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的文学叙事深层结构研究

《十日谈》的文学叙事深层结构研究

肖丽华[1]2004年在《《十日谈》的文学叙事深层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日谈》是西方小说史上的创举,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具有很重要的划时代的意义,被西方学者誉为是“小说发展史上的扛鼎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总的看来国内外的研究不外两类:语意批评和句法批评。前者在开发《十日谈》的所指意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存在弊病,且严格地说,这种批评很难算得上是一种唯有专业人士才能运作的专家式的批评。后者相对是一种更为内在、更为客观和更为专业化的批评方法,打开了《十日谈》的另一个重要的层面即结构形式的层面,然而依然有局限性,如所探讨的不是作品在总体上是如何建构的等深层结构,而是作品的艺术方法等浅层结构。 基于此不足,本文主要从以下几部分来谈:首先对深层结构理论本身进行了论述。文学的深层结构与人的思想语言结构方式直接联系在一起,因此对索绪尔和亚各布森的相关理论做了梳理。 然后着重发掘《十日谈》是以什么方式组建起来的深层结构问题。回顾了其之前存在的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各种文学叙述方式,认为它的每一个小故事是继承了“荷马史诗”的结构方式:是按照故事的时间顺序,以某一个人的某一段经历为线索组织事件、建构作品的,是横向组合式的,是转喻型的;而它的整体构架:十天100个故事和一天10个故事,却是继承了以但丁的《神曲》为代表的中古叙事文学的立体的空间性的结构方式:按各类事件的性质分门别类地组织材料;且它的序、跋和唱词、第四天故事的插曲等也是运用了同类议论和意象迭加的方式。总之它将古代的转喻结构和中世纪的隐喻结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古希腊和古希伯莱两种源远流长的叙事文学形式在这里第一次交叉融会并完美地结合起来,是文学形式史上的一个创举。且对后代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近现代叙事文学的开山佳篇。

