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赋予哲学活力*_哲学论文

实践赋予哲学活力*_哲学论文

实践赋予哲学以活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活力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的发生和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并通过各种思想材料(包括未来发展的前馈信息)的输入和哲学思维的加工才实现的。哲学形态的演化和更迭,依赖于哲学内部的信息输入、输出和加工处理,这样就使得人类的哲学思维,好比流动在实践河床上有着各种源泉的流动之河,不断地设置(再现)自身,又不断地超越(发展)自身。基于此,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把实践提高到首要的地位上,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人和自然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直接规定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认为它“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的现实时代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不论在其世界观的转变时期,或是创立科学的思想体系时,都是根据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阐述自己的思想,创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其理论结构是:按照实践逻辑展开,对当代社会实践结构的哲学抽象。

1 实践的需要是理论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切进步人类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它排斥一切门户主观之见,在它的全部发展中并不存在一脉嫡传的“道统”。实践赋予它以时代的理论权威,而它所承认的权威却仅仅是实践。系统辩证论作为一种当代哲学体系,它表征着时代的高度和发展趋向。这种高度和趋向的获得,在于对过去历史的全面扬弃和对当今现实的相对超越。哲学是在理论中把握它的时代。系统辩证论的产生,不是激情的冲动和门面的装修,而是实践的需要,时代的呼唤,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地从当今实践中进行创新。创新并不是割断历史,而是对前人优秀科学成果的继承。系统辩证论的确立,一方面是在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前提下,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补充、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是立足于当代,在对现代科学成就进行科学抽象和哲学概括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发展到系统辩证论这个新阶段。

“哲学研究的首要精神是勇敢的自由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从“以物质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走向“自由个性”的前导。如果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没有这种自由精神,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如果现今的哲学研究者没有这种“自由精神”,那就不可能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任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家,都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去从事变革社会实践的活动。但任何一个称得上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即使他处在理论权威的地位,也没有权利禁止不同学术观点和流派的产生。学术上的不同见解,在社会实践没有作出最后仲裁之前,不应当借助超学术的手段扬已抑彼。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发挥一切崇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聪明才智和勇敢的探索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社会实践,其探索的成果又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实践(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推动和引导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在不断创造世界的过程中实践自己的自由本质,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又把价值变为动力。所以哲学不依靠任何权威,不论是传统的权威、启示的权威,还是占统治地位的权威。相反,它考察一切权威,对其根据进行研究。它对一切被公认为不言而喻的事物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所谓哲学“才能”,哲学思考力,也就是这种在看来不成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的能力。它立足于现实,在反映个别现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它在高层次上设疑,在最低层次上立论,随着世界的发展不断改造世界,不断地提出新的课题。因此,哲学的历史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的历史,而不是作出“终极”答案的历史。只有永恒的问题,没有永恒的答案。正因为如此,科学的信仰不过是哲学前进的驿站,不象宗教那样,是永恒的归宿。所以,所谓“信仰危机”,只有宗教家才觉得可怕,对于科学的哲学来说,由于实践赋予以活力,根本不存在“信仰危机”。“信仰危机”是宗教的专有名词。当今社会有不少的人借用“信仰危机”这一名词来说明对科学理论的呼唤,这是可以理解的。理论家、哲学家应当挑起创立适应时代需要的科学理论与哲学的历史重担,引导社会前进。

开放性是哲学的生命。对于哲学来说,提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要求,不等于确立终极规范的要求。哲学要实现其自身特有的价值,就必须摆脱终极的诱惑,使其理论体系保持开放。谁认可现成事实的绝对必然性和合理性,谁把已有的事实当作唯一可能的事物加以接受,并把自己的认识是否符合这个事实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不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谁就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2 哲学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哲学从来被认为是高深的学问,是“爱智”,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但在现实生活中,哲学问题却往往显得软弱无力。这不是唯物辩证法自身的历史局限性,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把它教条化、抽象化的结果,在划时代变革的当今世界,却往往使聪明人变成“傻子”,于是人们不得不问:哲学是什么?它对我们究竟有何用处?

哲学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文化是人类满足自己需要的不同方式,哲学也不例外。如果哲学不能满足人类的任何需要,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科学的本质是认识,宗教的本质是信仰,艺术的本质是热情。认识、信仰、热情构成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们之间有一种看不见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结构是否合理,需要有一种超乎这个结构之上的意识加以审视。这个人类自我审视的意识只能是人类自身的智慧。人类为自己超越自己,他必须假定一个新的高度。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就是在这个假定的高度上审视自己和审视世界。在最高层次上设疑,在最低层次上探索的意识,它必须从不断吸收和不断促成新思想中取得活力。也象生命一样,它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存在,只有面向未来才能获得此时此地的立脚点。正因为如此,许多科学上的重要发现能够从根本上影响哲学。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曾经深刻地影响了自己时代的哲学。哲学由于这种影响而生机勃勃。它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我发展的特定形式,它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其结构与动力的统一便是实践,哲学应当是哲学,而不应该是具体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要求在实践基础上把哲学抽象地思考的事物变为现实,并抛弃其思辨的抽象性。哲学以其主观性与具体科学相区别,也以其主观性与宗教和艺术相联系。狭义的“主观性”概念,作为与“客观性”相对立的概念,与“主体性”概念有所不同,“主观性”是个别差异的肯定;主体性则是“类”本质的肯定。哲学思考,作为主体性的人的自我意识,固然是“类”的活动,但其实现却有赖于个体人的自我发展。所以不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哲学,而且不同的个人也可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的哲学。正因为如此,一种哲学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觉得正确,究竟是否正确,最高裁判权属于实践而不是任何理论权威。科学却不是这样,它的真理性是唯一的,对一切人都是唯一的。艺术与哲学却有某些相同之处。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表达形式。前者是意象,后者是抽象;前者是感性情感,后者是理性情感,是一种理性的力量。理性具有结构性,感性具有动力性。说哲学是结构与动力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哲学是思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哲学的王国不是现象的世界,也不是规律场和语义场,而是一个意义与价值的王国。意义与价值,这是哲学作为人类精神动力的理论结构。作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就应当立足于实践,通过科学的抽象,把各种不同的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实践是意义与价值及其王国得以构建起来的依据。它不是完全客观的,也不是完全绝对的,而是要由人去不断地创造和不断超越的。

