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改革的思考_九年义务教育论文

关于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改革的思考_九年义务教育论文

改革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地区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的使用与改革同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同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发达地区,“普九”率高或完成“普九”的地区,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教材的起点、水准要求高,对教材改革的力度要求大。经济欠发达地区、“三片”贫困地区对教材的起点、水准就不能高要求,对教材改革的信心和条件亦不够充分,这些地区在中小学教材的使用上长期处于难以适应的状态,以至长期制约着“普九”质量的提高,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些地区的“普九”水准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属于低水平。面对这一现实,要努力提高“普九”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改革现行教材,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应该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思考一:面对现实

甘肃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排后列,教育基础与水平也在“三片”贫困地区之列。就“普九”而言,截至去年年底,全省86个县(市、区),68个县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普初”面仅为79%,37个县普及了初级中等义务教育,“普九”面仅为43%。本世纪末难以完成“普九”任务。就教师学历合格率而言,小学为85.8%(含高中毕业), 初中为67.7%,高中为47.42%。这数字还不包括实际达标水平。 就近三年全省初中毕业(高中招生、小中专预选)统一考试而言,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六科及格率在42——44%上下徘徊,其中英语还不加听力测验。这些数据表明,困难地区的“普九”起点和水平低,巩固的条件欠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的制约因素多,“普九”任务十分艰巨。仅就教材而言,如何在改革上有所突破,这是客观现实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

思考二:对比中引发出的问题

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初中、小学教材为适应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即由全日制教材变更为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根据“一纲多本”、“多样化”精神,在国家教委指导下,全国先后编出八套半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即:广东省教育厅和华南师大一套、东北师大一套、北师大一套、四川省教委和西南师大一套、上海市一套、浙江省一套、入教社两套、河北省小学复式教材半套。国家教委认定了这八套教材,并且颁发了《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试验工作的通知》,各省(市、区)也纷纷组织并开展了自选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试验工作。在开展试验工作前,各省(市、区)从当地实际出发,有目的、有倾向性地选择试验教材。我省在选择教材试验时,经历了一个矛盾复杂的过程。根据我省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各地之间的差异,我们曾经设想选择多种教材进行试验,以适应不同地区的真正要求。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

最后,还是根据我省长期使用人教版的习惯,加之人教版质量的可信度高,为求得稳妥,便选择了人教版六三制和五四制两套教材进行试验。但这中间还存在一些问题,即我省小学五年制和六年制并存,且五年制学校多在农村,数量居多。初中又绝大多数为三年制,四年制很少。这样在使用人教版两种教材时,出现多数学校为五三制,少数学校为六三制,只有个别学校为五四制,在教材使用和学习年限上一开始就存在着差异,再加上起点不一,水平不齐,师资和学校条件有别,因而存在着大量的隐形差异。

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我们制定了《甘肃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整体试验方案》,确定自1990年秋季起用人教版六三制和五四制两套教材进行试验。经过三年试验,省上决定从1993年秋季起,正式使用人教版两套教材,初中从1996年过渡完毕,小学到1998年过渡完毕。

从目前情况看,我省中等水平以上的地方基本能适应人教版六三制教材,条件较好的地方和学校基本能适应人教版五四制教材。但个别学科如小学、初中英语鉴于师资和设施条件限制,仍然存在着不适应的情况。至于其他地方则呈现出低条件高要求的不正常现象。以我省每年组织的初中毕业会考为例,近几年,六门课程及格率均在42——44%上下徘徊,其中英语成绩最低,而且各类学校差异也大。尽管各级教研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力图提高成绩,但收效甚微。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据笔者所知,京、津、粤、苏等发达省市基本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而属困难地区的甘肃也是使用人教版教材,两者条件是不可比拟的,证明甘肃在教材使用上是拔高的,有脱离实际之虞。如今,国家教委科学地提出教材的选用应贯彻“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的方针,那么,甘肃如何贯彻执行呢?这应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

思考三:思路与设想

在甘肃,农村人口和农村中小学生占全省70%左右,农村学校和学生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解决城市的问题难度也就不大了。实行教材改革,要先从农村抓起,大胆进行探索。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先从小学进行改革尝试,在小学的学科改革上,先从副科入手,再逐步过渡,触及主科。有的课程门类可以合并组合,减少门类,加强充实适合小学生动手和操作的实用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内容,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这是从我省实际出发,改革课程教材的基本思路。

我觉得改革困难地区的课程教材,下面几种模式通过努力是可以行得通的。

其一:保主干、动枝叶的小改型。即小学阶段,在不变动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的前提下,语文、数学两大学科用人教版统编教材,其他课程可根据地方特点进行自编。如音乐、美术、自然、社会等学科可依照当地自然条件、历史沿革与社会发展、人文景观、文化艺术特色,以及教育条件,编出有地方特色,适用性较强的教材,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比如我省有一些农村学校音乐、美术课几乎不开,即使开课,也因为教学条件不具备,难以使用教材,学生学无所获。与其这样浪费人力和光阴,不如改革课程内容,哪怕给学生一点收获也是进步。这种模式的改革风险小,易于操作,相对说阻力最小。

其二:跨地域联编共用教材的区域合作型。甘肃周边连接陕西、宁夏、青海和新疆等省(区),五省(区)在我国统称大西北,为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大西北自古以来在人际交流、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上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无论在自然条件、人文景观、民风习俗、教育发展上都具有相同和相似的特点。在振兴大西北教育的精神鼓舞下,陕、甘、宁、青四省(区)成立了教材协作组,并开始运作。四省(区)在运作上较好地体现了“加强协作、平等协商、优势互补、联合编写、分工负责”的精神。目前,四省(区)联合编写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和教师用书已陆续出版,并在实验使用中。下一步将进行小学活动课教材的联合编写。采取区域性联编教材的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教材的思想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统一性与地方性相结合。我们觉得,这种模式对困难地区的教材改革是比较好的选择,而且阻力小,也易于被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所接受。

其三:合并门类、向综合课程转化的伤筋动骨型。这种模式是针对农村小学而言的。它的指导思想是,努力使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适应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本省实际,适当调整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补充、修订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不适应本省实际的部分和不足之处。原则是:以基本教学要求为标准,以基础课为主,加强实用型技术课内容,保证实践环节,强化操作技能训练。同时,减少课程门类,合并相关科目,变单设课为综合课。

我省现有小学生285万人,其中近200万人在农村,农村学校规模小,平均每校110——120人左右,偏远山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的规模更小,加上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差,按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课程开不全,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如果按这种模式开课,农村学校比较容易适应,甚至每周每日用半天时间进行教学也可完成计划。目前,这种模式还处于论证、宣传阶段,实行起来仍有相当大的阻力。但是,只要我们向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学生家长,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讲明道理,算清细帐,促使他们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通过试验,用事实再论证,相信他们是会接受这项改革的。

标签:;  ;  ;  

关于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改革的思考_九年义务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