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吉林经济带形成及空间结构特征研究_增长极论文

长春—吉林经济带的形成与空间结构特点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结构论文,长春论文,吉林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1 “经济带”概念的提出

“经济带”是区域经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具有战略高度的名词,对区域经济开发的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与之意义相近的名词还有“经济隆起带”、“产业集聚带”、“城市经济带”等。运用的理论一般有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和大推进理论等。目前对经济带的认识存在很多不同,主要原因是对经济带的形成机制、经济带的形成发展阶段、经济带的发展程度等问题理解不同。笔者认为,经济带的形成是一个时空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层次性,是具有区际或区内意义的以交通干线为轴线、以城市为发展极,相对于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呈条带状分布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层次的经济地域。

2 经济带的形成与演进

2.1 理论的形成与演进

经济带的形成与演进可用增长极理论和点一轴空间结构等理论来阐释,其理论演进的路径为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梯度推移理论。①增长极理论主要用于进行增长点或增长极的培育,其出发点是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由于增长极总是以城市的形式来表现的,因此一个区域上的增长极往往不只一个,正如佩鲁认为的那样,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给整个经济空间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②继增长极理论之后,20世纪70年代,沃纳·松巴特又提出生产轴理论,即连结中心地的重要交通干线对区域开发具有促进作用。将点—轴理论用于经济带的形成和演进是一种空间结构上的解释:经济带的组成要素首先是轴,其次是连接在轴线上的点(增长点或增长极),其三是经济带的辐射范围,其空间形态的形成过程是先出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点,然后出现不同层次的轴,最后才是域面。③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经济带的隆起导致了其与周围地区的势能差,由此而产生经济辐射,这种辐射是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等形式的梯度推移来实现的。

2.2 时空阶段的形成与演进

经济带的时空演进过程为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上升,表现为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对比上:第一阶段,即弱层次,经济带的扩散效应略大于集聚效应,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不强,不足以整体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二阶段,经济带的扩散效应明显加强,对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促进区域专业化和分工的形成;第三阶段,即强层次,经济带已具备自身造血机能,集聚效应基本停滞,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强烈的推进作用(图1)。

图1 集聚、扩散效应的作用图示

Fig.1 The interaction of agglomeration and diffusing effect

3 长春—吉林经济带的形成

3.1 增长极的选择

增长极的形成条件可分为历史、区位、经济、技术等多个方面。孙乃民选取包括资源、基础设施、经济实力、经济效率、经济发展潜力、技术创新等6大要素25个指标,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吉林省九个地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测算评价得出位居首位的是长春,延边和吉林分别居第二和第三,以下依次是白山、松原、通化、白城、四平、辽源。由此得出,长春已经成为吉林省实际的增长极[1]。其指标体系如表1。

表1 吉林省经济增长极评价体系

Tab.1 The evaluating system of growth pole in Jilin province

笔者认为,长春作为增长极来培育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从区域发展来看,区内的增长极往往不只一个,正如佩鲁所说的,可以多极并存,并且通过不同等级、层次的交通轴线联系在一起,对不同经济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延边、吉林亦可视为次一级增长极,其功能和作用也相应较弱。

根据这一公式,计算吉林省内九个地级市(延边地区用延吉市替代)的经济位置中心性。数据表明,长春市的经济位置中心性最高,为28.03,吉林市次之,达16.17,以下依次是四平(12.11),辽源(9.54),松原(8.04),通化(5.44),白城(3.98),延吉(3.09)。从这个角度同样可以反映出长春市和吉林市作为域内增长极的地位。

增长极的扩散也受到地理环境的约束。对长春市来讲,向市区西部的扩散遇到了军用机场的障碍,北部则有铁路编组站,南部在行政区划上不属于长春市,所以向东部和东南部是必然的。对吉林市来说,只有西部没有山地的障碍。所以,两个城市形成了相向发展的势头。

3.2 城市间经济作用

就省内各城市的经济场强来看,以长春最大,为456.01万元/,吉林市第二,为147.97万元/,以下依次是辽源(130.59)、四平(111.24)、通化(93.63)、松原(73.86)、白山(47.62)、延吉(29.83)、白城(28.52)。

为进一步论证长春—吉林经济带的存在性,作者运用引力模式,对省内九个地级市(延边地区用延吉市替代)间的经济作用强度进行分析。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取决于城市间物质流、能量流、人流及信息流的大小,流量越大,相互作用量越大。其一般形式如下:

通过对吉林省城市群体间经济强度矩阵的分析,可以看出三个特点:①长春市作为吉林省人口数量最多、工业总产值最大的城市,其经济辐射强度较大,与其附近的吉林市联系最密切,其次分别是四平、松原、辽源、白城等;吉林市与长春联系最强,其次是辽源、四平、通化等;②从城市经济作用总量上来看,各城市差别甚大,以长春市最强,达113985.63,其作为省内中心城市的地位非常突出,其次是吉林市,作用总量达4960.76;③长春、吉林两市以外的其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微弱,说明其辐射能力有限,还不足以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以上分析表明,长春市与吉林市两个增长极之间的联系密切,作为吉林省功能最强的两个城市,通过交通运输干线连为一体,并且二者之间的各中小城市在接受辐射的同时,也开始向外辐射,长春—吉林经济带已具雏形。

从历史上看,两个城市作为中心城市的地位发生过几次“换位移动”:满清时期的“吉林将军”治吉林、伪满是“首都”治长春、东北解放初期吉林省省会治吉林、建国后省会治长春;两个城市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成长为吉林省的中心城市。并且其空间距离只有128km,时间距离约为1小时,城市间的强烈吸引也是必然的。

