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都”中“都素”的同音词及其同音词_段玉裁论文

“於菟”之“菟”的同族词及其同源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於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虎‘於菟’。”《方言》卷八:“虎……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或谓之於。”郭璞注:“今江南山夷呼虎为。”“於”是所谓“发声”即前缀音,故可略去而单呼“”。(张永言1992:215页)可见在上古汉语的楚方言中,(注:有学者主张或倾向于古“楚语”属于(侗)台语族或苗(瑶)语族。张永言先生又举“李耳、李父”证楚语与藏缅语有渊源关系。(张永言1992:215-216页))称虎为“菟”( )[*]l'aag/daag,du,(注:本文上古音元音系统根据郑张尚芳先生的系统(郑张尚芳1987)构拟。在他的系统中,上古音为六元音系统:脂-i-/-il,之,去声尾加[*]-s;中古音上声尾加":",去声尾加"-"。)其上古早期形式构拟为[*]l'aag,即中古音的[*]d-是由更早的[**]l'塞化而来。(郑张尚芳1998:16页)张永言先生文引劳费尔说,将“菟”与藏文stag(虎)。在上古汉语中,与“菟”音近的词(或字)还有:

1.兔[**]slaas,[*]lhaas/thaas,(注:[*]lh-为郑张尚芳构拟的中古透母的上古汉语形式。(郑张尚芳1998:17页)若按雅洪托夫的构拟,上古透母的形式可为[*]sl-(雅洪托夫1976:162,163页),则“兔”的原始形式可构拟为[**]slaags。)thu-。在上古汉语中,骏马常称“兔”。刘向《新序·杂事》:“昔者齐有良兔,曰东郭,盖一日而走五百里。”朱骏声云:“(良兔)马名也。”(朱骏声1849:410页)《玉篇·马部》:騛兔,古之骏马也。”《说文解字·马部》:“騛,马逸足也。”段玉裁注:“‘逸’当作‘兔’。《广韵》曰:‘騛兔,马而兔走。’……《吕氏春秋(·离俗)》高(诱)注曰:‘飞兔,要,皆马名也。日行万里,驰若兔之飞,因以为名也。’”(段玉裁1815:463页)此“兔”即“奔跑迅速”之义,与动物之“兔”同音,故假借“兔”字。高诱注不解“兔”为飞跑之义,强释为“驰若兔之飞”,于理难通。《广韵·微韵》亦误从高注,唯《玉篇》不误。“良兔”、“赤兔”非“兔之良者”、“兔之赤者”,“飞兔”亦非“兔之飞者”。它们的意义分别是“优秀的快跑者”,“赤色的快跑者”,“飞一般的快跑者”。

2.逸[**]lik,[*]lit,jǐět。《说文·兔部》:“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此“兔”亦为“飞奔”之义,许慎误释为动物之“兔”。(注:疑此字说解当有“兔亦声”三字。)段玉裁注:“以迭韵为训”。即以“失”释“逸”为声训,“失”亦有“奔跑”义(见下文)。朱骏声云:“假借为‘’。”“逸”有狂奔义。《左传·成公二年》:“马逸不能止。”《国语·晋语》:“马逸不能止。”韦昭注:“逸,奔也。”《庄子·田子方》:“犬子奔逸绝尘。”《文选·舞赋》:“良骏逸足,跄捍凌越。”李善注:“逸,疾也。”《文选·海赋》:“翔阳逸骇于扶桑之津。”李善注:“言日初出也。翔阳,日也。逸骇,言出疾也。”“逸”通“”,“”从“失”声,“失”从“乙”声,故“逸”的前上古音为[**]lik。(注:“乙”在质部,而“肊”在职部,故乙声之字初时为[**]-k尾,在前高元音影响下演变为[*]-t尾。见李方桂质、职二部关系说(李芳桂1971:65页),郑张尚芳质部分为[*]-it、[*]-ik二分部说。(郑张尚芳1987)以下“失”声之字拟音同此。)

3.[**]lik,[*]lit,jǐět;(注:周法高《新编上古音韵表稿》在澄母质韵,以此则该拟音为[**]l'ik,[*]dik/dit,diet。)又:[**]l'iik,[*]diik/diit,diet。《说文·马部》:“,马有疾足。”段玉裁注:“奔轶绝尘字当作‘’,今人用俊逸字当作。”《玉篇·马部》:“,马疾走也。”

