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苏战争后纳粹与德国外交活动分析_希特勒论文

德苏战争后纳粹与德国外交活动分析_希特勒论文

德苏战争开始后纳粹德国外交活动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交论文,战争论文,纳粹德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本文探讨德军入侵苏联后纳粹德国的外交活动。由于侵略战争的扩大和德军的不断溃败,纳粹德国的外交与战争完全融为一体,已无独立的外交任务。其间的主要外交活动:强制意大利为侵略战争卖命,劝诱日本进攻苏联,为寻找摆脱战争出路而秘密谋求单独媾和。但这些活动仍没有挽救纳粹德国灭亡的命运。

关键词:德苏战争;外交;纳粹德国

德军入侵苏联后,希特勒推行的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军事外交政策,完全与战争融为一体了。如果说,在其前纳粹德国的外交机构还能正常运转,有独立的外交任务和外交活动,那么,由于战争的扩大和随之而来的军事上的节节溃败,真正的外交活动则被军事行动所取代。因为希特勒认为德国外交部是“反动思想和失败主义的发源地”,“尽可能不让它出场”〔1〕。因此,外交部形同虚设,职权受到限制, 不能实施独立的外交任务,许多外交活动都是希特勒亲自出马,几乎每一次外交活动都讨论军事问题,外交事务充满了火药味。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对此未有系统研究。本文拟就德苏战争开始后,纳粹德国外交活动的主要方面作一简要论析。

一、强制意大利为侵略战争卖命

意大利是法西斯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国之一,但希特勒对墨索里尼极不信任,直到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垮台前,他们之间的矛盾,时而公开化,时而隐蔽下来。当战争正在进行时,希特勒认为同意大利结盟是一场灾难。他说:“‘我必须承认,我对意大利和对意大利领袖不可动摇的友谊很可能是我的一个错误。’同意大利联盟是一场灾难。……由于它……使德国对俄国的进攻推迟了至关紧要的六个星期。”〔2〕但是, 为了把侵苏战争进行到底,希特勒在德军入侵苏联当天,由德国驻意大利公使奥托·冯·俾斯麦转给墨索里尼的一封长信中提出,德国将同意大利分享乌克兰的财富。尽管早已被捆在希特勒侵略战争战车上的墨索里尼,对于德军入侵苏联事前毫无所知,但出于自身的利益,也随之对苏宣战了。在意大利出兵东线时,希特勒却不准派出较多兵力开赴前线,声称意大利对德国最有效的支援是加强北非的兵力,以海上和空中的优势,切断英国的航线;同时,希特勒要求意大利作好准备,以便随时入侵法国和突尼斯。

德军入侵苏联初期,在军事上大获胜利,希特勒以为胜券在握,便邀请墨索里尼访问东线战场。1941年8月25日, 墨索里尼抵达东普鲁士希特勒的大本营“狼穴”,由希特勒陪同访问前线,视察配合德军作战的意大利军队,两人还举行了德军进攻苏联后的第一次会谈。希特勒对东线的军事形势充满了信心,而墨索里尼却认为德军不可能速战速决,更不可能单独打赢这场战争。两人会谈后发表的公报,仍宣称要把战争进行到底,保证“铲除布尔什维主义的威胁”〔3〕, 共同建立欧洲“新秩序”。

希特勒指望德军入侵苏联后苏联被孤立,而自己的战略态势和国际处境得到改善。可是,轴心国的另一成员国日本没有在苏联远东地区发动进攻,英、美先后宣布援助苏联,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受到了阻击。本来不希望有更多意军在东线作战的希特勒,此时不得不求援意大利,要求意大利增派援军参加征服高加索的进攻。1941年12月底,希特勒指示墨索里尼,要求查明意大利的增援部队能否在春天进入作战阵地。1942年1月底,希特勒又派戈林到罗马, 告诉意大利人不必为苏德战场的困难担心,戈林对墨索里尼说:虽然“整个冬季都有困难,但深信1942年将打败俄国,1943年英国将放下武器。”〔4 〕在戈林要求提供军援的威逼下,墨索里尼答应在3月份派两个师开赴苏德战场。但是, 墨索里尼仍心有余悸,十分担心在东线遭到失败。