4 长春—吉林经济带的空间结构与联系

4.1 长春—吉林经济带依托的区域背景

作为省会城市,长春市(市区)在商业、资本、科技和人才方面高度集中,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经济总量几乎接近全省的三分之一余,2000年,长春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18.16亿元,占全省的33.94%,人均GDP12381元,约为全省6847元的两倍,工业总产值702.53亿元,占全省的41.82%,实现利税总额45.29亿元,占全省的22.04%,固定资产投资额148.80亿元,占全省的30.06%,地方财政收入17.03亿元,占全省的16.40%,普通高校学生12.78万,占全省的72.90%,实际利用外资1.24亿元,占全省的25.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51亿元,为全省的33.23%,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15802人,占全省的48.34%。吉林市(市区)是省内第二大城市,2000年人口规模为179.34万人,实现GDP238.69亿元,占全省的33.94%,人均GDP9265元,也高于同期的吉林省平均水平,工业总产值368.47亿元,占全省的21.93%,实现利润总额3.96亿元,占全省的1.93%,固定资产投资额78.66亿元,占全省的15.98%,地方财政收入9.97亿元,占全省的9.60%,普通高校学生2.20万,占全省的12.55%,实际利用外资0.51亿元,占全省的10.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59亿元,为全省的14.99%,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5879人,占全省的17.98%。

长吉两市(市区)的经济实力之和在吉林省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下表所示,长春市和吉林市人口占吉林省的18%,其GDP占全省的47%,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48%。

表2 长吉两市占吉林省部分经济指标份额

Tab.2 The economic index share of Changchun city and Jilin city in Jinlin province

就整个吉林省而言,东部地区是次于中部地区的发展中的经济地域,西部地区是全省较落后的地域,中部地区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心,也是今后相当时期内全省发展的重点地区。无论是基础设施、经济实力,还是经济效率、经济发展潜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中部地区均有比较优势,这是长春—吉林经济带形成的物质基础。其范围包括长春市、吉林市及其所属部分县、辽源市、四平市、通化市所属部分县、白城市的扶余县等,是全国重要的机械工业与化学工业基地和粮食基地。

4.2 长春—吉林经济带的空间联系

对经济带的分析,更多地是关注城市之间及城市与地区之间各种形式空间的联系,一般包括自然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相互作用联系、服务传递联系和政治、行政组织联系等。从现有研究看,大多数是对各种经济和服务(传递)联系分析较多。

伪满时期日本为了把它在朝鲜半岛的殖民地与其本土、与东北地区连为一体,并且对抗苏联,在东北地区建设了放射状的铁路网,其中,从长春往中朝边界的长图(图们)铁路是一部分,吉林与长春之间的铁路最先完成(1925年),形成了两地间最早的交通联系;现在的302国道(图们至乌兰浩特)也是日伪时期连接两地的手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有了高等级的“北线”公路,和现在的高速公路,至此,交通网络形成,成为扩散的途径。

表3 经济带空间联系的类型和形式[2]

Tab.3 The style and shape of economic zone spatial relation

从长春—吉林经济带空间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带内的自然联系非常紧密,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然而带内的经济联系却并不因此加强反而有进一步松弛的迹象。就长春市和吉林市而言,伴随着经济总量差距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使区内贸易难以进行(见表4)。长春市虽然确立了以汽车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而具有产业优势的仍以汽车工业为主,比重高达46.9%;吉林市以化学工业为主导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比重达54.6%。两市都没有形成特色产业群体。

表4 长吉两市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对比(2000)

Tab.4 The comparison of total econom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angchun city and Jilin city

省市

GDP(亿元)

人均GDP(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长春市

618.16  12381 14.3:43.2:42.5

吉林市

238.69  9250 16.0:39.8:44.2

从社会相互作用联系来看,旅游业由于其开放性、关联性等特征,对长春—吉林经济带的影响较大。吉林市以自然景观为特色,其雾凇冰雪节已被国家旅游局精选为全国48个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和全国6条旅游线路之一;而长春市的人文资源如殖民遗迹、影视文化和汽车文化等颇有特色,作为互补,二者的联系势必强化。

城市整合的作用会使带内行政和组织联系的加强[3]。整合发展的协作机构的建立可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机构的改革相结合,其基本职能是组织长吉经济圈的整体规划,进行跨部门的规划协调,如经济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交通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规划等,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规范各关联企业的全方位协作。协作机构还可以引导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使投资主体和投资向多元化发展,通过提供投资咨询实现城市整体利益的优先发展。

4.3 长春—吉林经济带的功能预期

就目前来讲,长春—吉林经济带的功能还不是很强大,它是—个弱经济带,一方面在一些生产要素在扩散,另一方面一些生产要素在集聚,但由于其经济梯度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生产要素梯度流,带动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长春—吉林经济带在吉林省区域经济开发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带内具有的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科技水平,其技术、资金、知识等外溢效应会沿着各种网络不断向外延伸,从而有效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首先,长春—吉林经济带可通过产业转移进一步提升吉林省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其次,区内一些中小城市如九台、榆树、德惠、四平等可通过接受辐射发展成新的增长极,进一步增强经济带的辐射功能;第三,由于延边地区实际上也以增长极的形式在发展,长吉经济带向东延伸可与延边地区连为一体,形成横贯吉林省东西的更大的经济带,整体上带动吉林省的发展;第四,为吉林省西部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资金、技术等。

标签:;  ;  ;  ;  ;  

长春-吉林经济带形成及空间结构特征研究_增长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