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的性别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别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同性别的孩子一出生,就会受到不同的对待。首先是父母对这一性别孩子的接受程度,然后是针对不同的性别而采取带有鲜明特点的教养方式。父母会为女孩子准备颜色漂亮的衣物、娃娃等,男孩子得到的就是父母为其准备的玩具车、小手枪等;女孩子要留长发,梳小辫,男孩子的头发则被剃得短短的;女孩子受了委屈,痛哭流涕会得到更多人的怜爱,而男孩子哭鼻子则会被训斥为“没出息”……
为此,很多学者在研究中深感困惑:哪一种因素在决定男女两性差异方面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是染色体还是后天的教养方式?幼小的孩子在对自身性别的识别上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而令父母最为困惑的问题则是:如何将懵懵无知的孩子培养成社会公认的理想的男人或女人?如何帮助孩子自然应对两性交往,成年后能够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与家庭?依我之见,孩子的性别教育应从出生时开始,性别教育应伴随着孩子的心理发展而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幼儿对性别体貌特征的认识
幼儿最初对两性差异的认识仅限于对体貌特征的识别。通过观察,孩子会根据头发的长短、衣服的颜色、说话的声音、体态等体貌特征对男女性别进行判断。有的孩子会问:“爸爸有胡子,妈妈的胡子哪儿去了?”“我可以梳辫子,哥哥为什么不可以?”而对自己性别的认识仅限于被成人告知:“你是女孩子(或男孩子)。”
两三岁以后,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小朋友,有关性别的认识也更复杂化,他们也更关注自己的性别,会提出许多有关性别的问题。例如,“我为什么是女孩子,他为什么是男孩子?”“为什么男孩子站着小便,女孩子蹲着小便?”此外,他们还会关心男人和女人在身体特征方面的差异,甚至开始观察性器官的差异,对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充满好奇。
在这方面,父母在帮助孩子识别性别差异的同时应注意:
1.首先反思自己有关性别的认识,消除羞耻感、罪恶感、厌恶感和肮脏感,用纯真的、自然的、审美的态度来认识和接纳孩子的和我们自己的身体。对于人体,对于人的自然需要,父母的观念和态度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孩子对性别的区分和对其他外界事物的认识一样,是获得自然常识的必然过程,无论孩子的问题多么过分,做父母的首先不要表现出不自在,更不要指责,而是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耐心解释。
3.孩子在识别性别差异的过程中若出现问题,父母千万不要妄加斥责。如孩子对自己的生殖器官表现出好奇,甚至触摸,父母可以采取忽视的方法。若孩子经常触摸,父母可以心平气和地告诉他:“这是你身体很重要的部分,你要好好地保护它。你的手上粘有一些脏东西,这些脏东西会使它‘生病’的。”然后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用他喜欢的玩具引导他去玩游戏。
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识
性别角色的区别和认定,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首先是基于对身体及生理的差异的区别和认定。其次是由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同时也是孩子自己观察学习的结果。如前所述,孩子的性别一经确定,父母和他人对孩子的期待、态度、教养的方式自然会带有性别的色彩。孩子一出生我们就着手塑造孩子成为社会公认的理想的性别角色。
孩子上了幼儿园,会发现更多的性别间的差异,父母和教师也会不断强化他们的性别意识,他们会被告知“男孩子(女孩子)应该怎样”、“怎样做才更像女孩子(男孩子)”等。孩子为了成为“好孩子”,会努力按照成人的期望去做,他们还会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模仿男女两性的社会分工,而且他们还非常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男孩子扮演“父亲”,女孩子扮演“母亲”,个子小一点儿的孩子扮演他们的“孩子”,借此机会模仿和演练不同性别所扮演的家庭角色。
从性格的角度讲,人们公认的“理想”的男子汉形象是:坚强、勇敢、擅长体育、气量大、可靠、热衷于社会工作、争强好胜、正直、关心政治、聪明、自信、果断、有领导才能、富有责任心等。“标准”的淑女形象是:温柔、贤惠、漂亮、可爱、善良、细心、耐心、有同情心、彬彬有礼、忍让、谦虚、顺从、爱打扮、关心他人、家庭观念较强等。性别角色的理想模式是父母教养孩子的参照标准,也是从性别的角度衡量一个孩子发展状况的标准。男孩子会经常被告诫“你是男孩子,不可以软弱、哭鼻子,要勇敢、坚强”,女孩子则被告诫“女孩子不能像男孩子一样淘气,要安静一些,温顺一些”;如果男孩子喜欢娃娃会受到别人的嘲笑,女孩子偏爱棍棒则会被认为反常,女孩子的发式和衣服要漂亮、干净,男孩子不修边幅却能被接受……我们的孩子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期望和教养方式中,慢慢变得更有他们各自应该具有的所谓男人或女人的特点。
