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速度与效益的统一_劳动生产率论文

关于速度和效益相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统一论文,效益论文,速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速度与效益间存在着:经济效益→投资→增长速度的关系;投资→增长速度→经济效益提高的关系。这两方面关系相结合就是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实质含义。

关键词 经济效益 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方式 速度与效益统一

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所涉及的是有关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的一个至为重要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就有利于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地快速增长,否则,就会引起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增长速度上的较大波动。现在就经济效益与增长速度的关系与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搞好速度和效益的相统一问题进行些分析。

一、投资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首先意味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这是一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各种社会设施发展与改善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发展水平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就能持续地提高,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和社会福利等——就能发展与改善。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经济。

经济增长是在一定的增长速度下的增长。在现代经济下,生产扩大的速度,从而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是与投资的增长密切关联的。

现代化的生产是在劳动者装备一定的现代劳动工具下进行的。因此,一国要扩大生产,首先要有劳动工具的净增加。一国为达到劳动工具的净增加,就必须进行一定量的投资,首要的是固定资本的投资。

固定资本投资意味着机器与各种设备的制造,工商业用的厂房、营业场所、仓库与其他建筑物以及住房的建造。同时,也意味着为建造这些固定设施提供所需的门类多、数量大的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和完成品的制造。因此,固定资本投资的扩张,就意味着国民经济各部门——钢铁、石油、木材、电力、金属产品、交通运输线与运输设备和电讯网络等以及消费品生产的扩大。同时,还意味着就业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因此,固定资本投资的扩张,就最终会使整个经济增长。

固定资本投资是资本总存量的增加。它意味着经济的生产能力的增加,意味着生产的可能性的扩大。因此,劳动工具净增加的情况,在一定的生产率下,将决定一国经济在某期间可能有的增长速度。

生产的增长速度,乃至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基本上是与资本投资的增长速度并行前进的。战后,美国在其经济增长较快的50年代和60年代,实际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4.4%,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4%。[①]泰国在1965~1980年间国内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8.0%,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则为7.3%;在1980~1990年间国内投资年均增长率为8.7%,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则为7.6%。[②]

一般说,一国的投资增长率高,它的经济增长率也高。下面是美国和日本1960~1973年和1973~1980年两段期间,经济部门投资增长和国同生产总值增长的材料。

美国和日本非住房投资增长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1960~1973,1973~1980

美国日本

国内生产总值

1960~19734.0 9.8

1973~19802.2 3.8

私人非住房资本存量

1960~19734.111.9

1973~19803.8 6.8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85年4月,第164页。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到,在1960~1973年和1973~1980年两段期间,日本的私人非住房投资(即经济部门的固定资本投资)的年均增长率都高于美国,从而日本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就高于美国。

二、剩余产品(经济效益)是积累(投资资金)的根本来源

投资是需要资金的。而且,在一定的技术与效率的条件下,每增产1元产值需要的投资额是有一定的量的要求的。因此,要进行投资就要有积累,就要有储蓄。储蓄(积累)率的高低将决定投资率的高低。根据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理论,国民(内)生产总值增长与积累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量的关系,即国民(内)生产总值每增长百分之一就需要保持百分之几的积累率。因此,若积累(储蓄)率高,从而投资率高,致使经济增长率也就高。

用于扩大生产的积累(储蓄)来源于剩余产品,即把其中的一部分储蓄(积累)起来,不用于当年的消费而用于投资,扩大生产。剩余产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经济效益。一国要提高储蓄(积累)率,就要提高剩余产品率,增大剩余产品量,也就是说,要讲求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

我们必须认识到,从事企业经营活动,只有在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时,又生产了剩余产品,亦即有了经济效益,才能算增加了财富。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虽然在市场上卖掉了,但没有获得经济效益,即没有生产出剩余产品,那它只是给社会保住了原有的财富,而没有给社会增添新的财富。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卖不掉积压在仓库里,那它不仅没有给社会生产出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而且实际上是浪费了社会已有的财富,即劳动力、生产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等。这种情况若在多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出现,则对一国经济的发展很不利的。

企业在生产与经营活动中要生产出剩余产品,获得经济效益,它就必须向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并在市场上都能卖掉。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生存并发展,整个社会才有可能快速进行扩大再生产而向前发展。换言之,企业只有获得了利润,才能真正算获得了经济效益。因为国家从企业征收来的税收,绝大部分是用于当年非直接生产部门的开支的,社会不可能将其储蓄(积累)起来用于投资以增加社会的生产能力,并扩大社会生产。即使就利润说,国家通过利润所得税从企业收集来的资金,也有一部分要用于当年的社会消费,只是其中的另一部分才用于储蓄、投资与扩大社会生产。因此,对一家完全自负盈亏的企业,严格说来,只是在有了税后利润的条件下,企业才真正算获得了利润,才真正算有了经济效益。因为这部分税后利润才实实在在归企业支配使用,企业才可能将它储蓄(积累)起来,用作投资资金扩大生产。

企业获得的税后利润与投入的资本相比称资本利润率。所以,只有在资本利润率超过了当时的定期储蓄利率和银行放款利率的情况下,才能说投资者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真的有了经济效益,真的赚到了钱,真的给社会提供了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剩余产品。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近年的美国资本利润率、存放款利率和政府债券生息率的情况。

