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未来趋势_世界六大城市群论文

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未来趋势_世界六大城市群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未来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问题论文,区域论文,趋势论文,未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的时期,对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也必然是与时俱进。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未来的总的趋势是:追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向,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经验,提出解决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的新理念,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新理论。

一、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下均指20世纪),我国的区域经济理论尚未完善,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主要从经济地理学和产业布局学角度进行,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地理条件、产业布局以及沿海与内地关系等方面。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西方区位理论被引入我国。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中心地系统理论等西方产业布局的基础理论被先后引入,使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尤其是产业布局理论研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成为我国制订产业政策的总体原则,产业布局指导方针由建国初期的均衡布局调整为非均衡布局。在此期间,前苏联的布局理论逐渐被摒弃。

在80年代中期,如何更加合理地划分我国的经济区,建立不同层次的经济网络,以促进区域经济的横向联合,成为区域经济学界的研究重点。不少学者提出了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的提议。“七五计划”正式把全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应该说“三大地带”的划分及其对“三大地带”有关问题的研究,是80年代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标志性成果[1](见表1)。

表1 我国三大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七五计划” 辽、京、津、冀、 黑、吉、内蒙古、 新、青、甘、宁、陕、

的三大地带鲁、苏、浙、沪、 晋、豫、鄂、湘、 云、贵、川、藏(9省

划分 闽、粤、桂(11皖、赣(9省区)

区)

省市区)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问题回顾

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研究过程之后,到90年代,我国区域经济研究日益成熟,研究的问题也更加深入。近10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问题有:

1.地区差异问题研究 我国的地区经济差异问题主要表现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差异。地带性差距不断扩大,引起了一系列的区域矛盾和问题。要解决这个矛盾,应当在不损害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其中,我国区域差异的收敛性问题、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衡量方法问题等是研究的重点,静态不平衡差、差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等被应用到差异的研究中来。

2.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研究 区域发展模式研究一直是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应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空间模式。主要有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和网络发展模式等。其次是区域产业选择模式。主要有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出口替代模式、进口替代模式和综合发展模式,这四种模式分别适用于由落后到发达的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再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模式。在1983年首次提出了“苏南模式”,包括模式的内在含义、形成过程、基本特点、运行机制、问题、发展趋势以及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1985年提出“温州模式”,这是在众多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中,研究最多、影响最大的模式。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 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由来已久,据测算,90年代中期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率已经达到94%,中部与东部的产业结构相似率达到93.5%,西部与中部的产业结构相似率达到97.9%[2]。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愈演愈烈,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这里既有政策的原因,也有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地方利益的原因。解决产业结构趋同的途径,是在制订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比较优势,推进各类地域的合理分工。

4.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问题研究 借鉴国外经验,我国从1984年开始,先后建立了54个国家级开发区。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期阶段,主要侧重于开发区的布局和规划,包括选址的区位要求问题、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和科研指向性问题等。随着我国开发区的发展,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后期,研究的重点转移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上来,包括政策优势的弱化等问题。

5.区域经济政策问题研究 90年代中期,由于区域关系问题的突出显现,区域经济研究开始重视通过区域经济政策解决区域关系问题。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区域政策,对区域发展进行分类指导,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要的原则。区域经济政策体系的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运用政府力量保证发展战略实施;第二,高效配置资源保证产业健康发展;第三,协调各种关系解决区域冲突。

6.外商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研究 由于90年代以来外资大举进入我国,外商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研究成为热点。主要研究内容有:第一,外商投资对各地区的资本形成的影响,外商投资分布将会对地区经济增长、外向型经济发展以及地区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外商投资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工业化要依靠外商投资来推动。第三,对区域对外贸易的影响,外商投资的大规模进入将有力促进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3]。

二、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趋势展望

走过了21世纪的前五年,对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有三个趋势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一)区域创新带来的区域经济新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各地区间的合作与竞争日益加剧。区域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所以,区域创新研究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是无需质疑的。研究的内容有:

1.区域创新能力问题研究 所谓区域创新能力,就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它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要素。选择各地区适合的创新模式,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这从根本上说是增强该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对区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

