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中亚五国相互关系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俄罗斯论文,相互关系论文,五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商定建立共同市场的时候,西方国家有人断言:“中亚人将割断与莫斯科的联系”。而事实证明,中亚地区推行一体化的结果并未使自己与莫斯科拉大距离。而莫斯科对中亚地区的关注也在与日俱增。1995年新年伊始,哈萨克斯坦总统率领庞大的代表团出访俄罗斯,使两国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推动了中亚地区与俄罗斯的友好关系。1996年元月中旬独联体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近30项加强合作的协议,接着,俄罗斯政府代表团又对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访问,特别是1996年3月29 日俄白哈吉一体化协议的签署,标志着独联体一体化新时期的到来及俄罗斯与中亚相互关系中合作势头的加强。
一、对一体化的认识日益深化
众所周知,中亚五国一直是原苏联主张签署新联盟条约的国家。当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个斯拉夫国家决定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时,中亚五国以创立国的身份加入了这个后苏联组织。四年多来,中亚五国陆续提出一些加强独联体的建议,并在独联体范围内进行了以多边或双边形式促进与俄罗斯合作的种种努力。回顾这段历史不难发现,不论是政治领导,还是广大民众,对于“一体化”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曾几何时,某些独联体成员国领导人仅把独联体看作文明离婚的“法庭”。然而,生活本身很快淡化了“独立欣慰症”,广大民众甚至尝到了许多苦头。这段“弯路”教育了人民,各国政治领导人也从国民日益增强的要求恢复与发展经济和加强政治协作的愿望中看到了摆脱危机的出路。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1996年1月19 日独联体各国首脑会议开幕时的讲话中认为,独联体经过一个隔阂时期后,现在出现了有利于各国一体化的转折。他强调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只靠自己都不会过得特别好。现实生活本身告诉我们,加强我们之间的多方面联系会带来切实的好处。这种联系比西方或者东方许诺进行援助要可靠得多。”叶利钦特别对俄罗斯同五个国家的协作表示满意,这五个国家中有四个是中亚国家。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也认为,只有恢复被中断的传统关系,重新联合起来才能摆脱危机。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要害在于,由于各主权国家一味强调主权,致力于单独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使多年形成的相互经济联系遭到破坏,致使各国普遍出现生产下降、通货膨胀加剧的危机形势。中亚国家的绝大多数领导人也对独联体推进一体化表示支持,寄予厚望,这些都为深化在建立经济、货币和政治联盟方面的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前提条件。
种种事实表明,俄罗斯在加强与白俄罗斯一体化的情况下,并没有忽视与中亚国家的一体化努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俄国政治领导仍会进一步摈弃所谓的“包袱论”,而将中亚国家“视为最有前途的盟友”。他们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将进一步协调立场,并更多地以合作形式或“一个声音”出现在世界上。俄同中亚三国领导人共同访华并签署边界等协定便是一个引人瞩目、影响深远的举动。
需要指出的是,俄与中亚国家的一体化进程已成大势所趋,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一体化的核心力量将是俄罗斯。这是由俄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实力决定的。正因为如此,一体化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俄一体化政策的主动性、连续性和可靠性。政策摇摆、帝国野心等都可能使一体化遭受挫折。
第二,一体化的运作形式将是“自由选择”。鉴于六国的国家政策、经济水平、资源分布、民族状况、军事基础、改革方针差异很大及对国家主权与超国家结构认识上的不同,一体化必将在自愿基础上进行,在独联体框架内和在六国范围内,多边、双边的合作也将具有各种形式和不同速度。
第三,一体化的制约因素不容忽视。其中既有强权政治的影响、地区大国的插手、各种势力的较量,又有俄与中亚五国利益的摩擦及各主权国家内部的种种矛盾。
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从独联体范围看,几十次国家元首、政府领导会晤时签署的数百个文件,其中大部分属于经济问题,它成了各成员国,包括俄与中亚国家加强合作的突破口。1993年,签订了建立经济联盟的条约;1994年,以建立跨国经济委员会为标志,经济一体化进入实质阶段;1995年,有关形成统一的经济空间的指导性文件充实了具体内容,在建立经济领域新的合作体制方面采取了有分量的切实步骤。1996年,跨国经济委员会进一步明确了其一体化指挥部的使命,集中力量制定深入一体化的具体方案。从所签订的文件中可以发现,在独联体内部业已建立的支付联盟、海关联盟、跨国经济委员会和跨国货币委员会等机构中,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已成为主力。俄罗斯与中亚各国的双边经济联系也不断推向前进。经济上互利合作的广阔前景更加鲜明地展现出来。