郭秀媛[2]2011年在《《叁言》与《十日谈》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叁言》作为短篇小说集,虽刊于公元1621至1627年,由冯梦龙收集编撰而成,体现了冯梦龙的小说观念与匡扶世风之理想;但故事来源却相当广泛,不仅有宋元旧事;更有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历史故事、戏曲、乃至社会传闻创作而成的篇目,远非单纯的一朝一时之作,体现了较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风貌与时代特征。《十日谈》作于1350年前后,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品。卜伽丘在创作中,在中世纪短篇故事的简单叙述基础上,丰富情节,概括现实,描写景物,塑造人物,刻画心理,开创短篇小说的完整形式;而且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印度、中亚、阿拉伯文学借用了很多故事情节,吸收借鉴了当时欧洲包括英、德、法、意等国的社会传说、轶事等等,内容涵盖也相当广泛,较能体现西方文艺复兴初期社会风貌与文化特色。因此两部作品都是作者思想观念的反映,也都承载与体现了各自的民族与时代的文化与观念。二者在时间上虽然相差了二百多年,但是因时代背景的相似,使得无论在题材来源、情节架构、主题意旨以及思想观念诸方面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各自成为东西方启蒙文学的先驱。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因为两部作品都产生在一个民族历史发生较大变革的关头,即人们所谓的思想解放时境中,对传统多有反叛;也因二者充分体现了各自所代表的文化,呈现出巨大的民族文化差异的同时,又体现出诸多相似。本文第一章从小说观念的角度综合比较《叁言》与《十日谈》的异同,探讨影响这种异同中的民族文化因素、在这样观念影响下的冯梦龙与卜伽丘的小说观念及在《叁言》《十日谈》中的表现。中西方小说理论的成熟都是在小说文类的成熟之后。在中国的明代和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还更多地停留在小说文体的独立性、小说的娱乐性、小说内容的取舍与其社会功用上而非小说文类的艺术特质研究。本章通过对中西方小说观念溯源展示中西方小说观念之异同,藉此为《叁言》和《十日谈》各自的创作背景做一细致勾画,得出冯梦龙和卜伽丘在通俗性、艺术的真实性和娱乐性等方面追求的大同小异。第二章从性情观念入手,比较晚明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性情观念的异同。中西性情观念源自不同的文化土壤,因此《叁言》与《十日谈》不仅在性情观念上有誉智与反智、讥愚与誉愚、祛魅与增魅的不同,在男女情爱性爱观念及表现上也各有差异,如对偷情的态度不同,对神职人员的情爱性事态度的差异等等。但是因二者均产生在一个人性觉醒、世俗意识浓厚、千余年的禁锢松懈、人性解放的时代背景中,在性情观念与情爱性爱观念上也就具有了很多的相似,如重世俗之趣、享乐主义、华衣美食、男欢女爱,重商重利,重智慧与创造等等,尤其对人类普遍认可的美德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恶劣品质都给予了讽刺批判。第叁章详细梳理两部作品中的死亡描述并由此总结两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生死观念,为其从宗教和哲学角度找到依据,并比较两者之间相同与差异之处。《叁言》与《十日谈》中都体现出了对死亡的泰然态度,亦即在中国的中晚明时期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中国人与意大利人都接受了“人终有一死”这一客观事实,表明人类生死观已脱离了对客观因素主宰人的生死的观念,是中西方宗教与哲学对死亡的超越认识和直面死亡的态度的反映。而不同的民族性情形成不同的生活习俗与不同的人生追求,使得《叁言》与《十日谈》反映出的生死观念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如对自然死亡的不同认识,对生命长度与生命质量的不同追求,家族性与个体性的差异,对自杀的不同态度,“人神相通”、“人神互换”与“人神有别”的不同等等。本章力图结合中西方各自文化传承对这种异同做出合理的解释。第四章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观照《叁言》与《十日谈》。中西方文化虽有巨大差异,但无疑都蕴含有狂欢文化的因子。从狂欢文化角度切入,观照狂欢化在两部作品中的作用与表现,在寻找两部作品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过程中获得一定启发性思考。类型学研究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在其历史发展中,在时代背景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哪怕在完全隔绝的情况下也会因为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经验以及艺术思维而产生共同的诗学品性。《叁言》与《十日谈》体现出的诸多相似正是这种相似时代背景下形成共同诗学品性的现象的具体体现。论文小有所得之处,在于四分格局,即从小说观念、性情观念、生死观念这样叁个基本涵盖两部作品思想内容的不同角度来加以比较研究,再以狂欢文化理论通观中西文化,将“纵”与“横”的视角两相结合。此外,文章对狂欢文化在东西方各自不同的起源以及在两部作品中的表现再及东西方狂欢文化的不同之处也颇有心得。

张力浠[3]2015年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十日谈》研究》文中认为在二十世纪诸多着名的思想家中,俄国学者巴赫金的思想主张是相对具有包容性的,这主要是因为巴赫金的研究涉及了人文学科领域的绝大部分,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狂欢化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内隐于对拉伯雷的代表作《巨人传》文本的阐释。国内外的许多学者擅于从研究巴赫金的文艺理论入手,从而挖掘出巴赫金文艺理论的深层意义。在具有自身独特性同时却也产生了一些对文艺理论与文本的结合方面的忽视问题。而另有一些学者对《十日谈》的文本研究却局限在了文本内部,提出的观点较为具有相似性,使得对《十日谈》文本的透视相对局限。而将文本与文艺理论进行结合相信可以对《十日谈》以新的视角作出不一样的阐释。此次研究相比较以往的研究而言,便是以狂欢化理论为骨架,以文本为血肉,将狂欢化理论所体现的精神与文本内容相结合,分别从思想观念、人物塑造以及叙事艺术叁个维度阐释文学文本体现的狂欢化特征。在思想观念方面,《十日谈》不仅蕴含了人文主义思想其反封建教会、反封建婚姻制度以及反等级制度等特征,它也容纳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狂欢特征,这些狂欢思想体现了全民性的颠覆精神、自由精神、平等精神。这些精神深深的扎根在民间与官方、游戏与现实、喜剧性与悲剧性叁大对立统一特征中;在人物塑造方面,《十日谈》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角色繁杂的人物形象恰好符合了全民性的特征,体现了众声喧哗的特性,而关于等级、性格、价值取向和经历的不同组合谱就了喧哗的音调,开启了由下层人民挣脱上层人民桎梏的革命时代,全体国民参与并共同营造了众声喧哗的气氛;在叙事艺术方面,从叙事主题、叙述者,以及叙事母题叁个方面,小说分别体现了伸缩性、变换性以及狂欢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充斥在小说中狂欢化的思想观念特征不谋而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正是由于上述几个层面的表现,使《十日谈》的狂欢世界得以构建,并且骨骼清晰,血肉紧密相连。

