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痤疮患者社交回避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性分析论文_朱利思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湖北武汉 430030)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痤疮患者的社交心理及心理控制源情况,以及社交心理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为大学生痤疮患者社交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87名大学生痤疮患者施测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量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量表)。结果:大学生痤疮患者的社交回避与苦恼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值(P<0.01);大学生痤疮患者的社交回避存在性别差异(P<0.01);心理控制源三个变量中,内控性与社交回避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与社交回避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大学生痤疮患者社交回避及社交苦恼处于较高水平,与心理控制源存在相关性。

【关键词】大学生;痤疮患者;社交回避与苦恼;心理控制源

【中图分类号】R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7-0307-03

痤疮是一种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青春期,临床表现为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等[1],有损容貌,给患者造成了极大地精神压力[2]。目前国内对痤疮患者的心理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焦虑,抑郁方面,对社交心理的研究并不多见。社交回避苦恼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产生的不健康的外在回避表现和痛苦心理体验[3]。有研究显示,有26.3%的大学生产生社交回避与苦恼是因为负面的身体意象已经外在相貌相貌维度[4]。因此了解痤疮患者的社交心理去引起重视。心理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是指人对行为与事件结局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分析不同心理控制源类型的痤疮患者的的社交心理,对探讨大学生痤疮患者的社交心理干预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武汉某8所高校大学生痤疮患者87名。纳入标准:(1)在校大学生;(2)符合痤疮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有其他生理疾病及精神疾病者。本研究研究对象共87名,其中男性大学生痤疮患者41名,女性46名;研究对象年龄分布为18~23岁;研究对象专业分为文科,理工科及医科学,其中文科19名,理工科37名,医科31名;患痤疮年限1~7年不等;痤疮程度分为轻度,中度,较重,重度四个等级,见表1。

1.2 研究工具

1.2.1社交回避与苦恼量(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6]共包含2个维度,28个条目,有14个目条用于评价受测者的社交回避,14个条目用于评价社交苦恼。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很高,均值与条目一总的相关系数均值是0.77。对“是一否”分制4个月的重测相关信度为0.68。

1.2.2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 IPC量表由Levenson编制,有三个维度,分别反映了心理控制源三个组成部分[6]。维度包括内控性(I)、机遇(C)和有势力的他人(P)。每个维度包含8个条目,共有24个条目。以6分制评定,评分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重测信度在0.60~0.79之间。P与C分量表的相关性在0.41~0.60,P、C与I的相关性在-O.25~0.19之间。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相关性研究,采用横断面的调查方法。研究对象为大学生痤疮患者,采用SAD量表及IPC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进行社交心理、心理控制源的测量。

1.4 资料收集

将SADS和IPC量表装订成册,由研究者本人实施测量,当场回收问卷。筛除无效问卷。共发放问卷87份,回收问卷87份,其中有效问卷87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本研究遵循知情同意、有益无害及公平公正的基本伦理原则,不对研究对象造成机体或心理上的伤害。

2.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痤疮患者社交回避情况分析

见表1。

3.讨论

3.1 大学生痤疮患者的社交回避与苦恼

与大学生常模SAD比较,大学生痤疮患者的社交回避与苦恼程度均较高,本研究结果与易运连等[7]的研究结果相符。说明有大学生痤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明显的社交困扰,疾病对患者已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了患者在社交活动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花季,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加注重自己的外貌形象,故痤疮对患者会对患者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往往容易造成人际关系敏感多疑。由此可见使患者认清自身的个性特征与疾病的相互联系,正确指导大学生对痤疮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同时给予适当的社交及心理指导非常必要。