从目前看来,俄罗斯对中亚最感兴趣的仍是该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铀、金、银、铜、铅、铬和丰产的棉花。特别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对于俄罗斯有着更大的诱惑力。原苏联之所以曾经取得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庞大的矿物原料基地和石油天然气综合体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而现在,俄罗斯的石油和其它矿物原料的开采量急剧下降。俄罗斯以一种危机意识和战略眼光考虑当前和今后的资源保障,并与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独联体其它成员国联合解决这一共同性的问题,显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俄罗斯正在考虑发挥国家最重要的调节职能,制订合理而有远见地利用矿物原料尤其是石油的政策,同时建立对独联体国家实施并协调这一政策的明确制度。保护通向西欧的输油管和输气管;加强对中亚国家石油出口的控制业已成为俄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而中亚各国也无一不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视为发展经济、加强与俄平等合作的战略决策。
此外,中亚的交通运输发展也有不可低估的前景。目前,所有中亚国家无不积极寻找各自的出路,以便尽快与具有世界意义的交通枢纽接轨。在这个过程中,中亚国家不会将俄罗斯“拒之门外”,俄罗斯也不会袖手旁观。特别是在苏联解体,俄罗斯交通与联络形势紧张,甚至面临被挤出国际经济关系的情况下,俄罗斯更是急于寻找和扩大各类通道,同时防止现有重要通道的被阻。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可能继续将该地区交通运输的发展作为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
三、军事合作稳步发展
中亚五国本来是极力主张在独联体范围“保持统一的武装力量”,“保持统一的军事空间”的“联合派”,但在独联体各国,特别是俄罗斯组建自己军队的情况下,中亚也陆续开始了对原苏联驻军的“分割”及本国军队的组建。后来,独联体范围签署了有关军事问题的文件,俄罗斯也陆续与中亚五国签署了进行军事合作的协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992年5 月通过的集体安全条约乃是独联体军事合作的基础性文件,随着时间推移,该条约成员国有所增加,实质内容也不断充实。而这个重要条约的创始国正是俄罗斯与中亚五国。他们也是独联体范围一系列军事协议的积极签字国。同时,俄与中亚各国的双边军事合作也不断取得卓有成效的进展。其中,俄哈在军事领域的合作格外引人瞩目。根据“哈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双方商定拥有共同的军事战略空间,共同使用军事基地、靶场和军事设施。就如何处置哈境内的核武器和使用拜科努尔航天基地等问题也签署了有关协议。1995年1月两国首脑会晤又新签了一整套军事技术合作协定, 决定“按照共同安排部队的训练和使用的原则来建立联合武装力量。”
俄与中亚国家这种始终保持、不断加强的军事合作决非偶然。从俄罗斯方面而言,随着苏联的解体及某些政策的失误,俄罗斯的地缘政治与地缘战略态势迅速恶化,目前已属于历史上面积最小的时期。在西部,俄罗斯失去了纵深1000多公里的前沿地带。在南部,俄罗斯上千公里的缓冲地带危机四伏。倘若失去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人口5500 万的中亚,那么,不仅俄罗斯的势力范围更加变小,而且,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扩张将要长驱直入,俄罗斯国内的稳定与安全也将受到严峻挑战。在国际上各种力量纷纷向中亚挺进,中亚处于向何处去的大背景下,保持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军事合作,千方百计保住长达百年的“世袭领地”已成为俄罗斯目前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而从中亚国家看来,一方面急需借助包括伊朗、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在内的外国的资金与技术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也对伊斯兰主义的泛滥,特别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渗透存在种种忧虑。就连乌兹别克也对伊朗在土库曼影响的不断增强表示了不安。鉴此,目前中亚五国的政治领导一致采取了政教分离的国家制度,而且明确表示希望用俄罗斯的军事力量遏制和消除各种现实和潜在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威胁,以便为本国及该地区的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内外部环境。
