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与病因论文_武广丽,鲁娟娟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肿瘤外科 甘肃兰州 730030)

【摘要】目的:分析腹部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护理期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合临床实际探究切实有效的预防性护理对策。结果:本组患者51例恢复良好,预后良好率为92.73%,4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7.27%。结论:腹部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诸多,护理人员在围术期实施针对性预防护理,能够切实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腹部手术;下肢静脉血栓;影响因素;护理对策;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4-0035-02

众所周知,手术对机体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且术后患者身体虚弱往往需要卧床休息,但是长时间卧床可诱发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进展和预后。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术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且已成为手术期致死不容忽视的重要危险因素。为探究切实有效的腹部术后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措施,本院开展了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在本院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55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为36~65岁,均龄为(45.75±2.20)岁,合并症包括高血压(10例)、高胆固醇(12例)。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自愿参与其中。

1.2 方法

(1)术前干预。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筛查其存在的下肢静脉血栓高危因素,提醒患者进行防范;若患者存在下肢静脉血栓发病迹象,应遵医给予抗血栓药物如肠溶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进行预防性治疗;结合患者个人理解能力为其讲解下肢静脉血栓常见影响因素,告知患者适量补充维生素,戒烟饮酒、足量饮水等有利于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宣教下肢静脉血栓危害性和康复情况,一方面督导患者改善自我行为,参与身体护理,一方面使患者明了下肢静脉血栓可防可治,避免其思想负担过重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告知患者手术流程、大致时间、预估效果等信息,使患者心中有数,避免患者因对手术知之甚少而过度思虑;运用心理学技巧诱导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调整其身心状况,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术风险。(2)术中配合。手术时间过长则意味着手术对患者机体的损害程度有所加深。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配合主治医生操作,避免意外事件而延长手术时间。若手术时间超过2h,护理人员应主动调整手术台床头,使其向下倾斜15℃,以提高静脉回流速度;在手术期间,护理人员应妥善使用束缚带,避免造成局部压迫。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按压动作,使用软垫将患者小腿部位适当抬高,确保静脉回流顺利;术中,严密观察抗凝药物的使用征象,及时提醒主治医生并遵从医嘱给予右旋糖酐静脉注射药物,防止血液在短时间内凝结而诱发栓塞、血栓等。(3)术后护理。术后,在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的同时,应遵从医嘱及时开展抗血栓治疗,必要时应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待患者意识清醒后,应及时告知患者手术顺利,使其身心放松;术后,观察患者体力恢复情况,鼓励患者尽早开展功能训练,通过床上被动训练减轻肢体功能退化程度,当患者具备能力下床活动时,应积极协助患者下床进行简易活动;告知患者长时间卧床可加大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风险,使其有意识地管控自我行为。

1.3 观察指标

统计本组病例恢复情况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发病率、发病者信息)。

2.结果

在医护团队的配合下,51例患者预后良好(92.73%),其余4例在护理期间出现下肢静脉血栓(7.27%),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转归。4例患者相关信息统计见表1。

3.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是下肢深静脉管腔血液凝结淤积导致的静脉回流不畅现象。作为术后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下肢静脉血栓对机体的损害显而易见。更为重要的是,患者在围术期往往因过分担心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治疗效果而产生负性情绪,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丧失手术治疗和康复信心。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1],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在术前进行正确评估,在手术过程中操作仔细,术后进行预防,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因此,医务工作者积极探究科学有效的预防性护理对策意义重大。

总结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经验,笔者认为下肢静脉血栓常见影响因素包括手术体位管理不当、手术时间过长;术后长时间卧床、缺乏下肢功能锻炼;体重偏重、血脂水平过高,致使机体伴发高凝状态;年龄过大,机体健康状况欠佳;外界创伤引发血小板反应性改变,抗凝蛋白量相应减少;药物毒副反应。在本次研究中,4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者年龄均不低于60岁,提示高龄可加大下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因此,在高龄术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主动协助患者进行主被动训练,通过练习抬腿等动作促进静脉回流。另外,4例患者体重、血脂均处于较高水平,血液流速较缓,提示肥胖参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护理人员应限制患者饮食,嘱其食用低脂高蛋白食物。同时,高凝状态下,患者发病风险较高,护理人员应嘱患者多饮水,以稀释血液黏度。此外,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身心状态的变化,一旦患者主诉胸痛,呼吸困难,伴发嘴唇发紫等现象,应高度警惕肺栓塞,及时上报主治医生进行急救。更为重要的是,护理人员应注重调节患者心理,避免其过于消极、悲观而影响治护进展。为提高患者舒适度,护理人员应主动为患者进行肢体按摩,使用弹力袜进行养护等,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爱,改善护患关系。雍秀伟等人[2]在研究中表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降低腹部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充分肯定了护理干预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腹部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诸多,护理人员在围术期实施针对性预防护理,能够切实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齐红蓉.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6):229-230.

[2]雍秀伟,袁萌,贾琳,等.预防腹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22(09):1132-1134.

论文作者:武广丽,鲁娟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  ;  ;  ;  ;  ;  ;  ;  

腹部手术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与病因论文_武广丽,鲁娟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