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兼收并蓄论文_罗国容

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兼收并蓄论文_罗国容

罗国容 深圳美中学校 广东 深圳 518110

摘 要:中国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大国崛起的关键转折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对中小学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汲取外国优秀的德育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中小学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强化其公民意识,加强个性塑造,学习西方的民主、自由、科学、法制精神,培育出有国际视野、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德育教育 国家认同感 公民意识 个性塑造 兼收并蓄

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光阴荏苒,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指导思想依然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同时也给当下的我们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反思命题:面向世界,面对未来,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呢?

当今世界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其中风云变幻,稍纵即逝,中国面临的周边形势复杂多变:“一超多强”大博弈下的朝鲜核危机与萨德问题、日本的钓鱼岛危机、东南亚国家的南海问题、印度的边境纠纷等。与此同时,世界与中国经济也陷入困难,中国正面临着新经济常态下经济与社会的转型与升级。

2014年亚投行的成立、2015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非合作论坛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蓬勃发展,都昭示着中国已经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从迫不得已的“韬光养晦”到审时度势的“敢于亮剑”的转变,从世界秩序的遵守者到建立者,站在历史的拐点,中国未来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依然曲折。回看当下,我国教育“重智轻德”现象泛滥,不可否认的是国人的整体素质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更应学习他国优秀的德育教育思想,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一、培养国家认同感,坚定“四个自信”

我国大陆地区的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核心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不可否认的是所有国家的道德教育都有着意识形态的影子,只是有的影响鲜明、直接, 有的则隐蔽、间接,西方国家的德育教育本质上也是为其资本主义阶段服务,所以二者并无优劣高下之分,这点必须有清醒认识,不能被一些媒体所蛊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提出,充分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气象。但事实上很多国人内心或多或少还残留封建殖民社会统治下的“崇洋媚外”潜意识,不假思索地认为西方国家的思想、制度、文化、产品都是先进的,这拨人极容易在西方不良势力的煽动和蛊惑下危害社会、国家,甚至有发生“和平演变”的危险。同样是受过西方列强殖民统治的新加坡和日本,其德育教育在培养国家的认同感的成果值得学习。

新加坡自1965年建国以来,始终把培养国家认同感和爱国意识放在德育教育首位。日本也在1989年后修改《教育大纲》,重新确立“德育为首”的思想。新加坡为保证德育教育的效果,课程设置多样化,教学方法实践化,教育目标明确化,把多文化、多民族的新加坡人培养成具有强烈的共同新加坡国家意识的整体。

主要的做法是:

1.对中小学生进行详细的历史和国情教育,培育中小学生的国家意识。

每一个新加坡人,甚至是小学生,都熟知新加坡的建国历史。这恐怕是我国中小学所不及的,这与我国德育教育流于形式不无关系。

2.开展社区服务,在社会实践中培育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新加坡中小学致力于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教育,主要形式有尊老爱幼活动、社区大扫除活动、睦邻和谐活动、环保募捐活动等。为防止此类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活动需详细记录,并纳入了中小学生毕业的考核内容。

3.灌输社会核心价值观。

社会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统一国民思想,引导价值取向。1991年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五大价值观”,共同价值观的确立对于构建和培养国家认同感意义非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加坡和日本都在教育过程中大力强调以德育教育为首、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反观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弱势地位,德育课程目标的设置可以更细化和循序渐进,与此同时,应大力培养教师队伍坚定“四个自信”信念,用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二、强化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

近年来,国人出国旅游随地吐痰、大小便、乱扔垃圾等恶习见诸报端,道德绑架、愚昧盲从、不尊重他人等行为也是屡见不鲜。不禁要问,为何国人连最基本的公民道德都做不到?这些看似细小的不良行为严重影响国人“走出去”的形象,同时也增加了社会治理成本。我国长期“重智轻德”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公民意识,首要解决的是公民意识错位的问题。公民意识,主要指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和政治角色的认同,以及对相应的权利、义务的认知和社会价值的理解。然而,我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专制与殖民统治传统的影响,公民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公民意识错位表现在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两个方面:弱势群体未把自己当作国家公民和社会主人,表现为不会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强势群体把自己作为特殊公民看待,肆意践踏社会公共秩序。公民教育就是要使全体公民意识到,所有公民在政治地位上一律平等无差异,且每个人都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利和义务。