1942年上半年,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被击溃,转入全线防御,在北非的军事行动受阻,侵占马耳他的战役推迟到7月实施, 英国空军也开始猛烈空袭德国的城市。与此同时,与德国断交、并对其宣战的国家增多,德国在国际上越来越孤立,即使追随希特勒的那些仆从国家,也开始产生德国能否打赢这场战争的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仍然认为德国可以保住和巩固自己的地位。因为他认为日本已对美、英宣战,日本拖住了美国,处于与日直接交战的英国失去了美国这个最大的支持力量,如果英国要保持世界帝国的地位,必将放弃对德国的战争,这样德国则可集中力量扭转东线的败局,重振旗鼓。所以,希特勒一方面在国内实行总动员,搜刮人力和物力,补充前线的损失;另一方面指派凯特尔等人到仆从国家游说,要求提供更多兵力,“以更加充足的兵力对付俄国前线另一个冬季发生的不测之事”〔5〕。

1942年4月29至30日, 墨索里尼和齐亚诺被希特勒召到萨尔斯堡的克莱斯海姆宫,希特勒向他们介绍东西两线的战局,谎称在俄国、北非和地中海的战事一切都很顺利,并向他们透露德国在东线将对俄国的南方发动一次进攻,夺取油田,并迫使俄国人投降〔6〕。 由于德军在苏德战场伤亡已达300万人,因此, 会谈中希特勒要求墨索里尼提供更多兵力支援德国。经过会谈,墨索里尼答应派出9个师投入苏德战场。 与此同时,德意日三国代表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隶属德国武装力量大本营的混合参谋组,以协调共同的作战行动〔7〕。 希特勒为了夏季在苏德战场上发动新的进攻,还要求苏德战场上的意大利部队编入德军统一指挥。

希特勒的一切努力,并没有挽救他失败的命运。德军在东线的节节溃败和英美联军在西线的胜利,大大加深了法西斯同盟的军事和政治危机,意大利的离心倾向加强了,希特勒的所有伙伴都对德国取得战争胜利绝望。希特勒等人也不得不发出哀叹:现在“没有什么政治出路,除了同世界上其他国家顽强地战斗下去外,别无他法。”〔8〕所以, 希特勒同墨索里尼及其他仆从国的追随者,频繁会谈,商讨出路。1942年11月上旬,当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后,里宾特洛甫立即打电话给齐亚诺,询问意大利准备如何应付。紧接着希特勒、里宾特洛甫、齐亚诺、赖伐尔等人集会慕尼黑,讨论北非的军事形势。意方提出把兵力集中起来对付英美,而希特勒却坚持要以全力对付决定战争命运的东线战场。11月底,戈林再次到罗马为意大利人打气,要求意大利配合在非洲作战,“德国准备派三个装甲师去非洲”,“我们要在非洲避免进一步的灾难,我们必须加倍努力”〔9〕。 早就对打赢这场战争抱有怀疑的墨索里尼,现在更产生了尽早结束战争的想法。1942年12月1日, 墨索里尼向希特勒提出建议:“以某种方式结束不会再捞到好处的对俄战争……”〔10〕。但是,希特勒仍然“满怀信心”,“坚持事态会好转”,因此,他邀请齐亚诺前往德国会谈。12月18日,齐亚诺抵达腊斯登堡,希特勒向他介绍了各战场的情况,希特勒认为东线出现困难,主要是因为轴心国军事行动不协调,并指责意大利第八集团军防守不力。希特勒要齐亚诺转告墨索里尼,要求墨索里尼向他的东线部队发出死守阵地的号召〔11〕;同时,将“北非一定要守住”。不久,齐亚诺奉墨索里尼之命,又与希特勒、里宾特洛甫、赖伐尔等人在东普鲁士希特勒大本营举行了一次会谈,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希特勒的译员保·施密特认为“这比在腊斯登堡阴暗森林里奏的幻想曲还要离谱”!

