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环境解说体系展望_黄土地论文

中国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环境解说系统研究之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土论文,中国论文,人类论文,环境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21/927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58(2007)01—0116—08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综述

(1)环境解说的定义

环境解说除了着重情意、价值的培养之外,更以行动为导向,强调思考模式的建立与问题的解决,其目的在于引起对环境问题的思量、讨论及产生环境改革之行动。① 解说之父Freeman Tilden定义解说为一种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借助原始的物体、亲身的经验以及各种解说媒体,来阐述解说主题的意义和其与人们之间的关系,而不仅是事物的简单描述。②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分析

目前国内大陆地区的环境解说相关研究很少,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1994年到2005年之间的解说类论文有382篇,但是与环境解说相关的只有3篇。磨洁提出森林解说基本框架。③ 吴必虎对国外环境解说系统进行综述。④ 邓冰等分析了北美环境解说专业的成立背景、学科分布、课程设施,为我国发展环境解说提供了思路。⑤ 王辉以重庆缙云山为案例进行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⑥ 吴必虎等教授曾对国外环境解说进展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构建了内容框架:a解说受众;b解说的框架与功能;c解说员与游客之间的沟通过程。⑦ 程占红博士后从解说的起缘、国内外旅游解说和环境解说的研究综述谈起,认为国外环境解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环境解说的管理功能、环境解说与可持续旅游、环境解说的方式及其效果、环境解说与环境教育等。⑧

(3)中国古村落环境解说研究现状

环境解说源自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国家公园和遗产保护地针对公众讲解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冯淑华探讨了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⑨ 对关中民居、黄土高原窑洞、北京郊区古村落等传统古村落景观的个案研究,多局限于对其布局和空间形态的文化特质以及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定性分析。⑩ 与之相近,借鉴西方,对中国乡村景观评价、乡村景观规划(11) 及陕西地域三大民居人类家园对比评价(12) 探讨也较多。坚持与自然谐调共生的营建态度,民居的设计建设中应有生态观,保护“自然之根”。(13) 对不同古村落景观保护,要充分考虑不同自然、人文地理背景和其渗透历练的文化价值观,使地域文化得以持续,(14) 体现在与自然谐调共生的营建思想、中庸适度的发展目标、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上“人——地——神”和谐共生。中国传统古村落作为旅游景观开发的典型案例,分别在陕北窑洞、平遥古城、客家民居等(15) 方面得以详细研究。关于爨底下村以及爨底下村与周庄的对比,有两篇毕业论文对其进行文化价值的解说以及旅游产品设计。(16) 传统古村落利用旅游业获得经济收益来促进自身发展,是一种深层次整合过程。

从已有研究中可以看出,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或较少)辩证联系古村落破坏与保护是一个互动的整体这一点,对古村落特别是中国黄土地区研究缺少历史环境复原,规划保护对环境解说认识不够、体现不够。中国文化起源于中国黄土地区,其传统古村落浸透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何合理挖掘评价指数的地理学意义并指导多层次有序的保护工作,如何应用“类设计模式”,(17) 在“保护”与“开发”中取得一种平衡,如何深层次挖掘美感性评价指数的景观文脉视点,如何从景观资源向旅游资源拓展并取得效益,如何总结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等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中国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环境解说系统的主要研究体系

(1)主要研究内容

① 典型古村落筛选

广义的中国黄土地区指今青海日月山以东,北京燕山、内蒙古阴山以南,环渤海湾、冀鲁山地以西,秦岭淮河以北,包括今北京(中南部)、天津、河北、陕西(中北部)、山西、河南(中北部)、甘肃(东中部)的大部分地区。该地区是我国早期文明的主要孳生地区,其古村落也是记录我国北方环境变迁的活载物。

在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村镇)等级规模、不同流域文化范围内,提取古村落孳生、延续的相关制约因子,按照等级规模原则、地域平衡原则、典型性与代表性原则,最后预期选取甘肃秦安县邵店村大地湾、西安半坡村寨遗址、延安米脂县杨家沟村、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等古村落作为样本。黄河流域孳生许多史前聚落,王妙发多次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探讨。(18) 历史时期的聚落与史前聚落有渊源关系。预期选择的八个古村落已经大部分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是我国典型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家园,样本选择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代表性。

② 中国黄土地区古村落的历史地理考察

应用“田野工作参与观察——民族志”方法到古村落考察中。在古村落野外和田间进行实际观测、考察等,以感受、认知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差异性与特质性;配合田野工作参与观察,参考大量原始历史文献,特别是民族志、地方志等,验证、修改、提升实际的文化感知。室内外工作为遗产解说积累基础资料,可以为再现文化传播的历史地理背景,总结地理背景导致的文化差异等积累资料、数据。

③ 古村落人类家园环境解说的内容

以点带面,探讨八个(或者多个)人类家园样本空间形态(建筑结构)、生活生产器具、装饰艺术、治安防御、居住形式的营造等各方面的差异,并作为人类家园环境解说系统外部分析框架,揭示目前在人类家园环境解说功能方面的明显不足。明确环境解说在人类家园的环境复原中的地位与作用,其研究成果将是指导与完善我国遗产地环境解说的重要理论依据。

