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评价论文_孙永庆

吉林省永吉县岔路河镇中心卫生院 132214

摘要:目的:探究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2016年01月01日至2017年01月27日,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结果:两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在治疗效果对比中存在一定差异,P值小于0.05。两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在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对比中存在一定差异,P值小于0.05。结论: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还能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值得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广泛粘连性肠梗阻;临床价值

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临床表现;若未能给予有效手段治疗,可对肠道功能造成严重影响[1];我院为了探究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将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见正文描述:

1资料且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选取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2016年01月01日至2017年01月27日,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

观察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平均年龄值(44.21±0.54)岁;性别各占例数为男性35例、女性15例。

对照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平均年龄值(44.25±0.60)岁;性别各占例数为男性30例、女性20例。

文中两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对比的基本资料差异不大,P>0.05,存在一定研究性。

1.2方法

对照组方法--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如禁食水,且实施胃肠减压、纠正酸中毒等治疗,与此同时给予抑制肠胰胆分泌及胃酸分泌药物。

观察组方法--给予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麻,指导其取仰卧位,并在右腹直肌做一切口,探查粘连后切开腹膜;其次在腹膜切口及肠管粘连处注入生理盐水后实施钝性分离粘连处理,与此同时对胃肠道进行减压,促使肠管保持通畅;最后在回盲处排列肠管,呈横径走行,缝合伤口,且给予抗生素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且评估两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切口感染发生率。

总有效率[2]:显效--患者的临床表现完全缓解,如恶心、腹痛等,可正常进食;有效--经治疗后临床表现逐渐缓解;无效--腹痛加剧,且伴有呕吐等症状。

1.4统计学标准

该次研究数据均输入电脑内,且采用SPSS20.00进行分析及处理,以P小于0.05表示文中两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对比的资料存在一定差异。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如下文数据可发现两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在治疗效果对比中存在一定差异,P值小于0.05

表1:对比两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效果(n;%)

3讨论

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属于肠道疾病类型,小肠一旦发生粘连后,可进一步降低肠蠕动能力,继而导致食物无法被分解及吸收,且诱发肠梗阻现象;若未能及时给予有效方法治疗,可对患者的小肠及重吸收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并且能够让肠道丧失正常功能;以往临床上采用常规肠梗阻方式进行治疗,但是其效果往往不佳,故此在临床上逐渐被其他方法所代替。

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及推广,主要是通过不同置管类型疏散肠道实施手术治疗,继而促使肠道有序排列,避免粘连现象再次发生。该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小肠梗阻发生率,并且还能达到彻底治愈肠梗阻的目的,从而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起到明显缓解作用;除此之外,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等优势[3]。

总而言之,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还能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值得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家海.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3):90-92.

[2]黄明忠.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5,21(27):73-74.

[3]吴建松.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6(80):96-97.

论文作者:孙永庆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  ;  ;  ;  ;  ;  ;  ;  

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评价论文_孙永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