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地理教学中一些记忆性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知识论文,地理论文,记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忆是某种信息或事情在人的头脑中的保持。它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都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高度重视和认真探索的。
下面以我国主要山脉一节教学为例,谈一谈我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不同环节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对一些记忆性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一、重视新课导入的新颖性和生动性
新课的导入是授课的起步环节,具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引发兴趣、渗透主题、指引思维方向和进入情境等功能。
从知识内容看,这一节的内容比较单调,需要灵活掌握的知识也比较少,不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求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上,要有新意,要生动活泼,力求从开始上课的最初时刻,就把学生带入到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中。
这节课的导入,我采用了谈话法。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我国的一些名山,然后再问学生都到哪些名山旅游过,由此引出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二、教学设计要有所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更要结合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状况来设计
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积累知识,使他们懂得厚积而薄发的道理;还要鼓励学生超常思考,调动学生潜在的知识能量,点燃创新的火花;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培养想象力。
要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尽量达到长时记忆,就要加大贮存系统中的贮存信息量;在教学中及时地将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转换成“概念”或“有意义的形式”;还要有适当的信息提取速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分布,这些都属于比较乏味的单纯记忆性的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实现“长时记忆系统”的形成,就要加强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小黑板上自制了一幅中国政区轮廓图,可以在上面边画山脉,边让学生识别其走向、名称及分布,并把提前准备好的,标有山脉名称的纸片及时贴上,让学生在感受到听觉信息后,进而感受到文字信息,这样就加大了知识信息的刺激量,从而使山脉的名称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更深的印记。其次,还采用边讲边练,边学习边巩固及边理解边反馈的启发记忆式教学方法,加深对新知识的记忆,第三,我还编了一些容易“上口”的顺口溜,放在“教学小结”后,让大家齐读,以帮助学生记忆所学知识。如:
东西走向有三横,
北天阴,
中昆泰,
湘桂粤赣夹南岭。
东北—西南有三撇,
兴安太行巫雪峰,
台湾山脉东分布,
长白武夷夹当中。
弧形山脉气势宏,
喜马拉雅似卧龙,
珠峰傲立中尼境,
八八四八第一峰。
三、学习质量的反馈要及时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后,要及时准确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及时地给予纠正,这样可以再次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重新编码,从而达到预定的知识目标。
对这节课的教学质量反馈,主要采用了问答和竞赛两种形式。所谓问答式,就是要求学生用四色答题卡来完成判断题和选择题。每当学生回答一道题之后,我便用小娃娃脸来告诉同学们正确答案(笑脸表示回答正确,哭脸表示回答错误)。这两个小脸活跃了课堂气氛。
所谓竞赛式,就是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来回答事先设计好的一道读图题,看哪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然后让全班同学以热烈的掌声来鼓励获胜的一组。从而再一次把课堂的活跃气氛推向高潮,并伴随着这节课结束。
总之,记忆是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精心地设计教学活动,来激活学生的“短时记忆系统”,进而把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形成“长时记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