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_教学过程论文

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_教学过程论文

评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种错误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种论文,课堂教学论文,现象论文,错误论文,中学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取得重大成绩,但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或错误现象,如“泛历史”“去历史”“无中心拓展”“无效讨论”“教师不作为”“多媒体化”。

一、“泛历史”批判

新课标要求打破学科本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这是当今教育的一大新动态,为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但是在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被歪曲、误解、滥用,走向了“泛历史”。

在研究性活动中,历史本身被边缘化、模糊化。历史教学研究性活动是根植于历史本身的活动元素,是历史本身的实践性质、综合性质的教学体现,它的最终研究“主题”应该是历史本身,“历史”是历史教学研究性活动设计永恒的追求和基本原则。但是现在许多研究性活动设计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这一永恒的追求。有一个以“走近家乡,走进家乡”为主题的研究性活动,要求学生考察本地的经济状况,环境状况及其对未来可能带来的影响,这里能看得到历史的影子吗?这是在学经济,学地理。

在课堂教学中历史事实被悬置、被空洞化。有教师上《近代文化(自然科学革命)》,整节课大力推介牛顿三大定律,在课堂里做实验,并且让学生上台动手一起做;放录像,看达尔文的考察情况;出示电磁仪器,学生配合演习,了解其发明人法拉第;出示化学元素周期表,回答谁制定的,这图表有什么特征;然后小结,“知识就是力量”,然后我们要“科教兴国”。下课。[1](pp.78-87)

这是历史课吗?这是物理课、化学课,或者任何什么别的课,但就不是历史课。历史教育要打破学科本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这是关于历史教育的基本原则的论述,它不是要用其它的社会学科、学生的生活本身、整个社会的政治实践来取消历史、代替历史成为历史教学的内容,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历史学习与其学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整个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体会历史的真谛。“泛历史”的实质,就是把历史学科以外的东西、学生的生活实际、整个社会实践看作历史。这是对历史课的极大误解。

在历史教材中,历史被遮蔽、被湮没在意识形态话题结构中。教材结构决不仅仅是一排列组合的问题,以什么为结构往往体现了这部教材的历史观教学观。现在许多教材都以一个意识形态母题为教材组元主题,围绕这一主题选用历史事实,设计教材要素,排列组合成教科书,应该说,这的确有利于克服历史教学中的“无序化”倾向。但是,这种“背景、事件、意义和教训”式结构也可能把历史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集中指向意识形态话题,把历史遮蔽、湮没在思想主题的恣肆汪洋之中。

“泛历史”就是“没有历史的历史课”,没有灵魂的历史教学;它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本质性内涵了。

二、“去历史”批判

去历史,即没有历史事实,没有历史过程,没有故事情节,只有背景、意义介绍,造成一种历史知识的空心化,非历史化。

新课标提倡历史理解的多元性、生成性、建构性。它强调:历史教学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学生原有的态度经验、生活经历和认识特征都参与到新意义的建构中,因而这个新意义是多元的,不是单一、标准答案式的。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优秀的历史教师,把自己对教科书的体验和学生的理解反应组织进教学中,促进学生对教科书作深刻、丰富的理解和把握。但是,也出现了一种极端倾向,从对教科书的开放态度走到割裂文本与解读的本质联系,最终导致“去历史”、反教学。

传统历史教学观是建立在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文本理论的基础上的,教学的目的就是对编辑者意图的探寻,为学生提供对史实的单一解释,否则就是错误的。现代历史教学观强调学生与历史事实的对话,教学的目的在于建构新的意义(而不是复制教科书的意图),它既来源于教科书,又来源于学生,它是学生与文本在某一点上的精神相遇(即视域融合)。对话教学把历史事实从教科书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它置于与学生的关系之中来看待课堂教学的本质。没有文本的确定性(真实性),它与学生就不能构成实质性的交流,也就没有实质意义的对话活动,教学就成了师生的自言自语。当前历史教学中出现的这一“去历史”倾向,首先就表现在对历史事实的这种确定性的否定上。历史素养不是由历史知识直接转化过来的,也不是由简单的“背景意义”训练出来的,而主要是通过对历史的感受、积累、体验、涵养等途径达成的。历史新课标试图重新建构一个新的历史话语系统,这个系统认为,历史认识和历史意识根植于历史事实。但“去历史化”的倾向,它在历史知识问题上采取极端化的态度,使得我们的历史,除了背景和意义,几乎什么也不是。