其实对于幼小的孩子,性别角色的确认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明确和重要。许多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适应能力较强、有所成就的人应兼具男女两性的性格优势,例如善良、坚强、真诚、自信、耐心、有同情心、有责任心等。社会的进步,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人们扮演着多重性格的角色,男女两性社会角色的差异越来越不明显,过于强调两性差异的教养方式会降低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的建议是:
1.性别是有差异的,但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父母对某一性别的接受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自身性别的认可,假如母亲经常抱怨“做女人真倒霉”,女儿很可能因为自己的性别而悲观。父亲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很可能培养出一个不尊重女性的儿子或一个自卑自贱的女儿,而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发展。父母传授给孩子的健康观念应是: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值得尊重的、有价值的,他(她)都有能力也有权利得到幸福,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2.尊重孩子先天的气质类型的差异,注重孩子优良个性的培养,淡化性别角色意识。
3.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性别优势,也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性别弱势。
4.鼓励男孩子和女孩子一起玩儿,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相互认识,取长补短。
幼儿对两性之间关系的认识
孩子再大一些会思考两性关系的问题。比如,某个小男孩会明确表示他喜欢某个小女孩,并表示要同她结婚,甚至两个异性的孩子之间会有亲昵的举动。在家里,他们会观察父母之间的关系,还会表现出对异性的父亲或母亲更多的亲密。比如男孩子会喜欢妈妈,甚至会真诚地表示长大后要和妈妈结婚;女孩子则更喜欢依偎在爸爸的身边,甚至会产生嫁给爸爸的念头……这是孩子性别确认、性心理发展的自然过程。父母的应对策略是:
1.关注、引导,但切不可大惊小怪,更不要这样责怪孩子:“小小的孩子哪儿来的这些怪问题,不觉得害羞吗?以后不许再问!”这样的应答自然把两性关系与羞耻感或罪恶感联系起来,使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灵受到伤害。
2.孩子的有些行为可能是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孩子若喜欢模仿动画片、电视剧、广告和生活中的情景,较好的办法是忽视,使之自然淡化、消退。
3.巧妙应对孩子的问题。例如孩子表示要同父亲(或母亲)结婚,可以一笑置之,或说:“你很喜欢爸爸(妈妈),是吗?等你长大了我们再来谈论这件事,好吗?”
如果孩子表示对某一个异性伙伴有好感,只当做一个故事听好了,但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情感,表示对他(她)说的内容感兴趣,不要轻易评价是非对错,要相信孩子为了给喜欢的人留下好印象,会努力表现得更好些,这也是一种学习,是同异性交往经验的积累过程。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教给孩子一些男女交往的礼节。
孩子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将是他成人之后健全、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孩子的性心理健康就像其他方面的健康一样,也需要父母的精心呵护,在此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家长要给予幼小的孩子充分的爱抚、温情和安全感。父母充满爱的拥抱,及时的关怀、体贴,都有助于孩子成年后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一个在幼年时期缺乏体肤之亲,易受惊吓的孩子,成年后很可能处理不好夫妻关系。
其次,家长要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性观念,以自然的心态对待性的问题。父母不要把孩子养育在一个封闭的、真空的环境里,使孩子的正常需要受到扭曲。在孩子的性心理发展中,与其严加管束和防范,不如顺其自然。
再次,家长还要考虑如何巧妙地应对孩子的提问,引导孩子形成积极自然的心态。最让父母难为情的问题是孩子追究“我是从哪儿来的”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孩子的出生编成一个很美的童话故事:“花儿的生长需要我们把种子种在土里,还要我们不断浇水、施肥,精心照顾。你也像花儿一样,最初是一粒种子,我们也要把你播种在一个适合你生长的地方。就在这儿(可以让孩子摸一摸妈妈的腹部),妈妈的身体里面有一个地方叫子宫,温暖又安全,里边有很多水,是专门为很小的孩子准备的。出生前,你就住在里边,你的身体和妈妈的身体之间有一根带子相连接,你就是靠这根带子吸收营养的。爸爸和妈妈一起保护你,为你输送营养,而你在里边自由自在地游泳。后来你慢慢长大了,就像花儿的种子要长出地面一样,你离开了妈妈的身体,为了长得更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