本研究显示,女生在社交回避苦恼及苦恼维度不满意度均高于男生,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7]。女性较男生更敏感、情绪波动也较大,容貌受到损害会加重女大学生的焦虑,这可能是女性痤疮患者SAD得分显著高于男性的原因之一。同时本研究显示,女生在社交回避维度不满意度与男生并无差异。可能原因是社交回避是一种显性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某些社交活动是无法避免的,即使不愿意,也必须参加[4],因而社交回避并没有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痤疮严重程度增高,大学生痤疮患者的社交回避与苦恼程度也在加重,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8]。说明随着痤疮程度的加重,患者对自己外貌的自信会降低,会产生社交回避的心态,处于社交场合也会因为自己的容貌而感到苦恼与不安,痤疮程度越严重,这种状况也会越糟糕。同时,患者内心的社交负面情绪也会影响到患者痤疮的愈合,如此恶性循环,造成了大学生痤疮患者社交回避与苦恼在痤疮严重程度方面的显著差异。

3.2 大学生痤疮患者心理控制源分析

大学生痤疮患者的内控部分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值,目前尚未发现有关大学生痤疮患者心理控制源的研究,但有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控制源的研究,研究显示高血压病人更多地认为自己的健康不受个体决定,因此病人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表现的较为消极、被动,本研究与其结果相符[9]。大学生痤疮患者内控性低,可能原因是痤疮是一种难治且易复发的皮肤慢性疾病,不少患者治疗痤疮的效果并不理想,容易对痤疮的治疗感到失望,可能会将健康问题的出现看作是运气或命运等不可抗拒的力量,发出“为什么偏偏是我”“运气不好所以容易长痘痘”,当患者将自己的健康问题完全归咎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时,其健康促进行为会有退化,这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3.3 大学生痤疮患者社交回避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痤疮患者内控性同社交回避与苦恼各个维度均为显著负相关(P<0.01),机遇与势力同社交回避与苦恼各个维度均为显著正相关(P<0.01)。即倾向于内控的人的社交回避程度较倾向与外控的人要低,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9]。分析原因如下:其一,倾向与内控人会更加自信,社交自信者会认为自己可以掌控社交活动,其设回避行为及苦恼感受会相应减少;其二,内控性高者认为社交结果的关键在于自己的言行,所以会更加多的寻找机遇的机会训练自身的社交能力,并逐渐完善,从而形成一个正反馈,进一步增强个体对自身控制结果的主观预测。其三,有研究显示,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性这一组分与抑郁的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10],而抑郁症和人际关系的缺失存在显著关系[11],这也是社交苦恼与内控显著负相关的原因.

4.小结

综上所述,痤疮的发生容易对患者的社交心理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影响,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重视。心理控制源的倾向,影响着个体的对社交的态度、期望和动机,从而对大学生痤疮患者的社交心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痤疮患者对心理控制源没有很好的控制与调整,会产生社交回避行为与苦恼感受。两者的这种相关性为我们对大学生痤疮患者提供社交心理干预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 修订版)[J].2015.44(1):52-57.

[2] Dunn LK,O'Neill JL,Feldman SR.Acne in Adolescents:Quality of life,self-esteem,mood,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s[J].Dermatology Online Journal,2011,17(1):1.

[3] Patterson ML.Strauss ME.An examination of the discriminate validity of the 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J].J Consult Clin Psychol,1972,39(1)?:169.

[4]曹清国.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与社交回避苦恼关系研究[D].东南大学,2010.

[5]张艳,张雪芹.大学医学生心理控制源与社交焦虑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428-430.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7]易运连,朱武.损容性面部痤疮对患者社交心理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24):1253-1255.

[8]乔杰,陆涛,孙玉鲁,等.痤疮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焦虑及抑郁相关性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2,41(11):663-664.

[9]申华平,刘学军,张淑芳,赵新娜,吕晓春。高血压病病人多维度健康状况心理控制源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12,11(7):1729-1731.

[10] Virginia Nnenna Madu.Locus of control,deppressive symptoms and perceive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learners: a systemic review[J].Glob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of Educational Reseach,2018,17:31-37.

[11] Lauren C.Jackman, Einar B.Thorsteinsson,Dominic G. McNeil.Perfect Imperfections:Locus of Control, Perfectionism,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J].SAGE open,2017:1-8.

论文作者:朱利思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大学生痤疮患者社交回避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性分析论文_朱利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