海的一个小岛,连同九龙、新界,不过1075平方公里。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原因,香港在近几十年来已经发展成举世瞩目的“亚洲四小龙”之首,成为资金充裕、商品丰富、贸易发达、信息灵通的国际金融与工商业中心,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明珠”和经济发展的“奇迹”。

香港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发展却十分迅速。香港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良港外,可以说没有什么象样的自然资源,渔农业只占本地生产总值的0.2%,矿业几乎没有,连淡水也不足。 但近几十年经济发展速度却令人惊叹。年平均实际增长率60年代为11.7%,70年代为9.2 %,1995年与1979年相比,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12.4倍,年均实际增长7.92%。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也增长很快,1987年—1991 年间, 年增长1200美元,1992年—1994年,年增长2000美元,1996年的人均本地生产总值约为24000美元,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

香港人口不多,经济能量却很大。香港人口约630万, 但其经济实力却大于许多泱泱大国,有大量资金在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地区投资,港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约占大陆外来投资的2/3。香港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约0.1%,而进出口贸易额却占世界总量的4%,排名世界第八。香港港口集装箱运输吞吐量居世界首位,香港机场的空运货物量在世界各大机场中居第二位。香港又是颇负盛名的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1995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企业界十大富豪新排名中,香港就占了两名。

香港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得到国际公认。1996年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发表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从八个方面分别评估,然后综合评出世界竞争力最强劲的国家与地区排名,香港名列第三。1994年,美国《幸福》杂志对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商业中心首次评选世界十佳商业城市,香港名列榜首,其次才是纽约、伦敦、亚特兰大等。1996年美国传统基金会在比较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自由化程度时,香港被列为第一,香港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最自由化的地区。香港已连续七年被评为“购物天堂”,在十一个全球大旅游城市中,旅游商品价格最低。香港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希望效法香港的做法,以香港为样板,建设自己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区,有的干脆宣称要在自己的领土上建设“第二个香港”、“香港式的自由港”,等等。

二、市场经济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动力

香港自然资源十分贫乏,能在不长的时期内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繁华都市,成为著名的国际性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运输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其根本原因是有一个发达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香港的市场体系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有一个发达的资金市场,金融业的地位十分突出。世界上100家最大的银行,有85 家在香港有营业机构,有的银行总部就设在香港,香港的外汇市场居世界第5位, 黄金市场居世界第4位,银团贷款中心居世界第3位,股票市场为亚洲第2。 强大的资金市场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有了资金,再加上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就能从世界各地吸纳发展香港经济所必需的各种资源。香港又是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商品市场十分繁荣,如前所述,进出口贸易位列世界第八,进出口贸易总额为其本地生产总值的两倍以上,这说明香港经济国际化程度很高,在较深的程度上进入了世界市场。市场活力充沛,反应灵敏,运行效率很高,充分发挥了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的优点,是香港经济繁荣发达的基础条件。此外,香港还有良好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土地与房地产市场、第三产业各种服务市场。总之,香港有一个繁荣、开放、充满活力的国际性市场,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条件。

香港发达的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社会经济政策上的原因。

1.自由港政策。香港在对外经济关系上实行对外全面开放的自由港政策,有充分的贸易自由,对进出口贸易基本上没有行政管制,境外厂商与本港厂商一视同仁,贸易手续简单,不设关税壁垒。有充分的金融与投资自由,香港金融市场向全世界开放。资金来去绝对自由,不受任何限制。人员、信息、外汇、基金、旅游均实行进出自由,不加限制。兼容并蓄的自由港政策打开了香港的大门,可以把世界各地的宝贵资源吸引进来。

2.免税与低税政策。香港对进出口商品,除少数几个品种(香烟、酒、饮料、汽油、化妆品、甲醇等)外,一律免征进出口关税。与世界各国相比,香港的所得税率是相当低的;世界各国对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普遍征收的增值税、销售税,香港却不征收,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免税与低税政策大大降低了商品的销售成本,有力地促进了进出口贸易与商品市场的发达。

