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年级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与方法论文_杨立传

培养中年级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与方法论文_杨立传

杨立传(岑溪市水汶镇大南中心小学 广西 岑溪 543200)

摘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读懂一篇文章的最基本要求。《课标》指出,小学阶段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G68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11-175-01

一、段意合并法

先将课文理清层次,把每段的意思归纳出来,再将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整理,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段落+段落+段落?????=整篇文章,所以:段意相加=主要内容。

刚开始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要多使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题材的文章。但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只抓重点段,非重点段落的意思可以舍去。如:三年级上册的《蒲公英》,四年级上册的《九色鹿》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用段意合并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可以渗透小标题训练。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分四个层次,可以让学生先概括每层的小标题:1、“无火”2、“盗火”3、“受罚”4、“获救”,然后将小标题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六要素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六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呼之欲出了。如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三年级上册《第八次》《军神》《掌声》《金子》等课文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课题扩展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有些文章,题目中有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围绕课题进行提问,最后在课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将课题补充完整,这就是“课题扩展法”。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就可以借助课题,引导设置相关问题。如:《哪咤闹海》一文,题目中已有主要人物(哪吒),主要事件(闹海),引导学生明确后,再围绕课题提问:哪吒为什么要闹海?(闹海的原因)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就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了,然后稍加整理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龙王父子称霸一方,人们不敢下海捕鱼。哪咤为民着想,不畏强暴大闹东海,制服了龙王父子,人民又过上安定的生活。

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卧薪尝胆》《三袋麦子》《孙中山破陋习》都可以用扩充课题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这种方法,可遵循以下步骤:

1.通读全文

2.以题目为中心,在文章中寻找相关的内容

3.将相关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4.将概括后的意思组织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注意事项:

(1)课题扩展法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文章。如: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题目本身往往就是主要内容的核心部分,抓住题目的补充说明,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2)在文章中寻找需要补充的相关内容时,要紧扣题目。

以“人名”命名的文章,主要寻找“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如:《少年王勃》,读文时找一找,王勃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连起来就是: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这样的文章还有《军神》、《菩萨兵》等。

以物命名的文章(一般是写景状物的文章)主要看“介绍了物的哪几方面”。

(1)写景的文章

阅读时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如《广玉兰》描写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美、香幽及叶片的独特情趣。《夹竹桃》描写了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

(2)状物的文章

阅读时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如《恐龙》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

以地点或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主要找“发生了什么事”如《小稻秧脱险记》读题后可质疑:小稻秧遇到什么危险了?(杂草跟小稻秧抢营养,小稻秧气得病倒了。)后来怎么了?(喷雾器大夫收拾杂草,小稻秧脱险了。)只要把两个问题的答案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句子摘录法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主要内容。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如:中年级的课文经常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这样的结构,课文中总是有总起句或者是总结句。概括主要内容时,只需要找到总起句或是总结句,它们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如:《天安门广场》就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概括主要内容只要抓住开头的总起句。如三年级上册的《东方之珠》一课就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概括主要内容时只要抓住开头的总起句和末尾的总结句,适当缩减,就概括出“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被誉为“东方之珠”这一主要内容了。

有的课文虽然不是总分结构,但仔细阅读的话,会发现课文的结尾总有一句话能够总结全文。如三年级上册的《学会查“无字字典”》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看来要想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会查有字的字典,还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字典’哪!”就总结了全文。把这句话缩短一些,去掉关联词,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年级上册的《九寨沟》最后一节,“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也总结了重点段的意思。找到这句话,改感叹句为陈述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说勤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北大荒的秋天》《开天辟地》《槐乡五月》……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还是要一步步引导孩子们学会这些概括的方法,让学生大致知道了这样的概括方法后,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再对这些方法稍加补充巩固,不断地完善孩子们的这一学习能力。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孩子们能较好地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从而有效提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使自己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逐渐培养形成独自有效的学习能力,以后概括故事梗概就得心应手了。对于中年级段,可先扶后放。而高年级段,可大胆放手。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互相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论文作者:杨立传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  ;  ;  ;  ;  ;  ;  ;  

培养中年级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与方法论文_杨立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