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的生成与治理之我见论文_井舒云

应试教育的生成与治理之我见论文_井舒云

井舒云

山东省莒县第一中学 276599

摘要:纵观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应试教育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弊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全面治理应试教育恶习,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通过积极作为、多管齐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应试教育仍然以各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当前的教育事业中,应试教育的治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困境。鉴于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应试教育的生成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全面分析了应试教育治理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加强应试教育治理的措施与建议,仅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应试教育;生成;治理;困境;对策

纵观我国教育事业的历史长河,应试教育影响了几代人,在百废待兴的历史阶段,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培养了无数的人才。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本以为能够给予我们更为理想、美好的中学生活,但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应试教育仍旧以各种形式存在,使得我们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升学压力[1]。应试教育本身有问题,但并非简单的“中小学”方面的问题,其生成根源主要源自于政治、教育以及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因素。因此,要想全面治理应试教育,必须要从应试教育的生成原因着手,真正从源头上去治理应试教育。

一、应试教育生成原因分析

相较于传统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本身并非政府自上而下进行的教育设计,实质上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理性”寻求自身利益进程中而产生的,应试教育整个产生的进程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时刻跟随传统教育情境所进行的重新定义进程,存在较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从实际情况来看,应试教育生成的初期,传统教育主要定义为简单化,应试教育这个较为片面的观念认知只是片面的存在于极为少数的群体当中,社会整体教育情境主要处在传统的素质教育层面,比如参与补习教育这种现阶段应试教育的主要形式,最初仅仅只有部分学生群体参与补习教育,这些群体可以依靠补习教育获取成绩提高的额外收益[2]。应试教育生成的维持阶段,传统教育主要表现为固化发展的形式,应试教育这个片面的观念性认知开始被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社会整体的教育情境逐渐转化为应试教育情境,如当前的补课教育已经转变为一种普遍的集体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这个时期参与补习教育只是能够获取成绩的不缩水。

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教育被我国当作提升全民综合素质的第一事业,这就促使我国教育体系在短时间内成型,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培养了海量的人才。这个时期,正是因为政府机构在顶层设计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统筹策划,才使得当时的教育内容与功能在该时期的教育制度中得以充分的表现,该阶段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最为纯粹的素质教育。然而因为当时我国经济资源方面的局限,导致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凸显,难以维持全部社会成员全部接受高等教育,正是因为上述矛盾,教育本身的选拔功能开始逐渐彰显,“高中、大学”等高等教育资源的获取往往都需要历经激烈的竞争[3]。

如何通过激烈的竞争获取高等教育的资格,逐渐成为所有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学生的共同追求。上述情况下,部分家长与学生开始针对教育制度进行“理性”的思考,其率先发现满足教育选拔功能的方法,即考试成绩直接关系到最终的目标,而教育制度也在这个过程中开始不断被简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在不断弱化,教育考核环节与选拔功能逐渐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向,这就催生了以考试成绩为准的应试教育[4]。通过多年的新课程改革,我国教育事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应试教育的发展,然而正是因为人们理性的思考、考试环节以及选拔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应试教育仍然广泛存在于当前的教育事业中,应试教育治理仍然面临诸多的困境[5]。

二、应试教育治理面临的困境

(一)望子成龙理念制约治理工作开展

一直以来,望子成龙都是我国社会广泛存在的心态,其已经成为华夏儿女世代相承的一种文化基因。对于望子成龙途径的选择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将读书升学作为优先选择,这就使得学生将读书作为首要任务。即便是已经移民其他国家的中国人,其对于子女学习方面的要求仍然显著高于其他国家。正是因为我国家庭本位的社会特征,广大家长对于学校教育方面的要求依靠姻缘关系、血缘关系进行不断的扩散,最终形成一种巨大的文化力量,而这种力量促使基础教育不断朝着应试教育倾斜,导致新课程改革面临巨大的压力。

(二)学校资源流转功利倾向束缚改革步伐

一直以来,办学资金方面的缺乏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顽疾。尽管我国一直致力于解决办学经费方面的问题,然而因为各方面因素的中和作用,中小学教育资金缺乏方面的问题仍然极为突出。纵观当前的社会现状,功利思想变得愈发严重,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并非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教育事业自然也不例外,升学率不够突出的学校,往往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难以获取教育资源。反之,升学率突出的学校,升学奖励、政府投资以及社会赞助等相源源不断。正是因为现阶段这个严格的生态环境,资源流转的公里倾向使得各个学校不得不将升学指标作为自身生存的重要内容,改革自然举步维艰[6]。

(三)优质教育供需矛盾形成改革屏障

在高校广泛扩招以后,适龄学生获取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大幅增长。然而,就业压力的增大与行业差距的拉大,就业难已经成为普通高校学生普遍面临的困境,社会企业往往更为重视人才毕业院校的档次,部分企业甚至将硕士、博士的第一学历授予院校作为招聘的标准。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使得家长、学生对于高校档次的期望进一步增长。因为历史遗留原因,国内高水平高校资源极为稀缺,为全面提升我国高校的全球竞争力,国家把本就极为有限的教育资金投向部分有希望成为一流的高校,这就使得普通高校难以获取政府的支持,不仅仅难以引进优秀的教师队伍,同时本就稀缺的教育骨干也因为待遇问题而离职[7]。除此之外,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不够规范,社会中对于职业教育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蓝领”阶段,这就导致了职业教育成了多数人无奈的选择,同时,各职业院校也只能无奈的接受普通教育“淘汰”下来的学生,高校几乎成为唯一的选择。正是因为竞争愈发激烈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再加上职业教育发展的不规范,使得中小学应试教育不断升温,最终形成教育改革的屏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应试教育治理途径与建议