3.积极不干预政策。香港在70年代提出一套名为“积极不干预”主义的经济政策,作为香港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方针,积极不干预的核心就是尽量让市场机制有效地运作,政府只在极少数对宏观经济全局影响甚大的事情上做必要的积极的监管。这个政策对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效能起了很好的作用。

4.稳定的金融政策。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极重要因素,保持金融的活跃与稳定,是一个地区经济繁荣至关重要的条件。1983年前,港币体制几经变迁,均未获得较长时期的稳定。1983年,香港建立了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使港币基本得到稳定。虽然今天的美元已经不是二战刚结束时独霸世界的金元帝国的地位,也经常出现波动,但美元毕竟仍然是主要的世界货币,远非其他货币可比。港元与美元按固定比率挂钩,无疑给港元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靠山,有利于港元与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当然也有利于香港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与稳定。

5.政府与社会对市场经济的服务功能。香港有一系列为企业经营和市场运作提供服务的半官方与民间机构,如生产力促进局、贸易发展局、工业总会、出口信用保险局、各种商会与行业协会,这些机构廉价而有效的服务成为广大中小企业顺利经营发展的有利条件。

此外,香港有着规范市场行为的完备的法制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颇具效能的公务员制度。所有以上各点,成为香港市场经济体系得以发展与有效运作的根本保证。

三、中国大陆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香港历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与祖国大陆同文同种、久远的共同历史文化体系和千丝万缕的联系,香港经济发展历来以大陆作为其强大腹地与坚强后盾。

英国占领前,香港在祖国怀抱里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开发,绝不只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二战结束,香港摆脱了日本侵略者的占领,首先恢复了转口贸易,和中国大陆有着密切的经济交往,贸易额连年上升,在1946年—1948年间增加一倍以上。之后,一批数量可观的内地厂商迁移香港,大量工业资金、设备、技术流入香港,推动了香港工业的发展。1949年大陆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香港与内地贸易额在1949年与1950年两年分别上升了66%和74%。后来由于美国的禁运,香港与内地经贸联系大大下降,使香港贸易连年不振,工商业倒闭风潮迭起,失业上升。

香港与内地在经济上历来存在着“风雨同舟”、“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改革开放前,香港以大陆为腹地发展贸易,内地也以香港作为对外经贸交往的重要桥梁,获益匪浅。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关系更趋密切,商品贸易额飞速增长。香港产品对内地的出口,已由1978年的0.81亿港元增加到1995年的635.6亿港元,增长784倍,占香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3%上升到27.4%,超过美国,成为香港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50—60年代中期,内地产品一直占香港进口的最大份额,在60年代后期到1981年曾落后于日本,1982年又超过日本,居香港进口产品的第一位,1995年香港从中国大陆进口商品达5394.3亿港元,占香港进口商品总额的36.2%,等于从日本、美国、台湾、新加坡等主要地区进口的总和。至于两地的转口贸易,发展尤为迅速,1978年—1995年,内地经香港转口输往外国的商品货值由36.59亿港元增至6393.9亿港元,增加了175倍; 经由香港输入内地的外国转口商品货值从2.14亿港元增至3840.4亿港元,增加了1795倍。两地转口贸易的高速发展,不仅使香港成为内地最大的转口港,而且奠定了香港在亚洲第一大转口港的地位,从1987年起,香港集装箱货运吞吐量超过荷兰的鹿特丹,成为世界集装箱第一大吞吐港。