精神生产绝不是精神本身的自我增值,更不是概念符号的重新组合,它是在改造现实。哲学之所以有这样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立足于人,立足于人的自由本质即生产性本质。这样它就获得了无穷的能源。这就要求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恩格斯讲得很清楚,他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前列,必须要有理论思维。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哲学。这就要求我们的哲学不能停留在基本原理上,而要把它具体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来认识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得出新结论。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使之具体化。黑格尔说过,哲学是最敌视抽象的。只讲抽象的大道理,不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不符合真正哲学的要求。他还说,“健康的人类理性趋向具体的实践,不讲抽象的道理。”〔1〕不讲抽象,不是哲学不要抽象。哲学恰恰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但不能归结为抽象,必须由抽象上升到更高级的阶段,即思维具体(理性具体)阶段。按照马克思的话说,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这就是说,哲学并不具有直接的实用性。哲学不考虑一时一事的得失是非,不对任何具体的实际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不提供社会所要求的行为在理论上的对等物。哲学理论的具体化的着力点,是揭示本质与现象之间的系统辩证关系及规律,成为人们实践中的理论指导。说哲学不具有直接实用性,并不是说它可以脱离此时此地的现实人生而不食人间烟火;并不是说它的根据是某种宗教式的“彼岸世界”。没有现实的生活实践也就没有哲学。它象一株树,其枝干所以长得很高,只是因为它的根扎得很深。没有实践的地方,也就不会有理论的需要;没有困难和矛盾也就不会有理论的追求。它用智慧的光芒烛照一切,烛照人们的自我意识,烛照已经证明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定理,从而以思想激发思想,以灵感激发灵感,在实践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培植新的幼芽,生产出促使历史前进的动力。但是,哲学毕竟不等于现实,在哲学中看到的光明,要转为现实还需要经过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3 哲学应回答当代实践提出的新问题

本书中所阐述的四大规律和若干组范畴,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并对其进行概括、总结的产物,离开了实践,任何哲学的产生都是不可能的。它是立足于当代实践沃土上捕捉的烛光,用它来审视传统的理论思维,不能不对人们有某种启迪。

就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不能自觉地运用系统辩证论的基本原理作指导,就难以回答在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这种客观实际的本质所决定,不适时地进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进行,社会主义制度也就得不到完善和发展。不用系统辩证论的基本原理来指导,就不能把改革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进行协调配套改革,只单项突破、孤军深入,使相关体制彼此失去了相互制约,其结果必然导致系统结构恶化,造成经济运行紊乱。这就是目前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所有制改革而言,问题更为复杂,它所遇到的新问题是传统理论思维中不能包含的。在两极思维模式中,除了公有制外便是私有制。但在社会实践中,除了公有制外,还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有个体经济,私人经济,全民、集体公有制经济,全民、集体、个人的共有制经济,股份制经济以及中外合资、国外独资等等。如果把它们简单地归结为“两极”,不是姓“社”就是姓“资”,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用系统辩证论的观点来考察,不论是哪种经济形式,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它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所允许的,它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只要不违反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就应当鼓励其发展,这是我们运用生产力标准得出的结论。不论这些经济成份有多么大的发展,只要是公有制占主导,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就不会改变。实际上,这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实践已经冲破了两极思维的局限性,系统辩证思维、多极思维的理论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运用。

对于生产力的认识,也应以系统辩证论的基本观点去看待。它不是几个要素的简单相加,它是由物质生产系统、精神生产系统以及人的自身生产系统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对于价格改革的认识也是这样,它也是成系统的。价格改革应当与所有制改革以及企业的承包、租赁、股份制等改革措施相适应,进行系统配套改革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价格改革应与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配套进行,还应考虑广大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否则单纯地就价格而改革价格是不会成功的。而且,对我国不合理的价格体系的形成,也应作系统的辩证考察。它是我国具体“国情”的反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的结果。它是建立在半自然经济基础上“产品经济”的产物。对此不进行系统辩证考察,是不能制定出正确的改革方案的。

对于在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传统观念的改变,也应用系统辩证论的历史观去考察。尽管人们确认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存在着多种经济成份,各种经济形式都是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须的。但在实际上人们还在追求“一大二公”,总认为个体不如集体,集体不如国营。改变这种观念应着眼于改变在旧体制下形成的“铁饭碗”和“大锅饭”的客观现实。

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不是单一的动因,而是诸种因素形成的“合力”。因此应该对各种经济形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系统辩证的考察。只有这样,我们制定的方针、政策才能更符合实际,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实践中还有许多新问题,要求人们作出回答。

总之,时代在发展,要求我们的思维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如果说19世纪中叶,由于三大发现促进了大工业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用唯物辩证思维的方式予以概括总结形成自己的唯物辩证的哲学体系的话,那么在当代各种新学科纷纷建立,出现一个个科学群之际,就要适应这个新时代,用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进行概括总结,从而形成系统辩证论新的哲学体系,这是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呼唤。正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形成一样,也是历史的必然。

* 本文是作者所著《系统辩证论》一书中的跋。

注释: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29页。

标签:;  ;  ;  ;  ;  ;  ;  

实践赋予哲学活力*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