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文明的现实意蕴及建设论文_李泓贝

浅谈生态文明的现实意蕴及建设论文_李泓贝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74700)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古代生态文明思想及现实意蕴,近代生态文明所面临问题,并立足于我国实际寻求最有效的的改善措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字】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正文】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目标。

中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思想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古国,包含古人处理自然问题而提出的观点,安定有序的环境才能使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即现代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儒释道三家为例。

(一)道家的生态环境思想

首先,道家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隶属于自然,否定人定胜天。强调对于本原的追寻,并提出“无为而尊”,以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自然观为基础。

其次,经典所蕴含的生态文明内涵,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的人与万物统一;“知止不殆”“知足不辱”的道德规则,要求人民克制欲望,讲求限度,这对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起到理论支持的作用;另一点是庄子主张的“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特性,应自然而然,不能任意妄为。《阴符经》有“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与现代所提倡的认识自然、把握自然相对应,在自然理性的角度上,人只能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最后,道家的环境伦理思想对于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符合现实需要的生态观,否定人类中心主义,实现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指导意义。这也符合马克思明确提出的“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能带来灾难”。《阴符经》中有“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人与自然存在一种“贼盗关系”,与现在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等。对今人思考如何树立生态观具有现实意义。

(二)儒家的生态环境思想

占据传统主体地位的儒家,其生态意识与道家一致,核心思想为“仁义”。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尽人之性与尽物之性,从而达到厚生的目的,这一观点与当代提倡的有节制使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符合。其泛爱众与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自然而然与今追寻的回归自然相一致。

其次,儒家强调人的主体作用,“知天命而用之”,与道家有所区别。主要内涵有,“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对万物施以仁,爱物就是爱自然,实现爱人。孟子提出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就是顺应万物的时数去开发利用自然规律;陆贽说过“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具有同样的意义。。

最后,一切生命都具有同等、独特的价值,人同万物一样并不具有演变上优先性,只是具有较高的道德要求,所以人并不完全听命于自然,这使得自然王国成为目的王国。

(三)、佛家的生态环境思想

当今生态观最为重视的一个特点是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佛教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首先,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是“缘起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彼”“此”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整体中才能真正存在。

其次,佛学不仅有深刻的万物平等的自然观、普度众生的生命观等生态思想,还有深刻的生态实践。传统上正如汤比因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中指出:“在所谓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中,贪欲是作为美德受到赞许的,但我认为,在允许贪欲肆虐的社会里,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没有资质的贪欲将导致自灭”;现代上,环境保护是贡献社会的主要途径,应将佛教义理与社会融为一体,提出更多与时代相一致的实践方式。

近代生态文明面临的问题

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人类取得进步,但随之而的问题阻碍社会进步,主要有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

(一)人口问题

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增长趋势越来越快,与物质水平的提升紧密相连,据联和国预测,再过50年,世界总人口将达到89亿,控制人口数量迫切而紧急。我国面临的,一是增长速度与总量同物质资料不匹配,限制生活水平总体的提升。二是生产力的提高大大提升了效率,但也加剧了就业难题。三是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教育等问题未与人口增长相匹配,独生子女政策控制了人口,却造成了人口老龄化这一重大难题。劳动力质量与效率降低,养老设施与政策加大国家的财政支出。四是传统观念使得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我国必须立足国情,加强国际合作,制定有利于人口发展的法令政策,例放开二胎政策、少生优生、提高人口素质等。

(二)资源问题

由于人类对于资源的过度需求而造成的资源短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数量有限,一般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像化石燃料,和不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如果管理使用得当可用之不竭。二者均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人们追求经济的高速度与眼前利益导致资源接近枯竭。

(三)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有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物种灭绝、地球变暖与温室效应和外来物种入侵等,这些问题深深威胁国家的战略资源安全,环境不仅是国家赖以发展的客观基础,还是人们生存生活的条件。面对这些难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更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究其原因是人类未摆正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与自然出于对立的局面。

(四)污染问题

除了以上三种污染之外,环境污染也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发展,主要分为大气污染,其中人为污染是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来源是燃料燃烧和工业排放;还有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对于这些问题要加强宣传教育,统一认识思想,制定法规。

可持续发展策略

首先,上文所提到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必须放在首位加以回答。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所提到DDT农药的危害要求人类重视长远利益,对传统的自然观进行反思。“可持续性发展”于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即“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强调代际平等与代内平等。且各国于92年签订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1世纪议程》。

其次,这一理论产生的背景是由于人口剧增,经济的无限增长导致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罗马俱乐部由此提出《增长的极限》,力求唤醒人们环保意识。这一概念与社会发展同步,与目前与长期目标一致 ,将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统一起来。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各方面。由此,倡导可持续发展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仅凭一个国家是无法完成的,这体现了“人类中心论”向“生态中心论”的转化。可持续性发展包括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强调三者的协调统一。

最终,立足于国情,建设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是我国面临的问题来自于人口压力等生存压力;二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势,另一个是 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标一致,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面对优势与问题,我国坚定不移地践行自己的生态文明道路,注重从经济、人口、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性出发寻求出路。坚持可持续性发展道路遵循了公平规则和效率规则,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的同时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进步。这是一条体现人的生存本质,正义光明的道路!

【总结】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人们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存环境,自古至今生态文明问题应放置首位。本文从古代至现代就其不同时期的生态观点展开讨论,现代我们必须坚持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光磊. 生态与生存.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2]张劲松.生活中的生态文明.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3]张大伟.生态危机的第三维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论文作者:李泓贝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7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6

标签:;  ;  ;  ;  ;  ;  ;  ;  

浅谈生态文明的现实意蕴及建设论文_李泓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