改革开放以来,在制造业以及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70年代前,香港与内地的工业生产合作,主要表现为通过市场进行产品交易,内地向香港供应廉价的原料、材料、燃料与半成品,使香港制造业得以降低成本;同时,内地又是香港制造业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这种交易还属于一般的外在联系。70年代末中国实行开放政策,建立了首先面向港澳的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地区,香港与内地在工业领域开始进入更深层次合作的新阶段,随着香港经济日益发达,面临工资上升、成本提高的压力,香港厂商适时抓住大陆对外开放的大好时机,把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内地、尤其是近水楼台的广东珠江三角洲进行大规模转移,形成了香港与内地之间新的分工合作局面。这种合作对香港与内地均带来巨大利益,首先是香港工业的这种“前店后厂”式合作企业的产品大大降低成本,增强了它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其次是内地因而得到大量投资、技术、先进管理方法以及各种信息的引进,截至1996年底,外商在我国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金额为1765.95亿美元,其中来自港商的投资约占60%, 大陆的外商投资企业数,有2/3来自港商。另一方面,中国大陆对香港的直接投资也不断增加,投资范围及规模日益扩大,在香港吸收境外投资中,越来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情况说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已经开始进入互为投资场所和经营基地的深层次合作,从产品市场的合作进入资金合作,合办企业,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等软硬件多领域、多方位的全面合作。

香港与内地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也日益扩展。由于前述香港与内地在贸易、工业生产、资金与技术等方面的交往关系日益扩大,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技术交流的扩大,大量的资金融通、贸易结算与支付、外汇买卖等金融活动也日益扩大,需要香港在金融业务上提供多方面服务,对香港的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香港的金融机构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地金融业务的重要联系渠道;另一方面,以中国银行为首的中国金融机构在香港开展了广泛的业务,以中银集团为代表的中国金融企业已经成为香港金融界有强大实力的金融集团。这些情况说明,中国大陆对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与支持作用。

综上所述,与中国大陆密切的经贸关系是香港成为世界公认的经济发展“奇迹”、“东方明珠”的关键因素。

四、九七回归将给香港经济的继续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香港在英国占领了150余年后,终于在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 回归后保持香港经济的繁荣与稳定,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央对回归后香港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是香港回归后继续繁荣与稳定的根本保证。根据邓小平同志倡导的“一国两制”思想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从法律的高度落实了这一保证。

《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香港特区”)“享有行政管理权”、“享有立法权”、“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区政府“保持财政独立”、“保持自由港地位”、“为单独关税地区”、“低税政策”、港元为特区“法定货币”。回归后,基本保持适合香港市场经济体系发展的原有法制体系,特区政府可以以“中国香港”名义广泛地建立与许多国际组织的有益联系,多方面参与各种国际事务活动。这些政策有力地保证了香港已经形成的市场经济体系继续顺利发展,继续成为香港经济的强大发展动力与活力的源泉。香港回归后,与大陆地区的经贸交流将出现更好的合作环境,得到更为优良的发展机遇与条件。因此,我们有理由预见,九七回归后香港经济继续繁荣与发展的光明前景。

香港回归后数月来的实践,充分说明香港同胞在“基本法”的指引下,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总体形势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先是成功地实现了平稳过渡,香港第一任特首与特区政府受到港人信赖。经济健康发展,外资投入增加,大型基建全力推进,特区政府在积极解决诸如房屋、教育、福利、交通、工业升级等经济与民生问题,得到香港同胞的极大拥护。特区政府成立以来,也面临过一些挑战,如国际炒家在东南亚货币、金融市场兴风作浪,掀起轩然大波,这一风浪不可避免地冲击到香港。香港政府沉着应付,以自己的雄厚财力为后盾,采取断然措施,令国际炒家受损撤退。总之,回归后的几个月来,香港各方面均表现出形势大好,正如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董建华先生在访问东南亚时所指出的那样,香港已经经受了初步的考验,一切运作如常,经济稳步发展,已经充分显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获得切实执行。董建华先生还在他于回归一百天时发表的施政报告中说:“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既然能够在过去的岁月,创造了香港的奇迹,如今当家作主,拥有如此优厚的条件,我们毫无疑问,必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将来。”

香港在祥和平稳的气氛中开始了她的新纪元,香港正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

标签:;  ;  ;  

回归祖国,为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_香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