以“人类家园”为载体,尽量详细与客观地模拟、恢复古人生活的人类场景(即历史时期有人居住、生产、生活的场景),并探讨古人在营造“人类家园”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协调自然的人地关系,即探讨:a.从人类家园营造的角度,对其进行合理分期。即使这种分期有别于一般历史时期或时段的分期,也要找出分期的依据、意义、原因等。b.对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的具体地方经验与具体失败之处进行详细分析。c.人类在利用自然基础上,在改造自然方面有哪些具体地方经验与具体失败之处?对此进行详细分析。d.人类在改造自然基础上,在协调自然方面有哪些具体地方经验与具体失败之处?对此进行详细分析。e.总结人地关系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协调自然之际的脉络、过渡甚至后退等表现,并探讨人类同自然界的价值观(重点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分析过渡性的“大地伦理”,展望人类非中心主义),对人类的文化矛盾进行哲学反思(包括代内伦理、代际伦理两方面)。“人类家园本体+人类家园的历史环境”是“人类家园”在地理环境中表现的营造模式,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家园的营造流传具有东方特色的智慧经验。(19) 探讨中国黄土地区“人类家园”营造中几种主要模式如葫芦模式、昆仑模式、风水模式等的源流、演变与发展等,并给出具体例证。

史念海先生曾经多文阐述,得出结论:黄土高原在历史时期曾经覆盖大量森林,后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导致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大量减少,并致使水土流失加剧。当然史先生相应也引起一些学术争议。美国学者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为生态中心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强调了大自然的存在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即人类对大自然应该有敬畏与尊重。(20) 通过对典型中国黄土地区“人类家园”点剖面分析,深挖历史文献资料,试图恢复历史时期人类家园营造中“人类家园本体”需要的具体植物树种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些树种的变化、增减等,并与当代同地区植物对比。同时在“人类家园历史环境”方面,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植被等生态要素的植物生态学表现与变异,恢复全新世以来中国黄土地区的生物景观轮廓,找出到底是自然引起生态变化,还是主要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造成生态变化。

④ 人类家园EROT环境解说传播模式

对预期所选实证,内、外层次研究内容如下:

a.进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调查,分析中国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利用与保护现状,揭示由于缺乏解说系统,游客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造成古村落破坏严重的事实。

b.进行环境解说实例剖析,选择古村落内典型遗迹,对其增设遗址景点解说体统、导游讲解服务、解说语言系统等解说内容。通过对游客的问卷调查、遗址遗迹实地考察,验证环境解说的环境保护功能。

图1 我国典型古村落环境解说研究内容及传播模式

c.在内部层次上进行EROT环境解说传播模式中主体、媒体、客体等多方面属性和特征的分析研究。

d.在外部层次上,通过不同历史地理环境对比与古村落的实地考察,架构人类家园环境解说的内容与要点。

e.应用“EROT环境解说传播模式”理论,完整构建中国黄土地区典型文化遗产地古村落的环境解说系统,为古村落人类家园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2)研究目标

在理论层次上,中国北方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环境解说研究可以:

——有效借鉴国外环境解说理论,逐步探索与完善适合于中国北方黄土地区历史地理背景的环境解说理论;

——将环境解说与“人类家园的营造”结合,探索与验证中国北方黄土地区典型人类家园作为环境解说理论的应用舞台与支撑体系的合理性;

——初步构建基于中国北方黄土地区人类家园实证研究的环境解说内外双层次系统模型。

在应用层次上,实证研究中国北方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环境解说,有助于:

——增强民众的历史文化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

——实现中国北方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的充分保护与持续利用;

——增加游憩者的游憩体验与对中国北方黄土地区人类家园和文化的认知;

——便于古村落部门的资源、环境管理及建立良好的公众关系;

——通过古村落环境解说,实现静物景区(如遗产地)的活化与显现。

(3)研究的关键点

① 对不同指标表征下人类家园的实例选择会有所不同,这直接关系到最后对人类家园营造模式的选择。本研究预期选择的八个案例,以点带面,最后可能进一步修正、变动。

② 对历史文献的深度挖掘可以提取相关有用内部信息,对古村落人类家园的历史地理考察可以提取相关有用外部信息,两者需要有效结合。

③ 环境解说如何凭借其独特的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实现古村落人类家园有效管理、增强民众环保意识,关键取决于古村落环境解说内容提取是否充分、EROT传播模式是否有效。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探讨

(1)技术路线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是“发现问题→创建模式→实例验证→解决问题→实现目标”,如图2:

图2 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图

(2)研究方法

① 历史文献复原方法。深度挖掘包含古村落人类家园信息的历史文献,探讨人类家园在空间形态(建筑结构)、生活生产器具、装饰艺术、治安防御、居住形式的营造等各方面的差异,复原人类家园本体与相应的历史地理背景。

