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探”与“究”论文_梁艳玲

浅谈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探”与“究”论文_梁艳玲

梁艳玲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六中学 138005

摘 要:探究性阅读只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语文课程中是极其重要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我们常说,学习一篇课文,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探究性阅读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这些。关键在于,过去我们主要靠讲解分析,而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追究。

关键词:阅读 探究 特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六项改革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据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也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难点,据了解,不少教师仍存在种种疑虑。本文谈谈笔者对“探究性阅读”的一些学习体会。

一、探究是人的潜能

什么是探究?探究是“探”和“究”组成的合成词,既“探”且“究”,指探寻、追究。探究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即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有认知的愿望,想了解其“是什么”,或想了解已知事物的现状,即“怎么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究其来龙去脉,了解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可以说,探究的基本内涵就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都有探究的潜能。

但基础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习”。学习是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知之甚浅到知之甚深的过程。要求未成年的中小学生探究出世人从未探测过的自然奥秘、人生哲理是不切实际的。如果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探究性学习定位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水平,则应是不难实施的。别人已知、已会、已有,“我”通过学习从未知、不会、没有而达到知、会、有,就是探究性学习的具体目标。

探究性阅读只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语文课程中是极其重要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过去我们常说,学习一篇课文,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探究性阅读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这些。关键在于,过去我们主要靠讲解分析,而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追究。简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探”就是探问写了什么、怎样写的,“究”就是究问为什么这样写。如此看来,探索性阅读是阅读教学在新形势下的必然发展,并不神秘。

二、探究性阅读的主要特征

根据阅读主体的不同需求,阅读行为可以分为求知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实用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审美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消遣性阅读等类型。阅读能力的构成也有一定的层次,纵向可分为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创造等层次,横向应培养阅读的选择力、思考力、想象力、记忆力、批判力等。

探究性阅读可以看作研究性阅读的初级阶段。已有同仁注意到《语文课程标准》采用“探究性学习”一词,似乎是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研究性学习”一词有所区别。一般认为,“研究”指钻研、推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求事物的真相、本质和规律,其要求比较严格,达到的水准也应该比较高。按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本科毕业才有资格报考硕士研究生,取得硕士文凭才能报考博士研究生。在一般人心目中,“研究”是领导和专家的事,专家的阅读才以研究为主要目的。而“探究”如前所述,就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的表现,是中小学生都有的心理倾向和可以实践的行为。

“探究性学习”的提出有其针对性,目的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必须明确,接受学习是学习的基本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列出的“总目标”之二就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是对接受学习的充分肯定。而提出“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明确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附录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则是强化积累性阅读的有力措施。这些都说明:接受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排斥或轻视接受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就失去了根基,有变成空中楼阁的危险。

三、具体方法来自实践

实施探究性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潜能,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答案。具体操作方法,则因师生而异,因课文而异,因学习环境而异,应该是“教无定法”。1.教会学生提问;2.引导设计板书;3.合作寻求答案 ;4.感知—感悟—活动—体验。

探究性阅读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理念,但它是从国内外先进的教学实践中发展而来。《语文课程标准》注意不同学段的要求由低到高、由浅入深。3-4年级只提“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5-6年级只提“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7-9年级才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只要教师转变观念,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去探索,并把握这些“度”的要求,扎扎实实去实施,是可以逐步达到课标要求的。

论文作者:梁艳玲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8

标签:;  ;  ;  ;  ;  ;  ;  ;  

浅谈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探”与“究”论文_梁艳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