第一,区域技术创新。增强区域竞争力,关键在于技术的创新。研究重点是:如何实现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实现经济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区域产业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未来的重点,但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明确未来的方向。研究的思路是:以地区优势作为产业选择的依据,推进产业选择的区域化道路,而不是全国性的重工业化或轻工业化。

第三,区域环境创新。研究的思路是:以建设良好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为指导,实现区域良好的自然环境、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友善的社会生活环境。塑造一个良好的区域环境,通过环境来吸引投资,发展地区经济。

第四,区域空间创新。以开发新区来解决老区的各类问题,需要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开发新区的主要任务应当从“招商引资”转向聚集区域现有企业,以提升现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生产水平为重点,促进现有产业技术的升级。

2.产业集群、新产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巩固提高问题研究 产业集群、新产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布局的最新的形式。

产业集群不单单包括本地的该产业的相关企业,还包括为产业提供科研和技术支持的研发机构、政府以及其他促进企业联系和互动的机关、机构。产业集群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是构成整个产业集群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发展,使整个集群形成连带性的互动关系,取得集体竞争力。

对于新产业区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聚集意义外,应当特别强调专业化和小企业集群,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制度的建设。过去,产业布局普遍重视大企业的分布,所有的要素分析都是针对大企业的。现在,研究发现小企业的布局更有新意,更有规律可循,小企业的聚集和产业群的出现,使我们对专业化分工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更接近理想的专业化分工。

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主导的形式。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比较优势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一,发展高新技术带来的技术优势正在减弱;第二,高新技术开发区独有的政策优势正在消失;第三,高新技术开发区优越的发展条件正在被超越。研究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是已经摆在各地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些研究应当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比较优势问题、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和技术功能重新定位问题、技术转让和企业孵化器的功能转化问题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区转变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问题[4]。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区域发展新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现在所拥有的城市数量和城市的容量都在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快将引发区域经济研究的许多新变化。

1.都市圈与城市群问题研究 要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及城市化的进程,发展经济,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占有优势,就必须改变现有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而走集约型的城市化道路。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选择适合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向,要建立我国的都市圈和城市群体系[5](见表2)。加快发展都市圈或城市群有很多优点:首先,城市群可以使我国有限的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实现配置的优化;其次,城市群对其内部的城市发展具有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再次,城市群或都市圈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表2 都市圈的区位选择

地带 都市圈位置

东部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辽中南、胶东半岛、闽

东南、温州-台州、柳州-南宁

中部 哈尔滨-长春、太原-大同、中原、两淮、武汉、宜昌-三

峡、长株潭、南昌-九江、呼和浩特-包头

西部 昆明、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白银-银川、乌鲁木齐、

库尔勒

研究的内容包括:第一,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第二,我国哪些地方适合并能够建设成为都市圈或城市群;第三,建设都市圈或城市群的途径是什么;第四,都市圈或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对都市圈的研究应谨防落入误区。经济和产业要素向都市圈的集中是区域发展的一种过程而不是目的,我们最后还是要达到区域的均衡发展。所以,在研究集中趋势的同时,还应研究哪些要素能够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发散。

2.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可归纳为三个系统的建设研究:城市基础支持系统、城市经济运行系统和城市社会运行系统。只有三个系统都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基础支持系统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城市的道路、交通、桥梁、通信网络、电力、水利以及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其建设程度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的高低。城市经济运行系统指城市生产系统,关键是城市的产业结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运行的基础保证。根据城市的空间和环境容量来选择城市的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社会运行系统是城市的文明与发展的标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并不只有经济这一个指标。更重要的是能为工作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多大的便利。这便利来自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所以,城市社会运行系统应当“以人为本”,使我国的城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舒适、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我国国际化大都市的构建问题研究 城市化研究的前沿问题,是我国的城市如何融入世界性大城市的体系中去,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问题。我国需要加紧建设起一定数量的国际化大都市,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各个领域日趋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同时,国际化大都市将改善我国现有的投资环境,加大市场容量,也将吸引更多的国际企业来华投资。