4.轶(音同上)。《说文·车部》:“轶,车相出也。”段玉裁注:“车之后者突出于前也。”《广雅·释诂三》:“轶,过也。”《玉篇·车部》:“轶,车相过也。”超过,超越,也是快速奔驰胜于寻常的意思。《楚辞·远游》:“轶迅风于清源兮。”洪兴祖《楚辞补注》:“轶,《三苍》曰:‘从后出前也。’”《淮南子·览冥》:“轶鶤鸡于始馀。”高诱注:“自后过前曰轶。”《庄子·徐无鬼》:“超轶绝尘。”《文选·东京赋》:“轶帝王之长驱。”后二例皆为快速奔驰之意。

5.跌[**]l'iik,[*]diit,diet。《说文·足部》:“跌,一曰越也。”朱骏声云:“假借为‘轶’。”《淮南·xiū脩务》:“墨子跌蹏而趋千里。”高诱注:“疾行也。”

6.泆 [**]lik,[*]lit,jǐět。《说文·水部》:“泆,水所荡泆也。”段玉裁注:“荡泆者,动蘯奔突而出。”即水流快速奔涌。《书·禹贡》:“入于河,泆为荥。”《汉书·地理志》作“轶”。引伸为水沸腾。《庄子·天地》:“数若汤。”李善注:“疾速如汤沸泆。”

7.佚(同上)。同“逸”。奔跑。颜延之《赭白马赋》:“舆有重轮之安,马无覂驾之佚。”又为逃跑。《公羊传·成公二年》:“顷公用是佚而不反。”又为放走。《书·酒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说文·人部》:“佚,佚民也。”“佚民”即是“逸民”,(注:《论语·微子》:“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隐逸之民。这是“奔逃”、“放走”的引伸义。

8.失[**]sljik,[*]hljit,(注:书母的上古形式[**]slj-,见雅洪托夫的构拟。(雅洪托夫1976:162,163页));又[**]lik,[*]lit,jǐět。《说文·手部》:“失,緃也。从手,乙声。”段玉裁注:“緃者,缓也。一曰捨也。在手而逸去为失。兔部曰:‘逸,失也。’古多假为逸去之逸。亦假为淫泆之。”许释“失”义为纵,放跑,失去控制。《周礼·夏官·司》:“凡国失火,野焚莱,则有刑罚焉。”又为奔跑,同“逸”、“佚”。《庄子·徐无鬼》:“天下马有成材,若卹若失,若丧其一。”陆德明《经典释文》:“失,音逸。司马本作‘佚’。李云:‘衈,佚,皆惊竦若飞也。’”《荀子·哀公》:“其马将失。”杨倞注:“失,读为逸。”由奔跑引伸为放纵,同“泆”、“佚”。《论语·微子》:“君子敬而无失。”《国语·周语》:“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汉书·主父偃传》:“元朔中,偃言齐王内有淫失之行。”颜师古注:“失,读曰佚。尹一反。”

9.矢[**]sljilq,/[**]sljiq(?)。(注:矢为象形字,不能得到声符的线索,故只能推测其为脂部的[*]-i(豕)分部。)《说文·矢部》:“矢,弓弩矢也。从入,象镝、栝、羽之形。”甲骨文象矢形。《方言》卷九:“箭,自关而东谓之矢。”以竹称箭,以木称矢。竹子上古时期盛产于中原地区,(注:“东亚往往被称为‘竹子’文明。”(李约瑟1990:86页))而树木则世界各地皆有。所以“箭”为特称,“矢”为泛称。(注:矢的印欧语对应见后文注解20。)《易·系辞下》:“弦木为弧,剡木为矢。”《诗经·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戚扬。”

矢、失音近(双声,阴入对转),“在手而逸去为失”(段玉裁语,见上),在手而逸去如飞者则为矢。矢当得名于“快速奔出”之物。

10.虎[**]slaaq,,(注:虎从虍,从虍得声之字声母多为来母[*]r-(>l-),如盧、虑、虏,故虎的上古音声母拟为[*]hl-(>x-),(郑张尚芳1998:17)我们认为[*]hl-<[**]sl-,与下述变化相同:[*]hm-<[**]sm-,[*]hn-<[**]sn-,。)xu:。《说文·虎部》:“虎,山兽之君。”《淮南子·天文训》:“虎啸而谷风至。”高诱注:“虎,土物也。”高诱注以“土”训“虎”,为声训。“土”音[**]slaaq,,(注:见前文“兔”字上古音的构拟。)thu:,亦证明虎有[*]l-声。比较“菟” [*]l'aa,daa,虎的前上古形式加了前缀[**]s-。上古汉语“虎”、“菟” [*]l'aa正好与藏文形式相对应。可知“虎”、“菟”同源。

