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任务:构建师生精神家园_青少年教育论文

德育任务:构建师生精神家园_青少年教育论文

德育的任务:建设师生的精神家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师生论文,精神家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大报告在对小康社会目标的阐述中,明确提出了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世纪青少年的德育问题应当按照十六大精神,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

德育是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它是通过促进人的德性健康成长,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服务。今天我们的学校德育离这个要求还有多少距离,应进行哪些变革,这都需要我们通过对青少年德育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予以准确把握。

有一位学者曾说过,青少年面对着三个世界的教育:知识世界、社会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我认为这很有道理。

知识世界的教育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它是通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过程,使人的知识结构趋于完善,知识储量趋于丰富。对于知识世界的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有它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问题是我们应如何通过改革,使知识教学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体验知识创造的过程、了解知识的科学和人文价值的过程、学会学习和探究的方法的过程、生成和发展持续学习愿望的过程,从而使青少年的学习更加体现当今时代的要求和特点,更加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社会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教育回归生活、学校融合社会的途径予以有效实施。青少年的德育,关系到如何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一名理想的社会成员,对此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很重视。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德育常常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我们虽为青少年学生设计了德育的“主渠道”,但客观上德育却被挤在一个狭小而有限的时空;在德育的实施中,我们常常只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在社会生活的真实背景下进行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使得道德认知的教育与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行为的养成处于分离状态。结果必然是:学生接受的是德育课程知识的因素(目的是为了对付考试),而真实的、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真谛被遮蔽了。这恐怕是所谓德育实效性问题的主要成因。

今天的德育必须开放才能吸纳时代精神,才能应对当今教育对象道德生命成长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因此,必须置德育于社会生活之中,让青少年在生动和丰富的真实环境中感知生活、感悟人生,从中学习与锻炼思想批评力、道德选择力和创新的心理取向与能力。德育是生活的德育,应当以生活为基础,在生活中实施,并引领青少年学生未来的生活,帮助他们在适应社会、实现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

心灵世界的教育最复杂、最奥妙,是触及心灵,影响、培育人的精神的教育。心灵世界的教育不能靠“灌输”,也不能靠“塑造”,只能在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由教师引领学生自主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抉择、自我践行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也是师生寻找自身精神家园的途径。

心灵世界的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比如艺术教育。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紧密联系,最具吸引人的趣味性,也最具贴近心灵深处的感性。又如阅读,阅读文学作品,能使人品味生活、洞世明事,体会和认识人的心灵世界,可以寻找和获取广阔的生活世界中益人心智、怡人情性的知识和信息。再如人生实践。人生实践中人们所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动,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人生态度、价值观的丰富和提升,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恐怕是其他形式无可比拟的。

然而,这里特别需要讨论的是学校生活,尤其是在学校生活中占比很大的学科教学如何在学生心灵世界的教育中发挥功能的问题。我们说,教育的文明功能和对心灵的铸造功能应当统一,因此学生的文化学习过程也应当是智力发展和道德成长统一的过程。从整体融合的教育观出发,全部教学和学生生活中都包含着德育的实施。比如教学内容中的学科知识应该成为学生精神和德性的发展升华的智力基础和学科基础知识;教学组织和形式应该对形成合作、互动的心理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过程所营造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应该有利于形成创新精神和对真理与正义不懈追求的品性;教师在教学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在学校生活中体现的人生准则和处事规范应该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等等。可以说,以正确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其本身就是对学生个人的精神教育。问题是我们如何具有主动意识,着力改革现有的学科教学,使学科知识的传授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学生的生命活动。

总之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热切地呼唤学校德育能够更多地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怀学生的精神发展,关怀学生道德生命的健康成长,使学校和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精神家园。

标签:;  ;  

德育任务:构建师生精神家园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