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特区与台湾经贸合作的优势与新方向_两岸经济论文

厦门特区与台湾经贸合作的优势与新方向_两岸经济论文

厦门特区对台经贸合作的优势与新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贸合作论文,厦门论文,特区论文,对台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80(2002)04-0051-03

1989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厦门成立了杏林、海沧台商投资区,1992年建立了集美台商投资区。至20世纪90年代上半叶,厦门凭借地理、人文、政策优势,成为祖国大陆台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世界政治经济情势的变迁,两岸经贸关系的改善,大陆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厦门特区对台区位优势逐步弱化。另一方面,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厦门市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基本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综合实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优良的人居环境、相同的风俗习惯、相似的气候条件,使台胞仍将厦门列为在大陆生活的首选地。如何实事求是地对厦门特区对台区位优势进行科学定位,进一步发挥厦门联系两岸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厦门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应尽的责任,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

一、影响未来台厦经贸合作的主要因素

1、加入WTO对台厦经贸关系的影响

两岸已相继加入世贸组织。在世贸组织的构架下,外部的制度约束将使今后台湾利用政治权利约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空间缩小,两岸经贸关系走向自由化是必然的趋势。入世后大陆将降低关税税率及取消非关税壁垒,开放金融、服务、电信等市场的外商投资,大陆对所有国家和地区承诺的开放项目对台湾同样有效,这对台湾产品和资金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与拉力。台湾经济界在经历东南亚经济危机和面临当今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压力下,已逐步达成共识,即台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21世纪初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发展。台湾“经济部”近日修正了“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审查原则”,简化台商大陆投资审批手续,取消个案投资金额5000万美元上限的规定(但20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个案仍须经简易审查),台湾当局对“戒急用忍”政策的正式松绑,无疑将再次掀起台商大陆投资热潮。同时,按照世贸组织公平、公正原则,台湾将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湾投资,这使两岸之间单向投资的局面得到改变。而拖延时日的“三通”问题,虽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两岸经贸大发展的前提下,也会有所突破,这对厦门市发挥区位优势,将是一大良机。

2、台商大陆投资动因改变的影响

台商对大陆的大规模投资出现在90年以后,其中以1992年及1993年的增长速度最为显著。由于早期的台商大陆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因此投资平均规模小,技术层次低,投资动机表现为利用大陆廉价劳力、土地以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市场导向呈现明显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形态。至1995年,台湾中小企业的大陆投资基本告一段落。随着以股票上市企业为中心的大企业集团加入台商大陆投资行列,台湾企业的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平均每项投资额由过去的59万美元增大到300万美元以上,并出现了不少单项投资上亿美元的项目。大企业集团投资带来的不仅是规模的扩大、技术层次的提高,更主要的是投资动机的转变。由于大企业看中的是大陆巨大的内需市场和低价高质人才,因此采取的投资策略为“一头在外、一头在内”,“大进小出”,立足沿海,回馈台湾,面向大陆的经营模式。在投资地域上,由广东、福建向上推移。目前上海、江苏、浙江已成为台资的主要投资聚集地。两岸加入世贸组织,大陆市场进一步开放,内需市场对台商的吸引力无疑会更加提高,厦门市经济规模小、腹地小的缺陷会更加凸显。厦门的地理位置,在面向大陆市场为主要投资动机的台商面前,虽然较为逊色,但对于“两头”在外,面向国际市场的台资企业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事实上,目前“两头在外”的台资仍占台商大陆投资的大部分)。在近几年台湾研究机构所做的“大陆主要城市投资环境与风险排行分析”中,厦门的投资环境虽不及长江三角洲的江苏与浙江境内的11个A级城市,但在东南沿海城市中是唯一被台商列为投资环境满意度较高的B级城市,并被台商列为可予推荐投资的城市。

3、台商投资区自身发展条件的影响

台商投资区是厦门市吸引台商的载体。改革开放之初,中央在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和台商投资区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台工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的重要部署。”厦门具有“对台经济贸易联系”的优势、其“特色应该体现在与台湾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上”,厦门的“作用别的特区不能代替,这个作用随着历史的前进会越来越显示出来。”由于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加上台商投资区独特的区位条件和政策优势,三个台商投资区的引资工作取得了成效,并形成了具有相对产业分工特色的投资区。海沧台商投资区以石化工业为主,杏林台商投资区以机械设备、纺织工业为主,集美台商投资区以电子、轻型加工工业为主。产业发展的相对集中,为产业的配套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是,三个台商投资区目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政策优惠问题。随着大陆开放地域和开放领域的加大,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台商投资区的优惠政策已大幅度缩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对来大陆投资的外商、台商将不分投资来源地域,给予同等国民待遇,同时全国各地的优惠政策将趋于统一,这对台商投资区的优势是一大削弱。