有一位教师上《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讲述义和团兴起的原因,近10000字的课后记录中,真正述及义和团运动斗争的不足300字,[2](pp.78-87)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义和团运动被简化成几个字,几句话,它的过程,它斗争的艰巨性被边缘化、模糊化。学生感觉不到历史的过程,也就体会不到历史事实的激动人心之处,它的历史意识,它的历史人文又如何养成?除了工具性的教化作用,他的潜意识里的爱国心和对先民的亲近感又怎么树立?历史被剥得支离破碎,除了背景意义,还是背景意义。

“去历史”去掉的是什么呢?它当然应该去掉对历史事实的僵化理解、一元化解读,但我们现在同时也去掉了历史教学赖以生存的前提。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承认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承认史实对教学的前提性的意义,这是历史教学之所以必要、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如果不承认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和前提性,那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历史,不需要历史教学了。因此,去历史去掉的实际上又不仅仅是史实,而是历史,是历史教学。它的实质,就是“没有历史”。

三、 “无中心拓展”批判

有一个以“五四运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讨论五四运动中“火烧曹宅”是否合法,“能否痛殴章宗祥”。这些活动哪里看得到历史的影子?学生开展这项活动所获得的成果,主要是在对伦理价值和谐社会问题的了解和对讨论这种方式的掌握,而在历史方面的收获,却几乎看不到。

该如何评析这种“拓展型教学”呢?在这里,我们触及到历史教学一个很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历史就没有自己独特的领域和内容,没有自己独特的过程和方法了吗?至少它受到历史规范的制约,受到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的制约。如果历史教学与一般的教学没有区别,那么,我们还需要历史教学干什么!

“历史”一词,通常具有两种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人类所经历所创造的一切,指人类的全部过去;另一方面,历史指的是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和思考。前者可以称之为历史的本体,后者可以称之为历史的认识。从历史本体的角度而言,历史是客观的,它是一种独立的和外在的东西,不为人的意志和行动所左右;从认识的角度而言,历史随着人们的理论指导和认识深浅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特点,这也正是历史的独特美感之一。[2](p.52)历史教学是通过历史知识来完成的,由上可知,历史认识是通过历史的本体来完成的。

我的结论是:历史教学应该拓展,注重跨领域的学习,拓展历史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历史综合应用能力。但是,这种拓展应该是有一个中心的,这个中心不是别的,正是历史本身,历史的元叙事。我们应该围绕历史的元叙事来拓展、延迁、引申,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史实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而这,就需要拓展:向历史的更深更精彩处拓展!

四、“无效讨论”批判

现在流行“讨论”教学法,一堂课大致就是教师导出一问题,然后分组讨论,然后全班讨论,如有不同意见,则鼓励同学们辩论,辩论到下课的时间,教师说大家的意见都很有见解,下课。如何评价这种“讨论热”,关键是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有没有问题或是不是真问题。所有的讨论都是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的,如果问题根本不存在,则讨论也就是“伪讨论”。那么什么是“问题”呢?词典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无疑而问,无难可疑,所谓“讨论”肯定是无效的,因为它讨论的结果不是发展学生的智慧,而是让学生变得弱智。