1943年上半年,意大利国内政局更加动荡,军事上濒临崩溃局面,希特勒深恐意大利的危机影响其他轴心国, 便企图全面控制意大利。 1943年2月底, 希特勒派里宾特洛甫带着他亲笔致墨索里尼的信去罗马,希特勒在信中强调,东线的战争必须继续下去,直到把俄国巨人消灭〔12〕。4月上旬和5月初,希特勒同墨索里尼及其新任外交部长先后举行了两次会谈,会谈中墨索里尼强烈主张与苏联媾和,以腾出手来对付西方,但希特勒却仍坚持“必须团结全部欧洲的力量”,以对付苏联〔13〕。会谈未取得一致意见,不过希特勒已感觉到意大利的主张对轴心国产生了不利影响。

希特勒对意大利的局势深感不安,对墨索里尼更加不信任。1943年7月的军事会议上,希特勒提出要在意大利设立类似军事法庭的机构, 以便一旦意大利出现最糟糕局面时进行干预,用德国部队代替意大利部队〔14〕。为防止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垮台,德国军方还制定了一份文件,要求意大利参谋总部和意大利军队交给德军统帅部管辖,德国准备武装占领意大利〔15〕。7月19日, 希特勒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费尔特雷举行会谈,希特勒要求墨索里尼动员全部力量,在各个战场上继续作战到底。希特勒认为,如果意大利人坚持下去,西西里和意大利本土是能够守住的,德军会来增援,不久便有一种新式的潜水艇参加作战,要英国来一个“斯大林格勒”〔16〕。会谈正进行时,罗马遭到第一次猛烈空袭。这是两个独裁者的最后一次会谈,不久墨索里尼被赶下台,法西斯轴心集团趋于瓦解。

二、劝诱日本进攻苏联

德意日三国1940年9月缔结的军事同盟条约规定, 当缔约三国遭到“大国的攻击”,三国将“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互支援”。德苏战争开始后,日本没有履行条约所规定的义务,没有对苏宣战。所以德军入侵苏联后的第六天,里宾特洛甫即电告德驻日大使欧根·奥特,要求他利用日本人抢占领土和财富的贪欲,尽力促成日本迅速进攻苏联。而且希特勒还指示,只要日本进攻苏联,日本则可同德国签订两国“军队之间沿着横穿西伯利亚铁路的土地契约”〔17〕。1941年7 月10日,里宾特洛甫再次电告奥特,指示他“用一切办法继续要求日本尽早参加对俄国的战争……日本参战越早越好。德日两国的目标当然仍是在冬季到来之前,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会师。”〔18〕奥特大使虽尽一切努力说服日本早日进攻苏联,但一直没有成效。

那么,日本为什么不对苏联开战呢?主要是由于日本此时已确立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殖民大帝国的国策,决定将主要力量向南扩张。而对苏联采取“如果苏德战场的进程转变得对日本有利时,我们就将使用武力解决北方问题”;当条件不具备时,“我们将采取主动的对策,秘密地准备反苏战争的武力”〔19〕。同时, 在日苏之间缔结有为期5年的中立条约,日本还不得不暂时遵守所承担的义务。在日本内阁中对进攻苏联的“障碍很大”,当时的外相松冈是主张立即对苏战争的,但首相近卫却主张先解决日美之间的矛盾,夺取美、英、荷在太平洋和南亚的势力范围,为消除后顾之忧,必须同苏联建立合作关系。

但是,希特勒对日本进攻苏联抱有十足的信心。1941年8月26日, 希特勒对雷德尔说:要“相信日本在兵力一旦集中以后,便将立即进攻符拉迪沃斯托克。日本人现在所以不动声色,我看是为了便于顺利地集结兵力和突如其来的发起进攻。”〔20〕没隔几天即8月30日, 奥特大使询问日本新任外相丰田:日本有没有参加苏德战争的可能性?丰田回答说:日本现正在准备,还需要一些时间。对于急切要求日本对苏开战的德国来说,这样的回答,实在感到失望。特别是当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受挫时,德国更需要日本对苏开战,以牵制苏联远东兵力不致西调,也可把美国的注意力吸引到东方,德国则可速败苏联,亦可集中力量对付英国。

