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手术治疗肠套叠并肠切除临床效果论文_胡宇

探讨手术治疗肠套叠并肠切除临床效果论文_胡宇

大庆市第五医院136714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手术治疗肠套叠并肠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2006年6月~2011年6月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儿采取手术治疗,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灌肠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6、21和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40例患儿治疗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0、19和11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和27.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肠套叠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手术治疗方法较为有效,可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患儿能够尽早康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肠套叠;手术治疗;灌肠治疗;临床疗效

肠套叠是小儿急腹症,多发于1岁以内的婴幼儿,肠套叠可分为继发性肠套叠和原发性肠套叠两种,是由于患儿肠道中某段肠管套入相邻的肠腔,进而使肠道排气功能受到损害[1]。在对肠套叠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如未及时有效的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会导致患儿出现肠管坏死、肠穿孔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会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2]。而传统治疗肠套叠的方法是应用灌肠治疗,该方法并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医学技术不断提高,肠套叠的治疗方法也进行了更新,手术治疗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为了提高肠套叠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减轻疾病给患儿造成的痛苦,尽早让患儿得到康复,应对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本文选取本院2006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肠套叠患儿8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中40例肠套叠患儿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取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本院2006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肠套叠患儿中选取80例为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儿均出现肠道运输不畅、排气、通气功能损伤等临床表现,同时患儿还会发生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包块。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10个月,平均年龄(5.8±2.3)个月;原发性肠套叠患儿35例,继发性肠套叠患儿5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9个月,平均年龄(5.6±2.1)个月;原发性肠套叠患儿36例,继发性肠套叠患儿4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灌肠治疗:常用灌肠方法为空气灌肠,压力不超过100 mm Hg(1 mm Hg=0.133 kPa)。

观察组患儿采用手术治疗:患儿采取单次硬膜外麻醉加基础麻醉,对年龄较小且一般情况较差的患儿应用气管插管麻醉。进入腹腔的切口选择在右下腹,术中对诊断进行证实,手术复位过程中,患儿肠套叠处肠管可见不同程度的坏死、穿孔,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切除方式。其中,回肠切除共23例患儿,采用回肠端端吻合术,结肠切除共11例患儿,采用结肠端端吻合术,其余6例患儿采用回结盲端端吻合术切除回盲部及部分结肠。将2~3 ml透明质酸钠涂抹于患儿套叠部位及吻合口部位。术后5~7 d给予胃肠道外静脉营养,术后需进行3~5 d胃肠减压,并采用抗生素治疗1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患儿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为:①显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治疗3个月内无复发,同时,未发生肠梗阻、肠瘘等并发症;②有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改善,治疗3个月内无复发,未发生肠梗阻、肠瘘等并发症,出院后出现稀便症状;③无效:经过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并无变化,而且与治疗前相比有加重迹象[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术后2例患儿发生皮下感染,对其换药后实施再次缝合,2例患儿出现肠梗阻,采取保守治疗,4例患儿症状均消失,痊愈出院,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患儿治疗后7例出现稀便,4例出现肠粘连性肠梗阻,转为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肠套叠是儿科常见急腹症,多发于婴幼儿,其中4~10个月大的患儿占总患病人数的90%~95%之多。临床对于肠套叠的病因研究结果尚未明确,但据推测主要是与患儿日常饮食改变及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失调等因素有关[4,5]。肠套叠患儿临床症状较为明显,结合B超、X线检查极易确诊。传统治疗方法多以保守灌肠治疗为主,但治疗效果无法满足临床治疗及患儿的需要,因此,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临床专家不断研究,最终提出采用手术对肠套叠患儿实施治疗,并取得显著效果[6,7]。在对肠套叠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如若患儿症状不严重,可给予复位手术治疗,倘若患儿局部病灶未清除,仍可针对患儿实际情况采用肠切除术,复位手术治疗与切除术联用,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使患儿尽快恢复健康。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72.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0%和27.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手术方法治疗肠套叠较为有效,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患儿能够尽早康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钟勇剑.肠套叠行肠切除18例报告.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3,3(9):74-75.

[2]郑雪勇,李斌,冯联忠.成人肠套叠 23 例诊治分析.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4):322.

[3]王忠实.手术治疗肠套叠并肠切除临床分析.吉林医学,2013,56(29):6122-6123.

[4]杨义明,方晓岩,杨家成,等.基层医院诊治小儿肠套叠的难点和体会.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0):1816.

[5]王泉华,邢春根,吴永友.成人肠套叠 21 例临床分析.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1):210.

[6]杨军.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2):51-53.

[7]陈一杰,姚清勇,廖泽飞,等.成人肠套叠 21 例手术治疗体会.中国医学创新,2010,7(28):130-131.

论文作者:胡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1

标签:;  ;  ;  ;  ;  ;  ;  ;  

探讨手术治疗肠套叠并肠切除临床效果论文_胡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