需不需要讨论。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什么问题才需要讨论呢?是否可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可深入,层层推进的。第一要涉及思想方法,通过讨论明确思考问题的方法;第二要涉及史实的性质,通过讨论集思广益,深化对史实的认识;第三要比较其他教学方式,讨论是不是最好、最经济的。最重要的是,是不是围绕主题。教师应当明确,我为什么需要讨论。讨论就是交换意见,互相启发,并加深理解。有些问题并不是一个理解问题,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一个知道不知道的问题。不知道的问题要么查资料、要么观察等,都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但独独不需要讨论。不需要讨论而用讨论法,就是无效讨论。

有没有条件讨论。是个问题,也需要讨论,但有没有条件讨论?学生在课堂里可不可能展开自己的讨论?例如一位教师上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上来就问:对中国古代的犁你有什么看法?有什么看法呢?现在的独生子女,多少人扶过犁?更不要说城市的学生了。一个人,如果没有读破万卷的功夫、没有长期的良好的农业专业教育、没有长期对古犁的兴趣,恐怕也是不敢来讨论的。但我们教师就让十几岁的孩子来讨论这个问题,还美其名曰“相信学生”。

怎么讨论。讨论不管是作为一种思考方式还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都是有自己的要求和规则的。如果没有按照讨论本身固有的要求来讨论,那也是无效讨论。每个学科都像一张全息摄影的照片,全息摄影图的每个部分都含有整体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即拿起全息摄影的任何部分你都能完整地重建它,此所谓“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如孙中山至于辛亥革命,拿破仑至于法国大革命,等等。

现在历史课堂里的所谓讨论有七“不”、两“假”、一“无”。七“不”是:不给时间(不给时间思考)、不给材料(空想)、不给背景(没有任何依据)、不给方法(瞎猜)、不交锋(各说自己话)、不辩驳(只要说出来了的都对)、不分析(只有表态不问为什么);两个“假”是:假答案(问的是A答的是B)、假统一(不管是什么答案都会评为好所以是假统一);一个“无”是:无结果(没有解决任何矛盾和疑难)。这样的讨论徒具形式毫无意义。

讨论只是一种教学方式,它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是它是否需要,我们创造了什么条件来讨论,我们是不是按照所需要的智育和方法来讨论。不然它就是“无效讨论”。

五、“教师不作为”批判

新课程要求在师生关系上作比较大的调整。过去把历史当作一门思想课来学,把历史当作一种意识形态来教,教师就是“政治正确”的传授者,学生就是接受者。但是现在我们把历史课当作一门素养课,历史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人际交往过程。在这种教学观的理论视野里,师生关系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历史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同为主体的教学者。

历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全面调整对历史教学改革的意义是根本性的。它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中解放出来;更主要的是,它使历史学习回归到一种“生活状态”:历史教学变成了历史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参与完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正在发生的生活故事。历史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历史元叙事[3](pp.39-50)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是教科书的探索者,而不再是教科书的传声筒;他是学生的对话者,而不是结论的提供者,他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创造性地融解和使用教材。可见,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关系的调整,不是让教师从教学过程中全线退出,而恰好相反,是全身心投入;教师所要改变的,不仅是他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他的角色,是他如何处理与教科书、与学生、与历史元叙事的关系。然而,新课程的这一思想几乎被极度误解,变成了“不要教师”了。这种教师的“全线退出”我称为“教师不作为”。具体包括三种现象:

一是教学无设计。新课标将教师定位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这个组织者的一个最主要的职能就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生成与预设、教学步骤的把握和推进、教学活动的协调与指挥教学成果的分析与评判。这是“组织者”这个概念的当然内涵。但现在有的教师走向了“无目标”“无预设”“无教案”的地步;教师只要走进教室就行了,一切都走着瞧。

二是教师不活动。我见过这样的公开课:教师走进课堂,然后喊“上课”,然后宣布上哪章哪节,然后提了两个问题,剩下来的事情就是为学生递话筒。下课铃响了后教师说:“这一堂课,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现了极大的创造力,老师非常满意。下课。”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不干活儿了,教师成了一个旁观者。