1941年10月,日本内阁改组,东条英机出任首相,希特勒认为这是日本北进的征兆。但是,东条却继承前任“决心对美、英、荷开战”,“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帝国国策不变〔21〕,并确定12月初为“发动武力之时机”。而且,已进行几个月的日美谈判也破裂,日本的航空母舰特遣队已启航驶向珍珠港,准备对美英开战。此时,日主动向德提出,一旦发生战争,希望德国站在日本一边,两国共渡患难。一直要求日本对苏发动战争的德国,以为时机已到,希特勒便于12月5 日向日本许诺,日参战后德将向其提供援助,并同意日提出的在不与敌单独媾和的条件下,两国签订军事互助条约的建议〔22〕。但是,日本并没有向苏联进攻,而是对美国宣战了。日本对美开战后的第三天,请求德、意对美开战。德国为换取日本从西伯利亚攻苏,于12月11日对美宣战。

德国对美宣战,除了企图换取日本进攻苏联外,还企图避免英美军队集中起来对付德国,甚至促使英美放弃大西洋的军事行动。但是,德国对美宣战,是一个错误的举措,增加了与之公开战争的敌人,英美联合在西线打击德国,使德国“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23〕。同时,日本也没有对苏联进攻,而是认为进攻苏联,既得不到所需要的石油、橡胶、棉花等战略物资,而且一旦陷入苏德战争,将腹背受敌挨打。所以日本继续遵守日苏中立条约,保持与苏联的合作关系。在日本进攻美国后,希特勒称颂“日本是个好朋友,好盟国”的同时,也不得不哀叹:“自然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日本并没有和我们一起同时参加对俄战争。”〔24〕

1942年上半年,希特勒为了在东线发动新的攻势,更迫切地需要日本的支持。并且通过签订新的《德、意、日军事协定》(1942年1 月18日签订),划分作战区域,协调作战行动,瓜分整个世界。希特勒认为,如果日本对苏开战,迫使苏联在远东保留40个师,德国则可在东线获胜。1942年5月15日,里宾特洛甫电告日本, 认为“占领和日本的安全息息相关的西伯利亚沿海各省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合适时机来到了。……对苏俄进行一次突然的、成功的袭击,将对三国公约签订国今后的战局十分有利……”〔25〕7月9日,里宾特洛甫还约见日本驻德大使,向他说明日本进攻苏联的有利时机,催促日本立即攻占符拉迪沃斯托克,直至攻占贝加尔湖为止的苏联领土。但是,日本仍然按兵未动,甚至还通告德国,日本维持日苏中立关系不变〔26〕。7月30日, 中岛代表日本政府正式告知里宾特洛甫说:“日本进攻苏联将使自己的力量过于分散,……在目前情况下的作战范围,应只限于南方和中国”〔27〕。可见,日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虽然在苏联边境不断进行挑衅,而且一直向德国提供有关苏联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秘密情报,但至今未打算立即进攻苏联。

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德国,由于军事上节节溃败,因而使法西斯轴心集团的危机不断加深,面临瓦解局面。虽然希特勒仍然坚持将东线战争继续下去,直至“把俄国巨人消灭”,但仅仅意大利和其他仆从国的增援,仍难以挽救败局,只得继续唆使日本进攻苏联。希特勒1943 年1月21日、里宾特洛甫2月19日在同日本驻德大使谈话时, 都向大使提出了敦促日本政府出兵苏联的要求。4月18日, 里宾特洛甫再次向大使提出请求。日本鉴于德国在苏德战场屡屡战败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摇摇欲坠的局面,始终不肯作出对苏战争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只得捏造事实,提供假情报,采取欺骗和恐吓的手段,企图把日本拖入反苏战争。里宾特洛甫说什么俄国人正在远东修建大量飞机场,准备派遣轰炸机队轰炸日本,还说什么俄国已将100余万军队从远东调往西线, 等等〔28〕。日本又以兵力不足为借口,拒绝德国的要求。直到11月末,里宾特洛甫在同日本驻德国大使会晤时,还在要求日本用武力入侵苏联。可是,此时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早已垮台,法西斯集团已经瓦解了。即使德日两国决心尽一切力量将战争进行到最后,而等待他们的仍是失败的结局,这种决心只是他们的垂死挣扎罢了。