目前,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已经率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方向迈进,并初步奠定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础。例如上海正积极推进向国际经济、金融中心职能的转变。北京市提出,到2010年构建现代化的国际化大都市,强化政治、文化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以及国际管理控制中心的功能。广州是我国南方沿海最发达的城市,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应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举,已经开始成为新型工业化城市。

(三)加快区域开发带来的区域空间格局新问题研究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区域开发行动进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阶段。西部大开发、东北及其他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实现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使我国的区域开发速度加快。所有这些行动必将引起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

1.我国区域产业国际化和国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产业的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我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企业进入了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国际上的大企业和全球跨国公司正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加速制造业向我国沿海地区的转移。

目前国际产业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呈现两个明显的趋势:(1)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前提下的部分转移,核心技术保留在发达国家,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的往往是低端的技术和产品的生产。应对的途径应当是积极引进技术,同时加强核心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开发。(2)一般制造业的国际范围内的整体转移,成熟技术在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的同步应用。对于成熟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应当主要由企业来完成。

2.我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化问题研究 在各个地区的开发过程中,及时调整资源的合理配置,调整区域空间结构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存在的空间问题有:盲目开发、浪费土地、破坏环境、破坏资源等。区域空间结构的不合理,其危害是十分深远的。它会导致我国区域整体发展的不协调,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

要实现区域空间结构合理化的发展,首先区域规划要坚持其科学性和前瞻性,加强宏观的规划指导和调控手段的应用。其次,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通过对各种用地的大小比例和布局进行调整,使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同步优化。再次,增加区域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及向心力,优化整个地区的空间结构。

3.区域格局重新划分问题研究 经历大规模的区域开发之后,我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必然产生重大变化。第一,三大地带的格局将被打破。西部大开发中西部范围的扩大已经打破原有的地带划分,振兴东北又使东北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我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当中。第二,“九五”提出的“七大区”的划分将被新的划分方案取代。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大的“地带”应当是概念性的、理性化的,大区的划分应当是实质性的,是一级经济区,应当遵循“全覆盖、不重复、原则上不打破一级行政区界限”的原则。第三,划分类型区并进行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成为今后的重要任务。包括划分经济中心区、经济振兴区、资源开发区、重点生态保护区、重点农业区、主要旅游区等。由于进行全国性的区域规划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这个问题的最后解决必须是国内全体区域经济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三、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为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提出了新的领域

2003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问题,其后又提出了新发展观的问题。其中“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为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领域。

1.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根据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直接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产业在城乡之间分工,农村地区接受城市文明,实现乡村的生产效率与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城市趋于一致。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建立我国的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保持国家的长期持续的发展。

城乡统筹,在体制上是“城乡合治”还是“城乡分治”?这是需要我们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城乡合治”需要着重关注如下六大重点领域的城乡共同发展:基础教育、居民迁徙权、就业、社会保障、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人居环境建设。“城乡分治”是对上述六个方面提出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与途径,在实现现代化的大前提下,保持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不同的景观特点。

2.统筹区域发展问题研究 统筹区域发展,是指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角度,处理好不同区位、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特点区域之间的各种关系,有重点、分阶段地全面解决各种类型的区域问题,通过政府有目的的调控,促进各种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的重点有三个方面: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作为现在对未来发展的一种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解决好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中的定位、发展目标、产业结构选择、重点发展区域的选择等问题,其中区域的定位问题是研究的关键问题。

(2)区域规划的制定。区域规划要解决的是区域发展的未来的具体安排问题,包括区域空间结构的设计、区域产业的选择和区域内部的分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案、区域环境建设与保护方案等,产业发展是区域规划的中心环节。

(3)区域管制与区域经济关系。统筹区域发展需要处理好各个区域之间的关系,那种把区域经济与地方保护主义等同起来的看法是对区域经济认识上的误区。协调区域关系属于政府区域管制的内容,需要政府拥有完善的管制手段,而管制手段的应用依赖完善的区域制度基础。未来区域关系的改善,取决于中央政府协调区域发展能力的提高、各区域发展方向的明确、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任务的减轻、全国区域分工和区域市场的完善。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对于区域经济的研究来说,我们要抓住现实,研究问题,升华理论。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未来趋势_世界六大城市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