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2004年高考物理试题的隐含条件_物理论文

怎样挖掘2004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的隐含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论文,物理试题论文,考理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隐含条件的挖掘能有效检验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本文以2004年高考理综卷中物理试题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分类剖析。

1.条件隐含于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

有些物理习题给出了一些表面现象,现象的内部有受物理规律制约的隐含条件。我们可利用有关物理规律进行推理分析,从而挖掘出这类隐含条件。有的物理状态是简单、复杂、单一过程的延伸,又有不同物理过程的交叉。解题时,要冷静分别判断各个阶段的特点,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挖掘过程进行中隐含的条件。

例1 (2004年理综25题)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1。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图1

解析 (1)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而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隐含:①圆盘初、末速度为零,圆盘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②圆盘和桌布间必然发生相对滑动,满足a>μ[,1]g,并且在桌布离开桌面前脱离桌面,而后在桌面上做匀减速运动直至停在桌面上。③加速过程是因桌布运动引起,减速过程是因脱离桌布在桌面上运动引起。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准确定位圆盘的运动过程:小圆盘因桌布先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a[,1]=μ[,1]g;脱离桌布后,在桌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加速度大小a[,2]=μ[,2]g。

(2)对圆盘,应用动能定律,有:

μ[,1]mgs[,1]-μ[,2]mgs[,2]=0

即μ[,1]s[,1]=μ[,2]s[,2]。

圆盘的运动过程中隐含:

s[,1]+s[,2]≤L/2,

其中s[,1]、s[,2]分别表示圆盘加速过程和减速过程所发生的位移。设桌布从盘下抽出所经历时间为t,桌布和圆盘二者运动过程隐含条件:

(L/2)+s[,1]=(1/2)at[2],

其中 s[,1]=(1/2)a[,1]t[2]。

挖掘出了这些隐含条件,不难得出:

a≥(μ[,1]+2μ[,2]/μ[,1])μ[,1]g。

2.条件隐含于状态中

一定物理状态总是与一定的物理条件相对应的,一些题的题设条件就隐含在物体所处的物理状态中,如力、力矩平衡状态、热平衡状态、静电平衡状态等。所以,可以从这些状态的特性中或状态存在满足的条件中去挖掘隐含条件。

例2 (2004年理综24题)图2中a[,1]b[,1]c[,1]d[,1]和a[,2]b[,2]c[,2]d[,2]为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的金属导轨,处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导轨所在的平面(纸面)向里。导轨的a[,1]b[,1]段与a[,2]b[,2]段是竖直的,距离为l[,1];c[,1]d[,1]段与c[,2]d[,2]段也是竖直的,距离为l[,2]。x[,1]y[,1]与x[,2]y[,2]为两根用不可伸长的绝缘轻线相连的金属细杆,质量分别为m[,1]和m[,2],它们都垂直于导轨并与导轨保持光滑接触。两杆与导轨构成的回路的总电阻为R。F为作用于金属杆x[,1]y[,1]上的竖直向上的恒力。已知两杆运动到图示位置时,已匀速向上运动,求此时作用于两杆的重力的功率的大小和回路电阻上的热功率。

图2

解析 本题中“它们都垂直于导轨并与导轨保持光滑接触”,隐含着两金属杆运动中不受摩擦力、“两杆运动到图示位置时,已匀速向上运动”,隐含着①两杆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②回路面积减少,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Φ减少,回路中必然产生感应电流I,它的方向为顺时针,大小为:

“求此时作用于两杆的重力的功率的大小和回路电阻上的热功率”,隐含着必须求解两杆匀速运动的速度v,才能解答此题。根据两杆—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可得:

v=(FR-(m[,1]+m[,2])gR/B[2](l[,1]-l[,2])),

结合P=mgv和P=I[2]R进而解答此题。

3.条件隐含于器材规格中

有些题(特别是一些实验题)的部分条件就隐含在器材的规格中,解题者应把题设要求与器材规格有机结合起来分析,挖掘其隐含条件。

例3 (2004年理综22题)实验室内有一电压表mV,量程为150mV,内阻约为150Ω。现要将其改装成量程为10mA的电流表,并进行校准。为此实验室提供如下器材:干电池E(电动势为1.5V),电阻箱R,滑线变阻器R′,电流表A(有1.5mA、15mA与150mA三个量程)及开关K。

(a)对电表改装时必须联系电压表的内阻。可用图示的电路测量电压表mV的内阻。在既不损坏仪器又能使精确度尽可能高的条件下,电路中的电流表A应选用的量程是_____。若合上K,调节滑动变阻器后测得电压表的读数为150mV,电流表A的读数为1.05mA,则电压表的内阻R[,mV]为_____。(取三位有效数字)

(b)在对改装成的电流表进行校准时,把A作为标准电流表,画出对改装成的电流表进行校准的电路原理图(滑线变阻器作限流使用),图中各元件要用题中给出符号或字母标注。图中电阻箱的取值是_____(取三位有效数字),电流表A应选用的量程是______。

图3

解析 根据题意给出的电压表的器材规格可知:通过电压表的最大电流约I[,max]=1mA,“既不损坏仪器又能使精确度尽可能高”隐含:要求电流表指针在(1/3)→满偏之间,即指针偏转范围大,故电流表A应选用的量程是1.5mA。根据欧姆定律,当合上K,电压表的内阻R[,mV]=(U/I)=(150/1.05)Ω=143Ω。对改装成的电流表进行校准的电路原理图如图3(乙)所示。根据改装成的电流表的规格:量程为10mA,隐含电压表指针满偏,读数为150mV,通过的电流为1.05mA;与电压表并联的电阻箱分得的电流为:(10-1.05)mA,即8.95mA,由此可得电阻箱的阻值R=(U/I)=(150/8.95)Ω=16.8Ω,电流表的量程是15mA。