三、寻求单独媾和与结束战争的出路

正当德军在苏德战场大获胜利之时,希特勒狂叫要打败苏联,逼迫斯大林求和。同时,他也企图集中力量在大西洋海战中击败英国后,同英国媾和〔29〕。不过这是希特勒处于胜利的时刻,想以此实力地位向自己的敌手提出媾和。

但是,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很快在莫斯科城下被粉碎,德军再也没有力量在广大战线发动全线进攻。“希特勒现在已认识到任何一方都不能消灭对方,并认识到这种情况将导致和平谈判。”〔30〕经过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再次遭到惨败,从此一蹶不振。其后,英美军队在意大利登陆,整个法西斯集团的军事危机和政治危机加深,“所有希特勒的伙伴都对轴心国的胜利绝望了……都拼命想通过一种妥协的和平办法,包括某种保证小国权利的欧洲宪章以摆脱战争。”〔31〕不仅法西斯集团的危机日趋加深,而且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迅速发展壮大,一些中立国家的立场也发生重大变化,德国在国际上越来越孤立,已处于危机四伏的困境之中。希特勒已经明白,对苏联和对英美在东西两线作战,处于腹背夹击之中,已无法取得胜利。因此,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都在“考虑离间敌人”;希特勒大本营和武装部队中也在谈论和广泛流传“决不能束手待毙”,而“要真心实意去争取,在欧洲能达成一项合理的和平解决方案”〔32〕。

其实,早在莫斯科战役方酣,德军刚刚“陷在泥潭之中动弹不得”的时候,里宾特洛甫于1941年12月30日,“第一次向希特勒提出讨论与俄国停战的可能性”。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也多次提出调停的问题。不过希特勒此时未予肯定的回答。与此同时,日本试图从中调停,牵线搭桥,促使德国和英国之间,在双方都“肯让步”的情况下议和订约〔33〕。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希特勒周围的人同希特勒讨论与敌方之一单独媾和的计划,逐渐热了起来,尤其是里宾特洛甫、戈培尔等人,都想争取希特勒支持他们的考虑。

那么,希特勒对此是作如何考虑呢?作为发动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的希特勒,进行战争的目的是要抢占他国领土、夺取“生存空间”,他至死都要将这场战争打到底,消灭“俄国巨人”和所有的犹太人,以建立“大德意志帝国”。但是,当战争进行到对他不利和无可挽回的失败时,他被迫也不得不寻找单独媾和、结束战争,以保全自己统治地位的出路。不过他采取了:1.坚持自己的实力地位,即在打败敌方的有利时机逼迫对方媾和;2.采取制造谎言的手法,用“布尔什维主义获胜统治全欧洲”的说教来吓唬西方,使之单独媾和;3.他把主要的希望寄托在反法西斯联盟内部发生分裂,抓住一切机会离间敌方,使之一方单独媾和。

至于希特勒是同苏联单独媾和还是同西方单独媾和,他的态度是摇摆不定的,也许是见机行事,哪方有利和可能,则同哪方媾和。据希特勒的副官尼·冯·贝洛回忆,1943年秋天希特勒还“认为同西方各国媾和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丘吉尔是决不会罢休的,他宁愿失去世界帝国的地位,也要把德国消灭掉。至于同布尔什维克媾和,他还下不了决心,因为布尔什维克仍然是德国的敌人。……希特勒1943年秋天对单独媾和的考虑是矛盾的,但……希特勒并不绝对拒绝这种考虑”。希特勒的态度不断发生变化,而且是朝令夕改。1943年9月10日, 戈培尔同希特勒讨论媾和问题时,戈培尔问希特勒是否可以同斯大林打交道,希特勒说暂时还不行。因为希特勒认为同英国人打交道比同苏联人容易些,英美会害怕苏军席卷欧洲,终于会同德国联合起来保卫旧大陆,使之免受布尔什维主义的统治。英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有一个布尔什维克的欧洲,他们会对我们表示出愿意和解的意向。丘吉尔是反对布尔什维克老手,他同莫斯科合作只不过是权宜之计〔34〕。9月23日, 戈培尔又同希特勒进行了一次长谈,发现希特勒改变了上述观点。希特勒已“不相信同丘吉尔谈判会取得任何结果,因为他太坚持他的敌对看法”。他宁愿和斯大林谈判,只要在东方取得决定性胜利,谈判会有成功〔35〕。