肖丽华[4]2006年在《批评的视角、策略与转向——14世纪以来的国内外《十日谈》研究之批判》文中提出《十日谈》被认为是小说发展史上的扛鼎之作,自诞生之日起已有了近7个世纪的批评史,作为一个独特、典型的文本引起过很多理论家的关注,给他们提供了证明、试验自己理论的平台。本文在参阅详尽的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1370年以来的批评史进行了描述、评价,指出一部《十日谈》的批评史就是整个文学研究的历程,是文学理论尤其是西方文论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对这一过程的批判有助于我们当下文本解读的转向。

刘勇强[5]2001年在《“叁言”与《十日谈》叙述艺术比较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借助叙述学理论的某些观念和方法,对中西方古典短篇小说集的代表作“叁言”和《十日谈》的叙述艺术进行平行意义的比较。通过宏观的总体考察和文本叙述的形态分析,归纳总结两部作品在叙述艺术方面存有的审美形式、审美特征、以及审美功能。为理解和把握作品叙述艺术构成的方法和魅力,在观点和角度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任红红[6]2006年在《《十日谈》中隐喻的解读与比较》文中研究指明该论文对修辞性隐喻的内涵进行了探讨,以此为基础对《十日谈》中的各种隐喻:人名、地名隐喻以及性隐喻作了详细地解读。认为《十日谈》使用隐喻的文本策略,吸引读者加入到文本的再创造和文本意义的建构中来,使文本显示出深层的阅读效果。同时由于隐喻在现代主义文本中的复杂性,笔者对其与《十日谈》中的隐喻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刘勇强[7]2009年在《“叁言”与《十日谈》叙述艺术之比较》文中提出在中外各类叙述文体中,小说的叙述艺术是叙述理论关注和研究的重心。从文体学的意义来讲,小说的本质特性就是叙述,怎样叙述故事或事件,对于小说家而言是其艺术地把握世界、"创构"世界的才能和智慧的检验,而对于叙述学研究和批评而言,则是其考察小说文体演变、文本建构的规律和功能的依据。滥觞于20世纪初,成熟于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当代叙述理论以叙述角度为发韧点,提出了诸如叙述者、叙述类型、叙述体态、叙述语式等众多概念范畴,

肖丽华[8]2007年在《《十日谈》的隐喻结构》文中提出在《十日谈》研究史上,中外学者都是对其单篇故事的叙事艺术从深层语法结构(如托多罗夫等)或者叙事角度、人称、顺序等方面展开过卓有成效的分析,如果根据雅各布森和索绪尔等人提出的隐喻理论则能发现其整体结构上的真正艺术特色:即其结构在整体上具有一种叙事文学少有的隐喻性、诗歌性。