4.条件隐含于物理模型中

物理模型的基本形式有“对象模型”和“过程模型”。“对象模型”是实际物体在某种条件下的近似与抽象,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理想电表、点光源、线光源等;“过程模型”是理想化了的物理现象或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简谐振动等。有些题目所设物理模型是不清晰的,不易直接处理,但只要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恰当地将复杂的对象或过程向隐含的理想化模型转化,就能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4 (2004年理综21题)发出白光的细线光源ab,长度为l[,0]竖直放置,上端a恰好在水面以下,如图4。现考虑线光源ab发出的靠近水面法线(图中的虚线)的细光束经水面折射后所成的像,由于水对光有色散作用,若以l[,1]表示红光成的像的长度,l[,2]表示蓝光成的像的长度,则()

图4

A.l[,1]<l[,2]<l[,0]B.l[,1]>l[,2]>l[,0]

C.l[,2]>l[,1]>l[,0]D.l[,2]<l[,1]<l[,0]

解析 本题“线光源ab发出的靠近水面法线(图中的虚线)的细光束经水面折射后所成的像”隐含着把线光源ab成像长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点光源b经水面折射后所成的像b′到水面的距离h′即为视深度;“靠近水面法线的细光束”隐含着物理“过程模型”——处理方法如图5所示。分析如下:点光源b发出两条光线ba、bc经水折射后射出,折射光线分别是aa′,cc′,设入射角为r,折射角为i,则水的折射率

图5

“靠近水面法线”即c→a,这时点光源b所成的像b′下移,b′c→h′,bc→h,所以,水的折射率通过物理“过程模型”抽象近似处理可得:

n=(h/h′)=(实际深度/视深度),

根据色散结论,蓝光和红光在同一介质水中蓝光的折射率大于红光的折射率,所以,该题选择D选项。

例5 (2004年理综16题)若以μ表示水的摩尔质量,V表示在标准状况下水蒸气的摩尔体积,ρ为在标准状况下水蒸气的密度,N[,A]为阿佛加德罗常数,m、△分别表示每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下面是四个关系式:

①N[,A]=(Vρ/m) ②ρ=(μ/N[,A]△)

③m=(μ/N[,A]) ④△=(V/N[,A])

其中

A.①和②都是正确的

B.①和③都是正确的

C.③和④都是正确的

D.①和④都是正确的

解析 首先是对“对象模型”即分子模型的建立。在微观领域内,如对分子大小、分子质量等微观量都是与宏观的某些物理量(即宏观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可通过阿佛加德罗常数把宏观量与微观量联系起来。

(1)把分子视为紧密排列的球形分子,可估算分子直径

(2)把分子所占据空间视为立方体,可估算分子间距离

本题需要明确两点,一是气体分子体积是指气体分子所占据的空间体积;二是气体的微观量与宏观量间的联系与固体、液体一样,遵循相同的规律。因此②中的表达式忽略了分子间的空隙,对物理概念的定位不准或者说没有把宏观量与微观量区分开来,因为密度是指单位空间体积所含物质的质量;④中的表达式,等号左边表示每个水分子所占据空间的体积,等号右边表示每个水分子平均占有空间的体积,应该说等号右边的量应比左边的量对应的值大。①和③的表达式符合“对象模型”即分子模型所遵循的规律。所以本题应选择B这项。

5.条件隐含于数学关系和关键用语中

所谓数学关系,指的是纯数学规律的反应,它是相对物理条件而言的。数学关系包括代数关系和几何关系。寻找建立几何关系的关键是要正确分析物理过程,建立清楚的物理图景(常常要画出示意图),然后从物理过程和物理图景中寻找关系,列出方程。代数关系的寻找往往是根据题目要求,直接从已有方程中寻找。数学关系的寻找常要借助数学定律或数学方法。另外物理题是用一定的文字、示意图等形式给予描述的,根据表达式的需要,常用一些关键用语,如“最多”“至少”“刚好”“缓慢”“瞬间”“分别”“依次”等。

例6 (2004年理综15题)如图6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位圆周的最高点,d点位于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圆环(图中来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b、c处释放(初速为零),用t[,1]、t[,2]、t[,3],依次表示各滑环到达d所用的时间,则

图6

A.t[,1]<t[,2]<t[,3]B.t[,1]>t[,2]>t[,3]

C.t[,3]>t[,1]>t[,2]D.t[,1]=t[,2]=t[,3]

解析 此题的关键是找出各滑环到达d所用的时间跟什么物理量有关系(关键隐含条件)。

设滑环沿一与竖直方向成θ的光滑细杆bd滑下,R为圆的半径,则滑环的加速度为a=gcosθ,位移为s=2Rcosθ,

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s=(1/2)at[2]

即2Rcosθ=(1/2)gcosθt[2],

所以有t=这一隐含条件。

利用这一条件我们可以得出:各个滑环沿不同的光滑细杆滑到圆周上所用时间与细杆的位置无关,并等于自由落体运动落到圆周上所用的时间,另外我们还把这一圆称为“等时间圆”即“圆”物理模型。如图3(甲)、(乙)。

小结 物理题中隐含条件的形式多种多样,且往往同一题中存在多种形式的隐含条件。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挖掘隐含条件,并持之以恒,这样来分析、解决2004年理综物理试题,考生的能力将会明显提高。

标签:;  ;  ;  ;  ;  

如何挖掘2004年高考物理试题的隐含条件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