美国的资本利润率、存放款利率和政府债券生息率,

1978~1993年(%)

资料来源:资本利润率见《OECD经济展望》第56期,1994年12月,第A27页。

存放款利率、政府债券生息率见IMF《国际金融统计》1994年刊,第98~99页。

上表可见,美国在1978~1993年的16年中,除1980~1982年的两次经济危机期间的年份外,在其余的年份中,资本利润率都要比存放款利率和政府债券生息率高得多。

在社会主义国家,对个别行业中的有些企业,由于政策的需要,其资本利润率低于存放款利率和政府债券生息率这也是容许的。但就社会主义国家整个国有企业来说,他的资本利润率必须高于存放款利率和政府债券生息率,这样国营企业才能生产出可用作积累的足够的剩余产品,从而国营企业和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把这些剩余产品用于投资,扩大社会生产,使整个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讲求经济效益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经济效益和增长速度有着如下的关系。

经济效益(利润)→储蓄(积累)→投资→增长速度

依据上述的关系,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为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就得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来争取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的提高,换言之,剩余产品量的增多,就能有更多的储蓄(积累),这样就能进行更多的投资,从而使经济达到较快的增长速度。

上面说的只是速度与效益的一种关系,即经济效益对增长速度的关系。投资、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间还有如下的另一种关系。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如果投资后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实现生产的快速增长,那就有能达到在一定投资增长,从而在一定增长速度下,同时也促进经济效益增高。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要做到这点,就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江泽民同志指出,“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③]。江泽民同志这些话的主要含义是,为了有利于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到不断用先进的技术来装备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使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而使他们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剩余产品。同样的劳动量下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量(经济效益),社会就能有更多的积累基金用于投资,从而使经济有较快的增长速度。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来实现经济较快的增长速度,就能使剩余产品量的增长也快,企业和社会就能有更多的储蓄(积累)。这样在下一生产期间就能进行更多的投资,从而使下次的生产与整个经济获得较快的增长速度。这样就能达到速度与效益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也就是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实质所在。

以上所分析的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日本在60年代就是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速度与效益相互促进而达到经济持续高增长率的。下面是一些有关材料。

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资本贮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1960~1973年

1960~1973年

国内生产总值9.8

雇佣的人数 1.3

每一雇员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 8.5

私营非住房资本贮量 11.9

每一雇员的资本贮量 10.6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1985年4月,第164页。

上面的材料表明,日本1960~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高增长率(年均增长9.8%)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装备,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高增长率(年均提高8.5%)而取得的。

在劳动生产率高增长率下,就能使企业保持有较高的利润率,就能使企业的利润量有较高的增长率,同时也使职工的工资能有较快的增长。下面是日本在60年代有关这方面的一些材料。

日本制造业的销售利润率,1960~1970年

日本法人企业的营业纯利润,1960~1970年

日本法人企业平均每个职工工薪,1960~1970年

资料来源:天野恒太纪念会编,司楚、訾■祖译《日本100年》,时事出版社1984年版,第318~321页。

日本的总储蓄、总固定资本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961~1970年

资料来源:总储蓄和固定资本形成为GDP的百分比见OECD,《经济展望》1981年7月号第133、134页;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消费品价格变动见OECD,《经济展望》1978年12月号,第126、127页。

从上面诸材料中可以看到,由于日本在6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的高增长率主要是依靠劳动生产率的高增长率取得的,从而就使企业的营业纯利润具有高的增长率,同时企业职工的工薪也有较快的增加。这样就做到了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的相互配合,保证了经济的高增长率。因为日本在这一期间高投资率所需的资金都是由国内储蓄满足的。因此,在这个期间日本能在经济高增长速度下又保持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上面的分析表明,在实际经济中,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做到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其关键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达到经济的快速增长。所以,一国在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时,都应力争达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增长率,以获取经济的高增长率。

在现代化经济下,劳动者所装备的劳动工具内含的技术水平与效能,对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现代劳动工具内含的技术水平与效能是与一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及其实际应用于生产的情况相联系的。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定要依靠科技进步,要重视科技与教育,实现科技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劳动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与管理水平密切相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管理也是一种技术。管理是把生产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与原材料、科学技术——科学地组织与结合起来,有效率地发挥他们在进行生产或服务活动中的作用,以求获得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如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鼓励和发挥他们在实际劳动操作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得好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就可能获得使1+1+1>3的优异成果;否则,就会发生1+1+1<3的情况。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被淘汰。所以,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才能,从而不断地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对不断增加产品产量产值,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是极为关键的。

综上所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主要依靠提高劳动者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来达到生产的快速增长,就能使我们的经济部门生产较快增长,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即能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又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从而,下次有更多的储蓄(积累)来满足为实现较快增长速度而进行投资时所需要的资金,同时又能更好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有利于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由于经济较快增长速度所需的投资资金基本上都是由国内储蓄(积累)所提供的,这样,就使国民经济在有较高的增长速度的同时,又能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使我们的经济发展进程持续地保持着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注释:

①[美]《幸福》杂志,1989年6月5日号,第17页。

②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文版,第220、232页。

③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第二,《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厦门日报》1995年10月9日第1版。

标签:;  ;  ;  ;  ;  ;  ;  ;  ;  ;  ;  ;  

论速度与效益的统一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