香港的公民意识教育值得我们学习。香港的公民教育注重公民的基本素质培养,重点在个人与政策、社会的关系。香港的公民教育从幼儿园一直贯穿到大学, 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更加细化具体和循序渐进。幼儿园阶段,认识简单的“自己”、“家庭”、“学校”、“交通”,用最形象简单的材料认识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同时培养儿童责任、守纪观念。小学阶段, 强化培养“家庭”、“学校”意识,新增“社区”意识, 使小学生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概念, 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初步认识本体与他人、社会、世界的关系。中学及大学阶段,更深入培养 “个人与社群”、“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的意识。香港的公民教育更加循序渐进,操作性更强,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世界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公民意识。

近几年,国家层面也意识到公民教育的迫切性,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多方大力宣传教导,国人的公民意识也在显著提高,如主动给老幼让座、赛后自觉清理垃圾等。对比北京奥运会,2016届巴西奥运会国人也对运动员的得失抱以平常心,这是一种很大的社会进步。公民教育卓有成效,但也任重道远,不可松懈。

三、学习西方的民主、自由、科学、法制精神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其相适应的民主、自由、科学与法制精神得到极力的推崇。我国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大力发展,对西方的民主、自由、科学、法制精神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西方大力宣传的民主、自由、法制为其统治阶级服务,这点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中小学德育教育中民主、自由、科学、法制精神的学习,可以通过德育教材学习,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管理中渗透。民主、自由精神的渗透可以通过学校里班委的民主选举、每学期学生家长改善提案活动、设置校长信箱等方式实现。

1.中小学中科学精神的教育可以参考。

(1)中高年级每学期设置发明奖、制作奖,奖励学生的优秀手工作品、小发明、小创意。

(2)要建立一个创新实验室,实验室有必备的实验仪器和设备,能支持一些简单的创意实现。实验室的维护和管理,以及培训需有专业教师担任。

(3)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培养创客精神。

2.法制精神的培养可以参考。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2)订阅法制刊物等读物;

(3)教育部可联合游戏公司开发法制宣传游戏,提高宣传教育的趣味性。

四、兼顾集体主义,加强个性塑造

中国是一个社会本位的国家, 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而西方国家例如美国是个人本位的国家,强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体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 其成长必须符合社会利益,才能使社会利益最大化。中国的个体从小就被教育对社会应负的责任, 如作为子女的责任、作为学生的责任。但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扼杀了个体自由发展的愿望和实现自身理想的强大动力, 导致多数个体都是为了责任和义务而做事和发展, 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会本位的社会和个人本位的社会两者各有利弊,美国式社会的自由发展固然好,但也承受着社会不安定的威胁,中国式和谐社会虽然一定程度上限制个人自由发展,但也享受着社会和谐安定的福利,这也是西方国家所羡慕的。所以,中国在兼顾集体主义的前提下,发展个性教育,是吸取两方优势、平衡个人与集体关系的,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加强个性的塑造,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学校可开设多种多样的兴趣培养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多挖掘自己的兴趣,培养兴趣,鼓励兴趣,举办运动会、才艺比拼活动等。

五、结束语

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一方面要注重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另一方面又要广泛吸纳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制精神、自由精神等西方文化中的精髓, 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中国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大国崛起的关键转折点,要用发展和超前的眼光看待当下和未来面对的局势,培养忠于国家、有素养、有文化、有思想、有公民意识、有个人魅力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辛慧丽 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47-151。

[2]冉亚辉 易连云 防微杜渐与自由发展两种德育模式的对立——中美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7,(11),49-53。

[3]李德 胡菊华 借鉴与探索:香港德育教育内容与策略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08-112。

[4]柏学芬 中美德育之比较研究[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4),95-97。

论文作者:罗国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5

标签:;  ;  ;  ;  ;  ;  ;  ;  

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兼收并蓄论文_罗国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