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医疗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论文_丁丽

口腔科医疗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论文_丁丽

西安石油大学校医院 陕西西安 710000

【摘 要】由于口腔临床工作的特殊性,医务人员使用的口腔科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双手,极易被唾液和血液污染,影响患者就诊舒适度和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病患及家属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针对性的提出降低口腔科医疗风险的防范措施。加强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医疗风险意识教育,规范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流程,强化医护人员无菌意识,规范诊疗常规操作,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患沟通技巧,降低口腔科医疗风险,创造和谐就医环境。

【关键词】口腔科;医疗风险;防范对策

口腔科工作内容受操作视野限制,诊疗时间长、精度高、强度大,复诊次数频繁,而且相关口腔诊疗器械小易折断,因此口腔科医疗潜在风险较大,且具有特殊性。医疗行业是一项服务于患者的高风险职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分析口腔科医疗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效可行的解决对策,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和效率。

一、口腔科医疗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口腔科医疗器械消毒不规范

首先,口腔科由于空间有限,设施投入不足,没有设立专用器械清洗消毒室,像拔牙钳、牙挺、牙龈分离器、牙科手机钻头等器械下消毒,不规范,未达到灭菌水平,就直接接触患者伤口和破损的粘膜。有些牙科医生或护士为了方便,只用中效消毒剂擦拭器械进行表面消毒,达不到杀灭病原菌内部结构。即使使用高效消毒剂,也因为口腔器械使用频繁、周转快,部分器械在仍残留较高细菌的情况下循环使用。此外,医护人员对消毒工作不重视,部分医务人员不戴手套操作,戴手套也不能做到一人一用一更换。

2. 口腔科院内感染风险高

人们对口腔科院内感染越来越重视,一是因为口腔科器械种类多,器械使用频繁,容易携带大量致病微生物,且消毒灭菌难度大,容易感染消化道和血液传播性疾病;二是口腔科诊疗区域有限,人流量大,没有患者和家属的专用候诊室,若患者处于某种疾病的传播发散期,在诊疗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医患间的交叉感染。

3. 医护人员缺乏职业素养和职业认识

口腔科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医生难免会“力不从心”,部分医护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对医学基础知识不够重视,大胆但心不细,理想认为口腔科不会出大事故,表现淡漠的责任感,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4. 医护人员理论知识不足,临床技术水平不高

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过硬的技术水平是保证,对于医生来说两者同等重要,而部分医生“重操作、轻理论”,容易引起医疗风险。此外,部分医生学习能力不足,口腔科相关技术和设备更新较快,他们古板守旧,不能与时俱进,接受新兴事物。口腔科专业理论水平较高,有些护士专科技能和专科知识认识不够,欠缺主动学习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工作主动性。

5. 医患缺少沟通交流

口腔、颌面部等作为人的门面问题,虽然其常见病种不危害生命,但大多数口腔科患者非常重视治疗效果,注重口腔的功能和美观,也就对医疗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很多患者由于病程限制或治疗手段导致治疗效果不明显及并发症,如不能及时止痛、面部的肿胀、进食困难等。其次,口腔科医生事先未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促使患者承担高风险、收费高的诊疗,而实际效果却达不到预期且预后差时,往往会产生矛盾引起医疗纠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6. 病历书写不规范、不准确、不完整

病历是医疗、科研和教学的第一手资料,要求对医疗过程真实完整的记录,而很多口腔科医务人员轻视病历书写,缺少必要的常规检查,偏重于临床治疗,在病历书写上描述不够准确,缺项、漏项,诊断依据不足,病史采集不全面,各种特殊检查和特殊治疗缺少知情同意书。医疗文书字迹不够清楚、随意涂改,方位混淆、记录不及时,伪造或者丢失,为以后医疗事故鉴定、诉讼的举证造成困难,引起医疗纠纷。

7. 患者及家属不配合

有些患者不了解基本的医疗知识,总是对医生提出违背科学或者无法满足的要求,有的家属因种种理由不签手术同意书,拒绝手术,不配合手术治疗,对医生隐瞒病情、伪造病史。

8. 其他风险因素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全新的技术、产品和药物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一些药品以及器械在不熟悉其性能的情况下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这就导致了患者出现双目失明、耳聋等情况,甚至是在输血过程中感染病菌导致死亡。我国每年因药品不良反应致死的人数多达20万!

二、口腔科医疗风险的防范对策

1. 规范医疗常规操作

严格执行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流程,加强监管力度,将卫生监管落实到位,对同一种器械采用联合消毒的方式,确保消毒灭菌质量;加大消毒硬件设施的投入,将物理技术与化学消毒剂结合使用,彻底消毒灭菌,避免因器械消毒不规范(消毒不)彻底对患者造成影响。强化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自身防护意识,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做到标准预防,同时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制度,对医护人员的消毒知识进行培训和定期考核。

2. 有针对性的预防感染

口腔科应设立候诊室、诊疗室、处置室、无菌物品存放室、医务人员休息室等多种功能分区,诊疗室采用空气消毒机,并采用屏障进行分隔,减少以及避免医源性感染。每天擦拭器械表面并清洁地面,建立科室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3. 加强职业素质培养和医疗风险意识教育

注重医务人员的医德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树立“病人生命第一”的观念,提高为患者全心全意服务的意识,提升突发医疗事件的处理和应对能力,可通过设置专题讲座和病历资料讨论等活动,也可采用板报宣传方式,提高医疗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4. 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培训,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口腔临床医学要求临床操作技能要高,因此,口腔医护人员首先应有计划地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拓宽,加强口腔基础知识的学习,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培训,强化“口腔三基”训练,熟练掌握疾病诊疗常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奋发进取,不断更新、丰富和提升自身理论基础知识,实践循证医学,对技术精益求精。

5. 提高医疗管理质量

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与患者耐心细致说明其意义与风险,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建立医患间信任。另外口腔很多治疗也需要患者的配合,如认真清洁、漱口、按摩等。此外,加强医务人员对医疗文书的书写和管理,强化“病历就是法律文书”的法制意识,并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

6. 重视医院文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体现在:以病人为中心,看病时不能见病不见人,医院管理中不能见物不见人,要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三、结语

口腔科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口腔科医疗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多变的特点,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治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服务职业道德。做好现场实物和病历的封存,完善尸检制度,这是防范医疗事故争议的关键。其次,加强医疗风险的教育与管理,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做好自身安全防范,创造良好和谐的就医环境。

论文作者:丁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3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

标签:;  ;  ;  ;  ;  ;  ;  ;  

口腔科医疗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论文_丁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