② 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分析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实例分析。

③ 采取纵横对比研究,选取典型与薄弱的环境解说对象(以八个古村落文化遗产为实证)对比解析,实现“解说对象——环境解说——大众历史文化意识”之间的互动关系。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反思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中国黄土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解说、社会经济等研究,提醒我们更应该从环境变迁、文化遗产解说的角度入手,以点带面,深度挖掘中国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营造的经验与规律,揭示环境变迁中的人地关系与人地作用,以指导现在的社会实践。

因此该研究的特色与创新初步总结如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① 本研究从国内外典型遗产地环境解说对比中找出中国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保护利用、遗产解说等方面的不足;② 本研究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实证案例进行内业、外业两方面的考察,并试图提出中国黄土地区古村落解说系统的构建概念、框架、模式等;③ 本研究探讨中国黄土地区人地关系,试图恢复其文化传播扩展的历史地理背景;④ 本研究试图打破以往个案研究或者纯粹理论研究的惯例,形成“对比研究——实地考察——构建理论——验证理论”的规范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收稿日期]2006—08—17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黄河中游地区全新世人类活动记录及其与环境演变过程的关系”(项目批准号:KZCX3—SW—146)、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校级科研项目“中国北方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环境解说系统研究——北京地区个案”(项目批准号:2006XJ0015)、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科研项目“北京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景观复原研究:以环境解说系统为切入点”(项目批准号:20061D0501900273)、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规划课题“陕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创新机制研究”(课题立项号:06E021S)资助成果。

注释:

① 蔡惠民.国家公园解说系统规划与经营管理之研究[J].台北内政部营建署,1985.

② Tilden,F.(1957).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Chapel Hill,NC: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Tilden,F.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3rded.)U.S.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77.

③ 磨洁.森林生态旅游中的环境解说:以伊春市为例[D].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2000.

④ 吴必虎,高向平,邓冰.国内外环境解说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326~334.

⑤ 邓冰,吴必虎,高向平等.北美大学环境解说专业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67~70.

⑥ 王辉.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探讨——以重庆缙云山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56~58.

⑦ 王辉.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探讨——以重庆缙云山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56~58.

⑧ 程占红.户外环境教育与旅游解说系统研究[R].北京大学环境学院,2006.

⑨ 冯淑华.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探讨[J].商业研究,2005,(8):164~167.

⑩ 武联,霍小平.浅析陕西关中构架民居文化[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9,(3):47~53.胡云杰,赵建利,王军.黄土窑洞到绿色住区的研究[J].洛阳大学学报,1998,13(4):63~66.廖红建,赵树德,高小育,苏立君.西部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发展中的环境工程问题[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3):7~10,23.尹钧科.明代北京郊区村落的发展[J].历史地理(第三辑),1983.尹万科.北京郊区村落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J].历史地理(第十一辑),1993.

(11) 谢花林,刘黎明,赵英伟.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2):95~98.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5):76~79.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3):39~41.

(12) 张祖群,李敏.陕西民居的景观文脉视野[J].规划评论(内部刊物),2005,(2).又见:咸阳城市科学(内部刊物),2005,(1):18~20.张祖群.陕西传统民居景观评价:人类家园的定量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2):227~231.

(13) 沙润.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地理背景[J].地理科学,1998,18(1):58~64.沙润.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渊源[J].人文地理,1997,12(3):25~29.翟辉.从传统民居中找寻地区主义建筑的“根”——以迪庆藏族民居为例[J].建筑学报,2000,(11):26~28.

(14) 赵群,刘加平.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浅析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J].新建筑,2003,(2):24~25.

(15) 黄芳.浅议中国传统民居旅游资源[J].武陵学刊,1997,18(6):39~41.周霞,杨春.从“天人合一”的理想看我国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J].华中建筑,1998,16(4):130~131.胡云杰,赵建利,王军.黄土窑洞到绿色住区的研究[J].洛阳大学学报,1998,13(4):63~66.刘家明,陶伟,郭英之.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以平遥古城为案例[J].地理研究,2000,19(3),264~270.梁锦梅.客家民居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6):165~169.

(16) 赵一人.古村落旅游文化价值解说与产品设计——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师慧.古(村)镇旅游文化解说及产品设计研究——兼论周庄与爨底下村的对比[D].2006.

(17) 李连璞,刘连兴,赵荣.“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1):114~117,124.关瑞明,陈力,朱怿,王珊.传统民居的类设计模式建构[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2):151~155.

(18) 王妙发.黄河流域的史前聚落[J].历史地理(第六辑),1988.王妙发.黄河流域史前聚落地理之再检讨——以河南省为例[J].历史地理(第十四辑),1998.

(19) 侯甬坚.环境营造:中国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贡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19(4):5~16.侯甬坚.寻找东方人类家园的营造经验[J].神州学人,2006,(1):32~34.

(20) [美]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标签:;  ;  ;  

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环境解说体系展望_黄土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