1942年下半年以后,希特勒集团寻求单独媾和的活动,已是极其频繁地进行,而且这种活动构成了当时德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

1943年2月, 党卫队的高级军官霍亨洛亲王同美国设在日内瓦的情报机构负责人艾伦·杜勒斯进行了接触。通过谈判,杜勒斯同意德方提出的承认德国所侵占领土的合法性的要求,承认德国主宰欧洲的地位。希姆莱也通过瑞典人,向美国人探询“无条件投降”的有关问题,但未得到答复〔36〕。就在同时,德国驻瑞士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同美国工商界有广泛联系的“北德意志人”公司的代表林德曼及邓尼茨的亲戚舒尔策·格维尔尼茨等,都为单独媾和而积极活动〔37〕。

与此同时,轴心国的成员国和其他仆从国家或者向希特勒力陈谋求单独媾和,或者背着德国与敌方之一秘密谈判。如墨索里尼和齐亚诺在与希特勒会谈时,都直接向希特勒提出了同苏联媾和的主张。墨索里尼认为,在东线不能取胜的情况下,只有同苏媾和,将轴心国的兵力集中对付英美,为再同英美议和创造有利条件,为同西方大国进行重分世界的谈判打下基础。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统治当局,早就背着希特勒同英、美秘密谈判,以寻求摆脱战争的出路。

经过1944年苏军在东线、英美法联军在西线的共同打击,德国彻底失败已成定局。德国国内的经济、政治形势极端恶化,抵抗运动迅速发展,希特勒集团内部反希特勒的力量也发展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摆脱战争?是同苏媾和还是同英美媾和?又产生了分歧。希特勒仍然希望反法西斯联盟国发生分裂,并利用恐吓、威胁、离间、制假等手段,拉拢一方与之媾和谈判。1944年1月30日,希特勒发表广播演说宣称, 这场战争只有一个胜利者,不是德国,就是苏联。德国的胜利意味着欧洲的保全,苏联的胜利意味着欧洲的毁灭〔38〕。所以直到战争结束前,希特勒在东线顽强抵抗的同时,一直同英美代表在幕后秘密接触,企图达成单独协议。希特勒的外交官在西班牙、瑞士、梵蒂冈,同英美代表频繁会晤,讨论结束战争,以求双方可以接受的战争结局〔39〕。对纳粹头目的这些活动,斯大林1944年2月23 日在发布的《苏联全军最高总司令命令》中作了深刻揭露。他说:“法西斯头子们拼命想在反希特勒同盟中制造纠纷,从而拖延战争。希特勒的外交官们奔走于中立国之间,力图同亲希特勒分子相勾结,暗示有可能或者同我国,或者同我们的盟国单独媾和。希特勒分子的这一切诡计注定要破产……”〔40〕但同时,希特勒也没有放弃与苏媾和的机会。1944年三四月间,希特勒特别加强东线攻势,企图把苏军打得“筋疲力竭”后同苏媾和。3月30 日,希特勒的陆军元帅克莱施特力劝希特勒与斯大林媾和。已不受希特勒信任的里宾特洛甫,此时仍鼓足勇气向希特勒建议同斯大林媾和,而且表示要“尽一切可能把斯大林再次引诱到会议桌上来”〔41〕。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日本,此时又提出德苏停战问题,并于1944年4 月提出派一个代表团到莫斯科,居间建立德苏之间的和平,以避免德国在战争中失败。8月下旬从日本传出一条消息,说“斯大林不愿摧毁德国”, “斯大林显然愿意和阿道夫·希特勒统治下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德国达成协议”〔42〕。日本的这些活动,有利于德国离间反法西斯联盟,不惜一切守住东西两线阵地,等待形势的好转,避免在战争中失败。