(一)加强社会个性化发展引导

家长针对学生就读学校方面的选择,一般主要来自于对毕业生就业行情方面的认识。在大部分家长认知理念中,排名靠前的毕业生,其自然能够获取更为理想的就业机会,跟风选择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也是引发升学过度竞争的主要因素。

众所周知,名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一直占据着巨大优势,我国大多数企业均存在名校崇拜情况。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就业市场的不断成熟与产业机构的持续调整,将与岗位相匹配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作为招聘标准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普通高校毕业生因为技术过硬、敢闯敢干,在职场中越来越受到各个企业的青睐,而名校毕业生因为实践能力不高、专业过偏面临就业尴尬的情况层出不穷。针对上述情况,我国相关的媒体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前这个机会,进行及时、全面、系统的求职信息发布,详细列举科学、具体的个人条件分析,加强个性化发展方面的引导,启发各个学生做出符合自身兴趣、能力以及专业的选择,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择业观,以此来纠正学生与家长的错误认知,真正从源头上改革因为趋同选择导致的竞争过度现象。

(二)全面推进教育系统结构优化调整

正如上文所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缺失与需求过剩之间存在的矛盾,引发过度升学竞争,催生了应试教育的发展。这就需要全面推进教育系统机构优化调整,使得优质教育得以全面扩大,有效改善教育供求方面的关系。对基础教育来说,当前改革的关键在于全面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综合利用科学治理、校际合作、资源配置优化以及增加政府投入等相关途径,从整体层面改善各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办学条件,持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畴,从源头上抑制择校、升学竞争朝着低年级蔓延的现象。对高等教育事业而言,可以尝试从建立特色与结构优化着手,综合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针对高校的区域分布、层次结构以及类型结构等进行优化,使其能够与我国教育事业相符,使得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结构能够与市场需求保持均衡。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当主动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各类高校综合参考区域产业结构与教育传统,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位,在加强专业特色的同时,全面改革培养的模式,以此来吸引学生选择与自身爱好相符的特色专业,有效改善现阶段因为高校同质化引发的扎堆情况。

(三)建立考试成绩与日常成绩协调的招收标准

高考成绩本身存在偶然性,只有真正长时间内一直保持优秀才是真正意义的优秀,而仅仅将高考作为考核标准,显然不够科学、客观。当前高考英语的改革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改革方向,即通过建立考试成绩与日常成绩协调的招收标准,促进中学教学的稳定进行。实质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就提出以“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为运行机制,以“分类招考、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基本模式的招生考试改革目标[8]。根据当前高校招生方面的特征,现阶段可以从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着手,以此来带动全国各个地区的全面转型。各个高校应当综合参考自身设置专业、定位以及特色,全面设计相应的公开招生条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自主招生。具体的考试可以采用一年多考的方式,学生综合参考升学方向、个人计划来进行时间、科目方面的选择。为提升招录双方之间的匹配度,我们可以尝试吸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方案,即高校能够向通过审核的学生分批发放录取通知书,而考生则能够获取多家申请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并在相应的时间内进行选择。如此,能够在有效打破当前高度集中的高考模式,同时有效增加考试的机会,分散学生所面临的考试风险,从源头上避免应试教育的不断发展。

(四)逐渐打破垄断的高校系统

逐渐打破垄断的高校系统是治理应试教育的基础所在,只有真正打破垄断,才可以让市场化就业机构的素质教育需求朝着各个学校进行传递。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也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现阶段我国垄断性的就业机构占比已经远远低于计划经济时代,市场化就业机构的力量持续增强,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个力量必然会呈现为愈来愈强的趋势。因此,从治理应试教育的层面来看,全面培育一批竞争性高校(改革后的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至关重要,通过这些竞争性高校来带动素质教育的开展,以此来促进各个中小学的转型。并且随着竞争性高校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市场化就业部门岗位方面的优势,素质教育人才社会的上升效果必然会越来越显著,家长与中小学自然会跟随潮流,逐渐摒弃应试教育,使得应试教育的效应被不断弱化,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推广发展的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应试教育的治理是一项系统、漫长、复杂的工程,要想在短时间内完全消灭应试教育的危害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我们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入分析当前应试教育生成与维持的相关因素,全面探讨应试教育治理面临的困境,基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从源头上着手,通过加强社会个性化发展引导、全面推进教育系统结构优化调整、建立考试成绩与日常成绩协调的招收标准以及逐渐打破垄断的高校系统,真正实现应试教育的全面治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舒婷.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看我国现代应试教育弊端[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7,32(05):66-70.

[2]王友兴,高笑天.“应试教育”的思辨与本质复归[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04):58-60.

[3]王策三.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三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当代教师教育,2017,10(01):6-28.

[4]程从柱,杨传勇.试论“应试教育”价值的虚无主义实质[J].当代教育科学,2016(16):29-34.

[5]孙薇,郁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非水火不容[J].中国教育学刊,2016(05):23-25.

[6]刘尧.蝴蝶效应:大学从“考研率”到应试教育[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4(03):43-47.

[7]熊明川.应试教育的制度性根源在高等教育[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80-84.

[8]郭法奇.如何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基于《教育规划纲要》及教育历史的实证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11):5-10.

论文作者:井舒云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6

标签:;  ;  ;  ;  ;  ;  ;  ;  

应试教育的生成与治理之我见论文_井舒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