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视野,展望未来--“儒家文化与当代世界文化潮流”国际研讨会综述_儒家论文

开拓视野,展望未来--“儒家文化与当代世界文化潮流”国际研讨会综述_儒家论文

放开眼量 展望未来——国际“儒家文化与当代世界文化走向”学术讨论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儒家论文,文化与论文,世界文化论文,展望未来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儒家文化与当代世界文化走向的关系的讨论,是在肯定儒家文化与现代化密切相关的前提下进行的。近现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东方儒家文化圈及西方文化都从不同角度肯定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证明儒家文化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广阔的发展前景。代表们从各个角度发掘了儒家文化可资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利用的精华,提出了很多有新意的见解。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当代世界文化走向关系

1994年11月26日至29日,国际“儒家文化与当代世界文化走向”学术讨论会在湖南文化名城岳阳市召开。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8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收到论文50余篇。代表们围绕“儒家文化与当代世界文化走向”这一主题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儒家与世界文化走向的关系

代表们认为:这次学术讨论会是对前几年有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的讨论的深化。它是在肯定传统文化同现代化密切相关的前提下召开的。早在80年代以前,极“左”路线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80年代中期以后,主张自由化、全盘西化观点的人也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近年来,学术界批判了上述两种错误倾向,实事求是地承认和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价值,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来探讨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走向问题。因此,这次会议的命题,从空间上把对传统文化同中国的关系的范围扩大到世界文化范围,从时间上则把传统本身的研究转到现代乃至未来,眼界变得更宽阔了。它是近几年传统文化研究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势所趋。

儒家文化与当代世界文化走向关系如何?有代表认为:要了解儒家文化同世界文化走向的关系,首先应了解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世界上不同文化对儒家文化态度的变化。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种文化,以地域论,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还有非洲文化、拉丁美洲文化等等。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马克思主义、东方儒家文化圈及西方文化都对儒家文化的价值持肯定态度,但各自肯定的角度不同。马克思主义历来主张对传统文化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实服务。东方儒家文化圈,特别是新儒学,对儒家文化基本上持全盘肯定的态度,“亚洲四小龙”在运用儒家思想进行现代化建设方面还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由于西方经济的高度发展与随之而来的精神文明的衰退和滑坡,很多学者也转而对儒家文化给予了部分肯定。这说明了儒家文化确实存在着能为现代乃至世界文化所用的东西,它的生命力依然非常强大,它的发展前景也依然非常广阔。但总的说来,各种文化发展走向是互相吸收,互相融合,而不是单一,更不可能独尊。儒家文化也是如此,它被世界其它文化所吸收,是很自然的。儒家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必然会吸取别的文化,使自己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

还有的代表认为:儒家文化从它一开始产生起,就是在与别的文化不断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任何一种文化要在世界上取得存在和发展,首先就必须符合民族传统、民族心理,特别是现实的需要。儒家文化在历史上经受了种种文化、时代的挑战和考验,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取得发展,证明了它是具有生命力的。但是它在现代甚至在未来的命运如何,还必须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承受现代各种文化的挑战。它在现代和未来是否能存在和发展,关键要看它本身包含多少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凡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就必然能被现代人所接受,并能在世界范围内流播和发展。多数代表信为:儒家文化当中确实存在着许多超阶级、超民族、超时代的东西,闪耀着普遍真理的光辉。例如“仁”,它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精神,只要有人存在,“仁”这个东西就少不了,儒学本身就是一个开放体系,它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汇了别的文化成果,随着时代的前进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儒学研究者,应该发掘它的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乃至世界文化服务的东西,心胸要博大,眼界要广阔,工作要细致而深入。

二、儒学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多数代表认为:儒学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容的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儒学本身虽然是一个开放体系,它在不断地吸收和融汇其它各种文化的过程中,使自身变得更充实和丰富;但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开放体系,它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主张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其中就包括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传入中国,并为中国人民所普遍接受,就是因它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某些契合点,例如唯物辩证法,“大同”理想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都有深远的渊源。当前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形成一套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是我们理论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的国情,是与它的传统紧密相关的,在这方面,我们仍可以找到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契合点。吸收其思想精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关于儒学本身的研究

很多代表都对儒学本身所包含的合理内涵发表了看法,涉及到很多方面,仅择要录之。

1.儒家的入世精神。儒家最根本的特点是主张积极入世,其特点是在“青史留名─忧国爱民─建功立业”的循环进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的。历代的仁人志士是沿着这条轨道走过来的,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也就是在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指导之下写成的,它构成了中华民族人生哲学的主旋律。这种以忧国爱民为基础,以建功立业为手段,以青史留名为终极目标的儒学精神,与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思想意识是完全一致的。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已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之中,我们只要对人民群众是所蕴藏的这种可贵的思想意识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变成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2.儒家的德福观。从孔孟有关道德与幸福的关系的论述看,他们对幸福的认识,比较全面深刻,符合生活实际。他们已认识到,所谓幸福,不单是物质方面的,而且应包含精神方面;不单在物质生活中,更重要的应是在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到和意识到自己理想和目标的实现而引起的内心的愉悦与满足。孔孟正是据此强调人在道德修养的一定阶段,可以获得美的享受。他们强调群体幸福高于个人幸福,强调精神幸福高于物质幸福,在历史上曾哺育和鼓舞过无数志士仁人,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献身,在今天仍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孟子曾多次讲到,君主和上层统制者,必须在关心人民、造福人民的事业中,必须在得到人民真诚而热烈的拥戴中,才能得到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这种观点,更是闪耀着人民性的光辉,值得当今所有从政者借鉴。