独联体外部边界的保卫既是独联体加强军事合作中一个重要课题,又使这种合作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更加突出。其中,俄罗斯与中亚国家有着较其他成员国更为深切的体验。在俄罗斯看来,这15年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地区像中亚这样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阿富汗战争、吉尔吉斯奥什市的民族冲突、塔吉克内战都曾轰动一时。即便今天,中亚地区的外部边界仍然呈现一种危机局势。阿富汗—塔吉克边界尚无宁日;乌兹别克与阿富汗的边界的武装入侵、宗教渗透、走私贩毒时有发生。毫无疑问,如果中亚的外部边界不能得到可靠保卫,不仅中亚国家将深受其害,对于独联体其它国家,特别是对俄罗斯也将造成难以估计的后果。届时战火将要蔓延,难民将要增加,中亚还会成为国际走私、贩毒及军火黑市的主要通道之一。因此,独联体已将中亚外部边界的保卫视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俄总统叶利钦多次强调,中亚的外部边界既是独联体的边界,也是俄罗斯的边界。这就是为什么从1992年7月, 俄罗斯改变在塔吉克内战中一度保持中立的做法,迅速成为保卫中亚外部边界的主要力量的原因。俄罗斯与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组成的独联体维和部队,对于稳定塔吉克政局及保卫塔-阿边界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俄与中亚国家的军事合作呈现以下趋势:
第一,北约东扩将成为催化剂。针对北约东扩,俄罗斯军政各界正在寻找各种对策。可以肯定,在北约东扩和俄罗斯反东扩的问题上,将进行复杂的、激烈的,甚至是反复的较量与斗争。而在俄罗斯加强独联体一体化的整个过程中,中亚国家将是俄罗斯重要的依靠力量,同时,中亚国家在共同的战略范围内与俄协作,进而保证包括核安全在内的国家军事安全的要求可能更趋紧迫。
第二,继续瞄准主要目标。从俄对独联体国家战略方针及当前动向可以看出,俄与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独联体成员国开展军事合作欲达到的主要目标是:以共同的利益和军事政治目标为基础结成防御联盟;为俄在独联体国家的军事设施和驻军获得合法地位;深化独联体国家间边界安全领域的合作;独联体内部维和;在同第三国和国际组织协作时,确立独联体首先是俄罗斯利益所在地的地位;开展安全部门的合作。
第三,强化俄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以俄军为主力的驻塔吉克独联体维和部队决定将驻扎期限延至1996年6月。 俄计划进一步加强对塔的军事和技术援助,以提高其军事能力,使他们在必要的情况下能够单独完成军事任务。俄国防部长披露,将考虑在塔建一俄罗斯空军基地。作为哈萨克斯坦头号战略伙伴的俄罗斯,除正执行签署的37项军事技术合作协定外,还拟帮助哈建立里海海军基地,并向哈提供5 艘海岸警备快艇。中亚五国积极支持和一致赞同的保护独联体统一空间构想中,明确规定了建立吉尔吉斯、塔吉克防空体系;完善哈萨克、乌兹别克防空体系;并以建立成员国完整的空中防御体系为目标。
四、民族纠葛有效缓解
中亚地区民族问题的复杂人所共知,且由来已久。即使在穆斯林内部,也有许多不利的民族、文化、语言因素交织在一起。中亚的穆斯林中,逊尼派占压倒多数,而且大多数讲十分相似的土耳其语。若任泛土耳其主义传播则会加剧种族紧张局面。如400万塔吉克人就曾声称, 中亚讲土耳其语的人结成联盟对讲波斯语的塔吉克人几乎没有什么好处。即使讲土耳其语的种族之间也有矛盾。例如,吉尔吉斯人对乌兹别克人就有戒心。苏联历史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族际冲突就发生在乌兹别克族和吉尔吉斯族之间。1990年6月和7月,在吉尔吉斯共和国的奥什市发生了源于上述两族土地争端的种族暴力冲突,导致300人丧生。
时至今日,俄罗斯人的问题又在中亚各国民族关系中突出出来,主要表现便是俄罗斯人从中亚国家的大批出走。战后中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俄罗斯人比重下降的现象。
究其原因,首先,“独立化”进程成为导火索。俄罗斯人生活在一个处处使其产生非自己人感觉的国家,自然容易萌发“归根”的想法。中亚国家对处于少数民族地位的俄罗斯人的忽视和歧视更是激起俄罗斯人的不满。其次,俄罗斯人较难适应东方国家的民族环境。在家庭生活、文化艺术以及社会与政治领域的价值观上的分歧;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语言障碍都是促使俄罗斯人回迁的重要因素。再者,政局动荡、种族冲突、生活水平下降,也使俄罗斯人难以在中亚定居。
凡是从中亚回迁的俄罗斯人,绝大多数有着高度的文化素养及熟练的专业技能。这批人的流失无疑会给中亚各国带来重大损失。据哈萨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俄罗斯人的外流意味着今后7-8年期间哈萨克每年要损失大约240亿美元。同时, 少数说俄语的城市哈萨克人和多数说哈萨克语的农村居民之间的裂痕正在加深。在吉尔吉斯,俄族创作人员、技术人员、医生、教师的外流,极大削弱了科研和生产的基础。该国总统指出,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转变,吉尔吉斯势必要变成亚洲一个不发达的农业省,而且还面临着本土居民流失的潜在威胁。从俄方来说,俄罗斯人的回迁也给政府带来住房、供应、工作安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日益尖锐的紧张局势雪上加霜。
为了共同解决俄罗斯人的回迁问题,中亚各国政府普遍采取了尊重、挽留俄罗斯人的政策。哈萨克和乌兹别克领导人明确宣称,反对单一民族的国家,他们认为,这样的国家没有前途。吉尔吉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会单一民族化的政策会给国家带来损失。俄罗斯人及其它外族专家的出走,会使吉尔吉斯倒退数十年。为此,吉作出实行双重国藉制度的重大决策。该国还提出在独联体范围内签署尊重独联体各国少数民族权利公约的建议。俄罗斯政府与社会各界更是密切关注着境外2500万俄罗斯人的命运。俄认为,“近外”地区的俄罗斯人代表着重要的战略利益,保护散居在外的俄罗斯人是对内对外政策中的首要问题。截至目前,俄已陆续与中亚各国签署了关于双重国籍、自由迁移、简化程序、保障权益等方面的协定,从而使制约俄与中亚关系发展的民族纠葛得以缓解。
当然,在国际争夺中亚的态势下,在独立与联合的矛盾交叉中以及在双方都面临许多危机时进行的上述合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同时,俄罗斯的大国沙文主义思潮、中亚国家的内部分歧及主要领导政治才干的局限也都将对俄与中亚国家相互关系的发展形成一定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