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信,所以我快乐”: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角色定位与教学行为策略_角色定位论文

“我自信,所以我快乐”: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角色定位与教学行为策略_角色定位论文

“我自信 所以我快乐”——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角色定位及教学行为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快乐论文,语文学习论文,我自信论文,初中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曾对刚接手的初一学生做过调查,发现70%~80%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应有的信心,自认为是失败者,甚至导致人格的轻微扭曲,集中表现在:课前预习时没有探究意识,只是进行字词方面的理解和积累,对探究课文深层次的内容,总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知难而退,学习语文也就享受不到探究的乐趣;课堂上缺乏与同学交流的意识,缺少当众发言的勇气,形同软禁,学习语文也就享受不到交流的乐趣;课后既没有自主复习的习惯,也不知复习的方法,当然也就享受不到“温故而知新”的学习乐趣。“我自卑,所以我痛苦”,学生们如是说。听到这样评价语文课,刚开始时痛苦,继而苦苦思索: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定位,让他们在语文学习时充满自信,充满快乐呢?

一、学生角色定位的思考

1.探究的需要者

学习,可以说是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没有”到“有”,从旧的“有”到新的“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教师把自己“已知”“已有”“已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靠近现成的答案;学生跟着教师按设定的模式反复操练,逐步掌握技能和方法。这样的接受性学习有时固然需要,但是它的“被动性”却扼杀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趣。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灵需要——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这种心灵需要,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2.独特体验的需要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独特的理解,进而与其他学生交流彼此的感受,在自主学习中体验与文本对话的乐趣,在合作学习中体验与同学对话的乐趣。

3.认可和欣赏的需要者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角色的这种定位:学生是认可和欣赏的需要者。通过教师和自我两个层面的认可和欣赏,走出失败者的阴影,重新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

4.责任承担的需要者

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动力,除了教师诱导等外部因素外,还有来自学生内部的因素——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当学生产生了对父母、对老师,乃至对自己的人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意识,那么他们就会懂得:要对深深爱着自己的人负责,对自身的成长负责。责任意识会转变成学习的精神动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里会迸发出无穷的动力,使自己走向成熟,走向自信,走向成功。所以我们不妨给学生一种角色定位:责任承担的需要者。

二、教师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定位的行为策略

1.满足学生探究的心灵需要——提倡探究性预习

探究性预习的步骤要合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首先通过朗读或默读的方式获得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深入理解文本的标题和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从把握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自问自答,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思维的快乐。

探究性预习的方法要有可操作性。笔者在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时是这样做的:第一步是整体感知文章,完成四个任务:(1)获得整体印象;(2)理解并揣摩生字、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3)寻找有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4)反馈检查练习。第二步是辨体析题,完成两个任务:(1)辨清文体,意在让学生在明了文体的基础上,采用阅读该类文体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理解;(2)分析标题,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标题和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步是自问自答,从“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等角度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答。刚开始时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待初步养成习惯后,重点放在自主探究上。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圈点勾画并适当作一些点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有法可依,通过点评文字,走向作者,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指导学生探究性预习的注意点:首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预习,见机进行方法指导,让他们在书上做些点评,作好成果(预习笔记)记录。见到这些预习成果,学生会想“原来我也行”,愉悦、自信的情绪体验也随之产生。坚持一段时间后,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和自信,再慢慢放手,让他们在课外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性预习。其次要加强预习成果的检查与评价,一定要多用积极评价,唤醒学生无穷的潜能,努力让学生保持旺盛的精神动力,把探究性预习看成体验快乐、体验成功的载体。再次要引导学生养成探究性预习的好习惯。

诚然,探究的时机并不仅仅局限于预习,它可以在课堂上,可以在课后复习上,但是我们认为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预习,在满足学生探究的心理需要上,具有重要的载体作用。

2.满足学生独特体验的需要——提倡开放性课堂教学

开放性课堂教学,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独立思考、提出质疑的权利和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得到尊重,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得到客观、公正的全面评价。同时,开放性课堂教学,为满足学生独特体验的需要提供了载体,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尝到学习的乐趣,痛苦的语文课变成快乐的语文课,何乐而不为呢?

在开放性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营造学生探究、发现、表达自己独特体验的氛围。如有一位老师上《童区寄传》第二教时,先以开放性较大的思考题来引导学生述说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思考题一,区寄若生活在现代,他适合从事什么职业?要讲出理由。(意在发掘区寄的种种长处)思考题二,为何叫他做官他不肯?(意在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思考题三,当时明明有许多强盗,而官府为何不管?(意在挖掘主题)然后模拟答记者问:区寄成名了,若在当今社会,可能有记者要采访他,让学生模拟。(意在让学生联系课文,联系当前的社会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整堂课以开放性为灵魂,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体验、交流中获得快乐。

在开放性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评价的多元性,营造多维、公正的评价机制。

3.满足学生认可和欣赏的需要——提倡赏识教育

作为学生,都盼望来自教师的赏识。教师的认可和欣赏,能开启学生内心的门窗,鼓舞学生的学习热忱,激发学生生命中蕴含的无限潜能。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在不同场合用不同形式满足学生认可和欣赏的需要:在每次日记中,只要文从字顺地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不忘打个“优”;在每次的课前演讲时,只要学生声音响亮,自信大胆,总不忘说“你,不错”;在每次合作学习时,总不忘参与到学生中去并不时点拨、欣赏他们略显稚嫩又走向成熟的思想……这样,你就会发现: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了自信,体验到了快乐,也热爱上了你这个语文教师。师生双向的欣赏感,营造了浓浓的人文关心的氛围。学生走出了自卑,走向了自信,走进了快乐。

当然,赏识教育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还要与严格教育、挫折教育等结合起来。

4.满足学生承担责任的需要——提倡在平等对话中成长

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有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责任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让学生意识到“振兴中华,匹夫有责”;《难忘寄园情》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体味教师的期待,自己的责任;《西湖的绿》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美丽的风景,萌发出表现美、创造美的责任来。带着那份解读,带着那份感悟,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就会使更多的学生体会责任,产生承担责任的快乐和充实。

师生平等对话,就是师生之间内心世界的敞开。在敞开过程中,师生才会用心去体会爱,体会责任,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会由此而变得丰富起来。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在责任承担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体验快乐,在对话中体验成长。

综上所述,学生正确的自我角色定位,教师得当的行为策略,对学生由“我自卑,所以我痛苦”转变为“我自信,所以我快乐”非常重要。我渴望学生快乐地学语文,我也渴望自己快乐地教语文。

标签:;  ;  ;  

“我自信,所以我快乐”: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角色定位与教学行为策略_角色定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