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多,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在施工中,混凝土环节直接决定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及使用质量,混凝土作业及其技术的重要性在建筑工程中不言而喻。作为建筑结构体系的重要支撑,混凝土结构必须强化技术关卡,加强管理,以提升其质量水平。本文首先分析了混凝土施工的常见技术及要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管理策略展开讨论。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要想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功能及技术水平,施工人员必须了解影响混凝土质量的相关因素,并在施工技术上强化预防[1]。由于建筑物工程涉及到的施工材料种类多样、工序繁杂、技术多元化,加上施工水平参差不齐,若在混凝土施工环节存在质量隐患,后期出现裂缝、空洞、蜂窝、露筋等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整体质量[2]。
一、混凝土施工常见技术
(一)混合搅拌技术
混凝土是一种由多种材料混合而成的材料,需要在施工现场制作,混合和拌制属于重要流程与程序,若在此期间出现配比不合理或拌制时间不足的情况,易引发混凝土性能及质量无法达到工程安全标准[3]。在施工现场必须在正式批量制作混凝土前做好试验工作,合理规划材料配比,以保障科学合理的制作混凝土,得到准确的比例关系,为下一步施工打好基础。
(二)运输技术
运输混凝土过程中,其要求较为严格,强调高效性与正确性。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混凝土运输,否则易造成其原有工作性能下滑、质量下滑、强度下滑,直至混凝土报废[4]。运输期间必须经过测算施工现场与搅拌厂区之间的距离,控制好运输时间后才可安排运输方案。在运输载体上必须使用滚筒搅拌车辆在运输过程中不间断均匀搅拌,避免因车辆行驶震动以及沉积导致最终无法浇筑或无法泵送。
(三)浇筑技术
对于一项建筑工程而言,浇筑混凝土属于耗时较长且极为关键的环节。对于施工管理部门及施工企业,混凝土浇筑的效率及质量与其前期一系列准备密不可分,必须严格细致的对模板系统展开检测,查看模板安装期间是否符合施工需要。详细调查及分析钢筋主要结构体系,对各项参数明确化,明确混凝土浇筑的技术模式和高度指标[5]。施工人员需根据钢筋结构实际状况调整浇筑作业技术流程,选择适合的振捣设备和混凝土拌制设备。在此期间需要注意浇筑过程中高度重视观察模板和钢筋结构具体位置是否出现位移情况,一旦发生位移必须立即调整,以免后期对建筑物质量产生隐患。
(四)振捣技术
在完成混凝土的大面积浇筑后,振捣工作的目的在于让混凝土强度更高,来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及寿命,同时通过振捣让材料分布不均的问题得以解决。若缺少振捣这一关键环节或振捣不足可能造成混凝土材料在浇筑后无法完全贴合于模板搭建时的缝隙,造成整体结构体系出现不稳定因素或存在质量隐患。在实际施工中,振捣作业需根据施工强度水平和工作量来选择适合的技术方法。例如采用全人工作业操作或利用机械辅助完成,但通常在机械振捣后还需要人工完成细节性振捣操作,以保障震捣水平。在振捣操作时需保障力度施展的平稳性和均匀性,确保振捣棒正确插入混凝土,不存在缺漏或缝隙。控制好振捣次数与时间,只有在混凝土表层结构上不再出现泛浆现象才可停止振捣。
(五)保养技术
在混凝土完成混合搅拌、浇筑、振捣工作后,对基本成型的混凝土需加强保养,避免其在固化凝结期间因强度的提升而出现混凝土裂缝之类的安全隐患。现阶段混凝土养护大多以及时添加水分的方式完成,以保障混凝土反应能够正常进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施工人员需关注混凝土的发展变化及反应状态,适量将水撒在混凝土表面,以保障其顺利完成凝结反应,确保混凝土结构性能达到设计标准及施工要求。在养护期间,并不提倡以大量浇水的方式来操作。现如今养护剂已经能够形成一层保护膜,让混凝土结构的表层减少与外界空气直接接触面,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养护时间方面,一般大面积混凝土或胶凝材料中参有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养护时间需要在四周以上,可根据温度升高和空气潮湿程度的变化适当调整养护时间,但冬季养护时间至少为四周且严禁直接将水浇筑在混凝土表层裸露位置。冬季浇水应适当使用塑料薄膜或保温材料,达到保温与保湿兼顾效果。
二、施工中混凝土管理策略
(一)严控材料质量
建筑工程混凝土需要用到的粗细骨料必须保障不含杂质且表面整洁干净,经过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水泥需要在复试合格后才可使用,以保障材料性能的有效发挥。施工前必须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保障外加剂和水资源符合建筑相关标准。施工时严格控制水灰比,尽可能选用低热水泥或中热水泥。对骨料级配加以改良,通过减少水泥的用量来控制水化热程度。在混凝土中适当加入辅助剂,达到增塑、减水、缓凝的效果,可降低混凝土因温差变化较大而出现的裂缝发生率。
(二)强化施工前准备
在混凝土施工前必须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以保障混凝土质量以及符合施工设计及建筑要求。在厉行节约、科学统筹下考虑到人员素质、材料质量、经济效益、工期要求等,在施工措施规划、机械管理、场地管理方面合理安排。在混凝土使用前必须保障配比的严格性,通过多次试拌来寻求最佳比例。适量对水泥量加以增减,可保障其性能最大程度发挥。在混凝土配合比方面可适当加入粉煤灰,来减少水泥用量,控制水胶比。合理使用减水剂,选择二结骨料,可降低混凝土浇筑后的收缩程度,缩减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差。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裂缝发生率并提升抗腐蚀性能,以此来保证混凝土质量。
(三)注重温度条件控制
在浇筑操作中必须明确考虑到混凝土质量在温度变化下所受的影响,依照浇筑及养护期间的温度合理对施工条件予以调整。例如在夏季施工期间,考虑到建筑工程混凝土多暴露于室外较炎热环境,在入模温度上应控制在25℃以内,也可通过地下水拌合或搭设凉棚的方式让入料温度下滑;在攻击施工时,考虑到混凝土内部及表面温差造成的裂缝情况,入模温度应控制在10℃以上,也可通过预埋冷却水管方式让混凝土散热更快,通过温度条件的控制降低内外温差。
(四)5S管理
这一管理方式强调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保养这五个环节的基本工作。在我国近年来开始施行,利用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让建筑工程形成团队式管理状态,以更高要求、精准化的管理要求保障施工混凝土的建设质量,从而保障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建筑行业的竞争只会日益激烈,因此建筑施工方只有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提升管理水平与理念,才可保障做出精品工程、优良工程。换言之,建筑工程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思想及理念上不断重视及更新,更充分地认识到混凝土作业的影响因素及技术要点,提升管理水平。
结束语
在当前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的应用非常广泛,不少施工手段及技术方法均需要围绕混凝土来开展。施工人员必须重视混凝土技术操作及管理要点,提升工程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星.高层建筑工程中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J].石油化工建设,2017,39(02):88-91.
[2]王志诚.简议建筑混凝土工程中常用的施工技术及其施工要点[J].建材与装饰,2017(42):22.
[3]周玮.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及后浇带技术浅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0):119-120.
[4]徐飞鸿.建筑管理中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和质量控制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8(20):175-176.
[5]丁茂喜.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19):56-57.
论文作者:董春雷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混凝土论文; 质量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技术论文; 材料论文; 作业论文; 温度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