李睿[9]2017年在《《好色一代男》与《十日谈》性爱描写之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好色一代男》是井原西鹤“好色物”的第一部作品,创作于1682年,被学界公认为是“浮世草子”的开端。小说通篇描写肉欲,充斥大量的性爱描写。当封建理学思想在江户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好色一代男》对性欲的肯定和追求,是对理学思想中“禁欲主义”的反叛,在反封建的初期,起到了积极作用。卜伽丘的《十日谈》,创作于1349-1353年。14世纪中叶,整个西方世界被封建主义迷雾所笼罩,意大利首先透露出资本主义曙光,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十日谈》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画面,出现了一系列宣扬性解放的爱情故事,对人们追求性爱,享受情欲的行为予以肯定和赞扬。对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给予了有力地反击,表达了人文主义追求现世幸福,追求个性解放的心声。《好色一代男》与《十日谈》两部小说的诞生虽然前后相差叁百余年,但却有相似的历史背景。两部小说都充满了肉欲描写,对当时统治者所宣扬的禁欲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展现了当时两个新兴阶级——即新兴资产阶级和町人阶级,冲破封建枷锁,追求个性解放的诉求。本文试图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好色一代男》和《十日谈》中的爱欲故事加以对比,透视两个不同阶级在打破禁欲束缚时所展现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梳理学界对《好色一代男》和《十日谈》这两部作品,在反对禁欲反对封建思想方面的研究现状。正文分为叁章,第一章用文本细读地方式,具体阐述和对比两部作品在反对禁欲方面的表现,通过四个不同侧面的考量,阐述两部作品在反对“禁欲主义”,追求性解放方面的诉求。第二章对比两部作品在描写情欲故事时所体现出的情爱观方面的差异,以及两部作品反禁欲方式的不同,从情爱观和反抗方式,可以看出日本文学以情感为主,而且是疏离政治的,与此不同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与社会斗争密不可分。第叁章,通过前两章的探究,同样要求解放性欲的两个阶级,在最终目的上是有差异的,第叁章着重分析两个阶级追求性解放的不同目的,以及试图从两个阶级的价值取向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一节将重点聚焦在日本文学的好色传统,从日本的神话直到后世文学的发展,“文化恋母情结”与日本文学的好色传统密不可分,最后一节试图从这个角度阐释日本好色文学的传统,由此探究,日本的町人阶级在追求性解放之后没有继续进行全面解放斗争的原因。本文以《好色一代男》与《十日谈》的性爱描写对比为切入点,肯定两部作品在突破封建禁欲方面的重要意义,通过两部作品体现出的观念和斗争方式以及斗争结果的差异,可以探究出两个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传统的差异。以《十日谈》为参照,可以深入探究,日本乃至东方在追求性解放时存在的潜在危机。深入考察日本好色文学背后的文化心理和民族心理,探究“文化恋母”情结对日本民族心理的影响,从好色角度探讨町人阶级止步于追求全面人性解放斗争的原因。

曾攀[10]2019年在《物·知识·非虚构——当代中国文学的“向外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从“向内转”到“向外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向内转”的命题开始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发酵,文学苦于阶级政治与意识形态的笼罩已久,逐渐转入“题材的心灵化、语言的情绪化、主题的繁复化、情节的淡化、描述的意象化、结构的音乐化”等方向,如是这般的总体性动势,被称之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1)。“向内转”不仅来自时代政治与文化观念的拨乱反正,而且关乎文学自身的审美趋势和历史沿革。然而,有论者也曾质疑文学的向内转“并没有脱离时代”,只是迎合80年代意识形态转向(2);而且,文学的“向

参考文献:

[1]. 《十日谈》的文学叙事深层结构研究[D]. 肖丽华.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 《叁言》与《十日谈》比较研究[D]. 郭秀媛. 河北大学. 2011

[3].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十日谈》研究[D]. 张力浠. 渤海大学. 2015

[4]. 批评的视角、策略与转向——14世纪以来的国内外《十日谈》研究之批判[J]. 肖丽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5]. “叁言”与《十日谈》叙述艺术比较论[D]. 刘勇强. 黑龙江大学. 2001

[6]. 《十日谈》中隐喻的解读与比较[J]. 任红红.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6

[7]. “叁言”与《十日谈》叙述艺术之比较[C]. 刘勇强. 叙事学研究:理论、阐释、跨学科——第二届国际叙事学会议暨第四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9

[8]. 《十日谈》的隐喻结构[J]. 肖丽华. 台州学院学报. 2007

[9]. 《好色一代男》与《十日谈》性爱描写之比较[D]. 李睿. 陕西师范大学. 2017

[10]. 物·知识·非虚构——当代中国文学的“向外转”[J]. 曾攀. 南方文坛. 2019

标签:;  ;  ;  ;  ;  ;  ;  ;  ;  

《十日谈》的文学叙事深层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