战争最后阶段,反法西斯联盟军从东、西、南三方面向德国发起进攻,苏军进入德国本土,英美军队也攻进德国腹地,德国已完全处于孤立,唯一的盟友只是日本了,到1945年3月,有近50 个国家宣布同德国处于战争状态。希特勒仍负隅顽抗,企图争取战争形势朝有利于德国方面转变,并宣称有“奇异武器”,能够“最后一分钟改变命运”。但同时他又采取伪造文件、捏造事实的手段,煽起西方国家的反苏情绪,使其改变立场,同德国媾和。所以,在希特勒自杀身亡之前,在希特勒“小心谨慎的同意”下,与西方国家的单独媾和活动,紧锣密鼓地进行〔43〕。

1945年2月10日,德国帝国保安总局表示, 如能在西方实现单独媾和,可以把德国掌握的有关日本的全部重要情报,提供给美国情报部门,德国不惜出卖盟友的利益。美国情报机构欧洲分机构的负责人艾伦·杜勒斯,于是也通过意大利和瑞士的中间人,设法同德军司令部接触。3月8日,德国驻意大利的党卫队指挥官、党卫队副总指挥沃尔夫,在瑞士与艾伦·杜勒斯会见。两人会谈中,沃尔夫提出的协议条款,是要争取在整个南线媾和,就德国不可避免的投降问题进行谈判。此后,沃尔夫又同反法西斯联盟军地中海战区总司令哈·亚历山大参谋部的官员进行了几次谈判〔44〕。4月20日, 希姆莱在卢卑克的瑞典大使馆会见瑞典红十字会主席伯纳多特,请他转告艾森豪威尔,德军愿在西线投降,结束西线的战争,而东线的战争将继续进行下去,直到西方国家军队同苏军交战为止〔45〕。在这些秘密谈判活动正紧张进行时,隆隆的炮声,已是在柏林上空不绝于耳,4月30日希特勒自杀身亡, 单独媾和的一切活动宣告破产。

收稿日期:1994-04-30

注释:

〔1〕〔8〕〔31〕[英]阿诺德·托因比等合编:《希特勒的欧洲》(国际事务概览1939—1946),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上册第167页,下册第1035、1032页。

〔2〕〔12〕〔23〕〔24〕〔35〕〔38 〕[英]艾伦·布洛克:《大独裁者希特勒》(暴政研究),下册,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第806、734、686、805、756、755页。

〔3〕〔32〕[德]尼·冯·贝洛:《希特勒副官的回忆》,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7—308、349和351页。

〔4〕〔5〕〔9〕《齐亚诺日记》(1939 —1943 ),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90、527、604—607页。

〔6〕保·施密特:《我是希特勒的译员》,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0—241页。

〔7〕〔26 〕《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列要录·统计荟萃(1931—1945)》,海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356、365页。

〔10〕〔22〕[联邦德国]安·希尔格鲁贝尔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128—129页。

〔11〕〔28〕〔45〕[苏]A。 格列奇科等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12卷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6卷第794页,第7卷下册第114—116页,第10卷第616页。

〔13〕〔17〕〔29〕〔33〕〔41〕〔43〕[英]戴维·欧文:《希特勒与战争》(上、下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28—629、354、387—388和417—418、455、768和758、947—948页。

〔14〕〔36〕[法]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1、87页。

〔15〕〔25〕〔27〕[苏]C.戈尼昂斯基等编:《外交史》第4 卷(上、下册),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434、363、364页。

〔16〕〔18〕〔20〕〔30〕〔34〕[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1363、1207、1207、1197、1382—1383页。

〔19〕[日]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4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391—392页。

〔21〕《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34和360页。

〔37〕〔39〕[苏]B.乌沙科夫:《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莫斯科1961年版,第240—241、247页。

〔40〕斯大林:《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16页。

〔42〕张海麟等译:《第二次世界大战·总结与教训》,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3页;又见《希特勒与战争》下册,第869页。

〔44〕[联邦德国]卡尔·埃尔德曼:《德意志史》第4卷下册, 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2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德苏战争后纳粹与德国外交活动分析_希特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