第二,债务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台商投资区的指示,给台商投资创造必要的硬环境,三个投资区在发展的早期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负债开发建设。到1994年国家财税体制改革时,由于投资区内外资企业较少,中央两税基数太低,国家给予开发区税收返还政策在台商投资区的作用有限。同时,投资区主要是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按政策对其企业所得税实行减免,投资区政府可得到的税收大部分为增值税和消费税。由于两种税收的数额不大,因此投资区用企业税收偿还前期开发投资的部分相当有限,并且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投资区债务迅速攀升,十多年来累计债务超过23亿元人民币,如今投资区财力仅能应付债务利息,而无法为区内急需的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

第三,建设用地制约。厦门台商投资区在设立之初,对四至没有明确界定,投资区内的土地没有一次性完全征用。新《土地管理法》出台后,投资区的土地开发必须进行重新征地,如此增加了开发区用地的审批程序、审批时间和使用费用,直接影响投资区的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由于征地费用的提高,使财务负担本已沉重的投资区政府的资金压力更大,这对投资区投资环境的改善造成重大制约。

第四,投资成本。三个台商投资区均位于岛外,由于大桥收费问题,岛内外有别的自来水费、电费,以及高于周边地市的土地使用费等,使台商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加上岛外的生活配套环境较差,减弱了台商投资区的优势。

台商投资区虽然面临着一系列棘手问题,但是,应该认识到,厦门台商投资区,除了具有一般的经济功能外,还承担着特殊的政治职能,它是联系海峡两岸的纽带。在港澳回归,两岸加入世贸组织,经贸关系不断发展,而政治关系却进展不顺的情况下,台商投资区的政治职能应该说具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二、明确定位,再造优势

综合分析厦门对台区位条件,笔者认为,厦门特区的对台合作定位是:以加入WTO为契机,以吸收面向国际市场的台商投资为重点,积极发展台厦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双向交流,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真正发挥不可替代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1、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力争率先实现台厦“三通”

世贸组织协议内容虽然未包括通航问题,但由于通航牵涉面广,是两岸经贸发展最敏感的话题,因此“三通”自然成了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关键。目前厦门港已实现了同高雄港的定点直航,但在台湾当局“不通关、不入境”政策下,双边货物交流量依然有限,厦门港未能真正发挥两岸中转港的作用。入世之后,台湾当局迫于内外压力,将大幅度调整现行大陆政策,因而“三通”是不可回避的。为了避免全面“三通”给台湾造成的冲击,预计未来台湾会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开放两岸“三通”。这为占据地理和人文优势的厦门带来机遇。目前厦门市应抓紧做好以下工作。首先,争取中央政策支持,将厦门港开辟为两岸“三通”的首选港。其二,在通商方面,厦门可以同安大登岛对台小额贸易区为突破口,增设对台通商口岸和贸易网点,继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对台自由贸易区或对台民间贸易区,并使其发展成为两岸商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第三,在保税业务方面,厦门可利用象屿保税区的优势,吸引台湾的原料商、经销商、代理商进入象屿保税区和生产资料保税市场,经营生产资料和代理大陆商品出口销售,并利用“九、八”与“四、八”二大对台招商洽谈会,把厦门办成华东南地区台资企业、外资企业生产原辅材料的采购中心、发货中心和产品的出口基地。