三是教师没立场。过去是什么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教参;现在彻底改变了,是什么答案都是对的了。最近看了一位教师的教学实录,讲的是《辛亥革命》,仍然是讨论,讨论的题目是“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讨论了一节课,结论五花八门,不可理解的是教师的反应:“我没有否定。我说,大家能够大胆地联想想象,确实难能可贵。……我们思考了,我们就有收获。希望大家勤学苦思。”这样的历史教学,已经完全没有了是非观念;这样的历史教师,已经完全丧失了教师的职责。历史课要这样改下去,是很可怕的。

我的结论是:教师必须与学生切磋、交流、碰撞,教师必须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理解,对同学们的看法、观点,教师必须予以评价、分析和批判。当然,同学们也可以对你再评价、再分析、再批判。同学与教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批评、鉴赏,从而达到交流、补充、综合的目的。而这正是“对话教学”的本义之所在,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师的个性、历史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之所在。

六、“多媒体化”批判

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有四个作用:一是为材料教学提供方便和必要的资源;二是为创造教学情境提供简洁实用的手段;三是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四是可以借此进行机器教学。但是,多媒体对历史教学又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则可能对历史教学造成损害,成为一个陷阱。现在历史教学中出现了一种 “多媒体化”的倾向,已经给历史教学带来严重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把多媒体当作一块黑板在用,起一个板书的作用。多媒体板书当然有它的长处,一是美观,二是除了语言表达外,还可以有其他符号要素。但是,在一个教室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传统的口耳相传的通道是最为畅通的,现场用文字在黑板上的展示对板书来说是最方便也最有效的。如果只是为了呈示板书,多媒体可以说是多余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用多媒体来控制历史教学过程。在现在有条件下,多媒体课件是预先制作好的,整个教学流程不能更改。我们就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在师生对话中,出现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没有想到的情况,学生的思维出现连教师也没有想到的闪光,这时怎么办?教师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已做好的课件,继续上课,要么就迫使自己和学生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课件继续上课。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十分荒谬的,挫败的历史教学。

第三个问题,就是多媒体对历史教学内容的遮蔽。最大的问题,是用多媒体取代历史本身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比方说,讲到《解放战争》,教师用了《三大战役》或《开国大典》;讲到巴罗克式建筑,就带学生看《巴黎圣母院》,你用电影、碟片来替代,学生是有兴趣了,但不是历史课了,而是电影课或文学课了。学生的想象可能是丰富了,但历史的体会能力,历史的想象能力可能反而弱了。艺术作品和历史真实是两码子事,历史意识或历史认识只有通过历史真实才能真正完成,不然,那样的历史意识和认识,都是虚假的。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就成为隔在学生与历史之间的障碍物,它悄悄地把历史教学的内容偷换掉了。

第四个问题,就是形式化。就是将课堂中要写要用的,统统打上多媒体尤其是公开课,学校和校外的教师来听课,授课教师在上边很激动地讲,学生在下边很听话地听,有时候给课来一点高潮,最好是学生自觉的鼓掌,教师以为自己的课很成功;下边听课的教师也以为他的课很成功,于是回去,下一轮自己上公开课,又开始这样的一个轮回。如此往复,多媒体教学也就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至于知识的生成性和建构性是没有的,更不要说多元化了。

历史教学的本体是指向历史的,历史课要使学生获得历史意识,通过学生与历史的接触来实现。多媒体对历史教学之所以是需要的,就是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与历史真实接触。但同时我们应该知道,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也应该严格控制在“帮助学生与历史接触”的范围内,而不能取代历史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否则就是釜底抽薪,多媒体就成为隔在学生与历史之间的一个障碍物。

以上所述这六种错误现象,是在历史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我们批判这六种错误现象,并不是要历史教学走回到老路上去,而是要纠正这些失误,使历史教育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标签:;  ;  ;  

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