3.儒家的统治原则。孔子针对当时的统治者,曾经提出一系列的统治原则,这些原则对今天的领导者来说,也还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这些原则包括:第一,正人必先正己;第二,任贤使能;第三,以“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即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己任;第四,勇于负责,“百姓有过,在予一人”的精神。这些都对今天的领导者有借鉴意义。

4.儒家是理性与情感性的统一。在对待客观世界方面,孔子肯定客观世界的现存性和现在性,承认自然、社会发展趋势和事态发展趋势都有其不可逆转、不可违拗的一面。对理性和人力无法解决的问题,孔子主张“乐天知命”,“知命”是了解难题,“乐天”,则是以情感的力量去对待和解决难题,避免陷入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孔子肯定文化发展的阶段性、递进性、连续性和继承性,在新旧文化断层的时代,孔子以“好古”自许,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来整理、传播文化遣产,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绵延不息、历久而弥光。这为文化研究者树立了良好的楷模。在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方面,孔子肯定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的既成性、有序性和制约性,但又肯定人类情感的必要性,主张使人类从情感上结为一体。这对社会管理水平已发展到高度理性化程度的今天,尤其借鉴意义。

5.儒家的“人本”教育传统。其真谛在于: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现人的潜能;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儒家“人本”教育传统的教育原则包括:主体性原则、立志原则、乐趣原则、诱导原则、爱敬原则、个别性原则。儒家“人本”教育传统的存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基本上是一脉相通的。发扬儒家“人本”教育传统,有利于我们接受现代人本教育思想的影响,更可以把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植根于儒家“人本”教育传统的沃土之中。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特点与总趋势,应当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统一,而发扬儒家“人本”教育传统,并把它与现代人本教育思想结合起来,乃是我国教育改革国际化与本土化统一的具体表现。

还有代表指出了儒家对中国古代数学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儒家对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的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儒家把数学归入“六艺”,引起了古代统治者对它的重视,形成了中国古代数学注重实用性的特点和算法体系。但也具有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数学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抽象理伦贫乏。

6.儒家的法律思想。儒家主张“无讼”、“无讼”不仅指无民事诉讼,而且包括无刑事诉讼。它是与“仁者爱人”、“君子无争”、“和为贵”“讼则凶”、不能“折民惟刑”,应“齐民以礼”、“以德去刑”等指导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无讼”无疑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儒家倡导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调解方式解决一部分社会纠纷,不无合理之处。当然它也有消极面,即它冲淡了人们的法律意识,导致人治的产生。

7.儒家的经济思想。有代表对儒商精神作了探讨。认为:儒商精神是相对于以个人主义和新教伦理为基础确立起来的西方商业精神而言的,是将儒家文化与商品经济法则结合起来的一种东方商业文化精神。儒家文化与商业经济的通容性,最根本的还在于儒学是一种人的哲学,包含着非常深刻的人生智慧,而商品经济说到底是一种人的活动或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儒学与商品经济活动达成了一种内在的契合同构。儒学可以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可依借的精神取向和处事方法,特别是它所包含的辩证思想,对商业经营之道有着深刻的启示。实际上,儒学与商品经营活动的结合,已不是理论上是否可能的问题,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是商人,我国近代工业第一人陈启沅、民族工商业的先驱张謇等都是以儒入商,在经营中都试图把儒学精神与商业经营之道结合起来,为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四小龙”的经济发展的事实更能说明问题。儒商精神包括“经世济民”的商业理想、“以人为本”的经营观念、以“义”与“信”为基础的经营道德、敬业乐群、自强不息的职业精神、“和为贵”“变则通”的经营态度和方法、“用贤”与“亲亲”的商业人才管理制度 ,其中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对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商业文化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8.对观代新儒家的评价。现代新儒学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阶段的儒学,它怀抱民族生存的关切情愫,融摄西方文化,而归宗于儒学的精神价值,并以重建儒学形上学为理论核心,以建立儒学思想价值为职志,以开出现代新“外王”为标的,这是以儒学的理论核心、生命智慧、精神价值和终极关怀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力求对当代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课题、新矛盾作出适应于现实要求的理论解释和理解,以指导现实的社会生活。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儒学在当代的新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大陆对儒学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他们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和复兴民族文化的高度责任感。他们的“返本”并非守旧,而是吸收现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重建现代儒学道德形上学;他们的“开新”更是创发,力求更新儒学,以现代科学与民主改进中国社会,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捍卫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总之,现代新儒学在对传统儒学的疏理、厘清、改造、发展上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提供了建立民族未来文化的一条重要理路。但其最主要的理论(内圣之学与外王之学)上也显露出严重的缺陷。

四、关于研究方法

代表们提到的有如下几点:

1.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这些共同问题决定了世界不同文化的发展有可能形成某些共性或共识,相互间达成某种统一是有可能的;但各民族的文化又是各具个性的,应当尊重它们各自的个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古代实际上就办不到,在当今文化多元并存的情况下自然更行不通。

2.经世致用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的方法。经世致用是儒学的一贯传统,有它合理的一面;但我们也要对经学义理派那种为了“致用”而忽略训诂、考证,任意发挥的治学方法引以为戒,不能搞“托古改制”,更不要强今以就古,把今天的一切都说成古已有之,而应当古为今用,酌古以宜今。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儒家人物和儒家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有其优点、精华,但也有其缺点,乃至糟粕。不能一说优点,精华就全盘肯定,甚至把缺点说成优点,把糟粕说成精华。要具分析它在何种程度、何种条件下是可以为当今所用的,这才是历史的、客观的态度。

4.要多作整体考察、研究。不要抓住只言片语,不顾历史条件、语言环境乃至语法、训诂要求加以引伸、发挥。

收稿日期:1994-12-10

标签:;  ;  ;  ;  ;  ;  ;  ;  

开拓视野,展望未来--“儒家文化与当代世界文化潮流”国际研讨会综述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