虎得名于“奔跑迅速”并且声母有[**]l-/r-,还有另外两个证据。一,《说文》“虎”的两个古文皆从“鹿”。(注:其中一个作“”,可能为从鹿,勿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虎”下云:“古文二皆从鹿,象形。”(朱骏声1849:393页))如果“鹿”为形符,则在这里的意义当为善于奔跑;如果“鹿”[*]rook为声符,则说明“虎”有[*]l-/r-声。或两者居其一,或“鹿”为声兼义(见下文)。二,汉代虎又称“李耳”或“李父”。(注:《方言》卷八:“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张永言先生已论证“父、耳”为公母之称,(注:“李父和李耳的区别在于所指公母不同而不是通行地域有异。”(张永言1992:215页))则汉代方言中“虎”又称“李”,这可与我们构拟的[*]l'aa(菟)、[**]slaaq(虎)相比较。(注:[*]r-和[*]l-在上古汉语中为两个音位,但是有时有交替现象。如笔[*]pr-,初文聿[*]l-,(郑张尚芳1998:9页)又律为来母[*]r-,而聿为余母[*]l-。流音r-/l-在其他语言中的交替也是常见的。)上古有骏马名“騄耳”。騄耳音近义通,皆为“奔跑迅速者”(雌性?)。又《切韵·屋韵》:“騼 ([*]rook,luk),野马。”《广韵·屋韵》:“騼,騼,野马。”皆可证[*]r--k/[*]l'-k有“奔跑迅速”之义。(注:《广雅·释兽》:“騄,騄駬。”王念孙《广雅疏证》:“或作‘绿耳’。《竹书纪年·穆王八年》:‘北唐来献一骊马,是生騄耳。’《穆天子传》:‘天子之骏绿耳。’郭璞注云:‘魏时鲜卑献千里马,白色而两耳黄,名曰黄耳,即此类也。’”《玉篇·马部》:“騄駬,骏马。”《淮南子·主术》:“骐骥騄駬,天下之疾马也。”按:《竹书纪年》“骊马”而名“騄耳”,明“騄”非绿色之“绿”,“耳”亦非耳朵之“耳”。騄耳为骏马,其义当与“飞奔”有关。郭璞注所云,系后世不解“騄耳”之义,以俗词源附会之。)

虎、菟的元音为[*]-aa-,也有其他变体。《方言》郭璞注:“……,音狗窦。”(注:张永言先生《‘沐猴’解》文辨“音狗窦”即音“狗窦”之“窦”,而非读“狗窦”二音。)“窦”音 (>du-),其元音为[*]-oo-。《说文》“虎”段玉裁注:“五部与十七部通,故《左氏》‘阳虎’,《论语》‘阳货’。”(段玉裁1815:210页)“货”主元音为[*]-oo-。《诗经·小雅·巷伯》六章“谋”、“虎”相押,“谋”主元音为。逸、、佚、泆、轶、跌等字,主元音皆为[*]-i-/[*]-ii-。归纳起来,上古汉语词根[*]l'aa-,变体[*]l'oo-,[*]look-/[*]rook-,,[*]lik-/[*]liik-,[*]l'ik-/[*]l'iik-,快速奔跑,飞奔。(注:词根首和词根尾的辅音是词根的主要特征,其间的元音则允许变化,甚至在全部元音的范围内变化。例如印欧语词根[*]lubh-,变体为[*]labh-,[*]lebh-,[*]libh-,[*]lobh-,leaf(树叶)。)加前缀s-形式,矢。后二者带有介音[*]-j-(中缀?)。

由此可知,虎与菟、兔、李耳/李父、騄耳/绿耳、騼等是同一词根衍生发展而来的不同形式。属于这一词族的还有“逸”、“佚”、“轶”、“跌”、“ ”、“失”、“矢”等等。“良兔”、“飞兔”、“赤兔”等则是这一词根前加形容词的汉语复合词,而非是汉语成分加非汉语成分构成的合璧词。

从汉藏语诸语言的材料看,“虎”土家语称li,彝语称la/lo,傈僳语和纳西语称la,阿昌语称。(张永言1992:215页)这些藏缅语词与前述上古汉语词根对应,当为同源词,只是失去了词根尾的舌根塞音。(注:上述所引藏缅语皆为现代形式,不是二三千年以前的上古形式。故可能在演变过程中失去词尾的塞辅音,就象现代汉语北方话失去了全部的词尾塞辅音一样。)而藏语,古藏语保留了浊塞尾,有的还有前缀s-/sa-,与上古汉语完全对应。

标签:;  ;  ;  

“玉都”中“都素”的同音词及其同音词_段玉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