2、以台商投资区为载体,将厦门建设成海峡两岸经贸综合试验区

习惯上我们所称的厦门台商投资区,特指岛外三个开发区,投资区的功能定位是开展两岸经贸合作。综合考虑整体宏观形势的改变,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入世后两岸交流的需要,台商投资区的功能定位应有所提高,目前应认真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研究讨论,制定方案,争取中央支持,赋予相关政策,将投资区升级为两岸经贸、文化、社会合作实验区,并结合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的契机,将现有的相对独立的投资区连成一片,依托厦门本岛,同台湾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多形式的双向交流。利用厦门港区优势,积极拓展对台通航新业务,建立对台物流中心;积极引进台湾中介机构进驻,将厦门建成两岸经贸咨询中心;充分利用国家旅游局赋予福建省“闽台旅游合作区”的有利机遇,引导台商参与岛内外旅游资源开发,到厦门设立旅游服务中心,同时赋予厦门具有审批大陆公民到台湾旅游办证的权利,使厦门成为两岸人民相互了解的窗口;利用厦门优越的“人居环境”,吸引台胞到厦居住;打破单向交流的局面,积极支持、鼓励在厦企业登台开展双向经贸合作。鉴于投资区发展的需要,对投资区债务问题、土地问题进行认真清理、给予优惠政策,一并解决,还投资区真正活力。

3、根据台湾产业外移特点,将厦门建成台湾产业的延伸地

面对台湾企业大陆投资形态的转变,厦门应制定适合本身实情和符合两岸产业分工特点的产业导向政策。

第一、化学工业。石化工业是厦门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厦门具备发展石化工业的基本条件。石化工业在台湾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台湾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但目前台湾石化业面临原料短缺、下游产业外移、市场供求失衡等严重问题,我们应抓住台湾石化业外迁的机遇,制定产业导向政策,将石化业引进海沧台商投资区,建立上、中、下游产业一体化的配套协作体系,提高产业引进层次。

第二、电子工业。台湾电子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外向度堪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高。近两年,台湾电子工业的发展极为迅速,对外投资也同时加快,电子业对大陆投资已占其大陆投资总额的1/2以上,受电子产业本身发展的特性及大陆投资动机所限,台商在厦电子行业的投资并未同其整个大陆投资速度相适应。我们应对此进行认真研究,找准定位,积极引导电子业进驻厦门。根据厦门的区位条件,可重点吸引面向出口的企业到厦投资。并利用优越的社会综合环境,制定最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一批优秀人才到厦门进行软件的研究开发,使厦门成为两岸高科技产业的研究开发基地。

第三、轻纺工业。由于轻纺工业具有创汇能力强,吸收劳动力多的特点,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轻纺工业作为工业化的开端。入世后,我国的轻纺工业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台湾的轻纺业曾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由于成本上升,已不具备比较优势,而逐步向大陆尤其是华南地区转移。我市岛外正在加速两化建设,引进轻纺工业,即符合岛外产业结构的调整规划,又可解决岛外城市化之后,大量农民的就业问题。因此,厦门应将轻纺工业作为一大重点引进产业,在台商投资区成立纺织品出口加工基地,以解决未来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4、大力拓展对外交通,将厦门建成对台枢纽港

近年厦门特区吸引台资的速度减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点,就是地理位置较偏,交通不便、腹地狭小。面对台商投资动机的转变,投资环境的竞争概念已不局限于地区内部软、硬环境的竞争,更多地则体现在区域条件、市场容量、辐射能力等综合能力的竞争。对厦门特区而言,要改变“海岛型城市”,对外交通建设显得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规划与建设上应充分考虑拓展经济腹地的需要,进行大网络规划,从成海、陆、空一体化的角度构筑运输体系。港口是交通建设中的重点,内陆地区的开发需要出海口,港口的发展更需依托于腹地的繁荣。“十五”期间,厦门港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建设海沧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海沧港区1、4、5、6、9、10号万吨级泊位,尤其是第四、第五代集装箱码头泊位的建设,配套完善东渡港区,使厦门港发展成为以集装箱运输为主,杂货运输为辅,兼具船舶补给、制造、维修多种组合功能的综合性主枢纽。陆路交通加快海沧铁路港区支线建设,推动赣龙厦铁路龙厦段早日开工,努力推动杏林编组站、第二客运站和福厦铁路建设。增开火车线路和对次。加快与周边县市之间公路网的修建,密切厦门与内陆腹地的经济联系,形成以港口——高速公路——铁路成龙配套的现代化联运体系,实现厦门交通体系与全国交通干线相连接,增强厦门在两岸经贸交流中的中转枢纽功能。

总之,两岸经贸发展到今天,许多客观条件的变化已使厦门原有的优势不复存在,厦门要保持对台经贸优势,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引资战略,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再造辉煌。

标签:;  ;  ;  ;  ;  ;  

厦门特区与台湾经贸合作的优势与新方向_两岸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