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起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小康社会论文

小康社会的起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小康社会论文

小康社会的渊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社会论文,渊源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六大为21世纪头20年中国的发展规划了一个美好的蓝图,那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古代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小康,广大人民的生活梦想;小康,文明古国的千年追求。但是,中国老百姓几千多年难圆的中国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为现实。20世纪末,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并得到系统阐述,是在西汉《礼记·礼运篇》中:“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当然这种奴隶社会初期的“小康”形态,是建立在私有制和阶级剥削基础之上的,并且是以众位帝王的仁德为标准的。

但是从此以后,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散发着诱人的魅力,逐步走入了寻常百姓生活当中。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把“小康”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用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并作为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激发了亿万人民的极大热情。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使用“小康”概念,并把它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制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提出了第二步要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小康成为广大人民生活的梦想。怎样带领人民实现小康,成为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

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首先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同时还把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作为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因此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他鲜明地提出:“归根到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他还进一步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任何新兴的、进步的社会都具有的共同本质;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有其与以往一切剥削制度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全体人民,“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富裕”。要实现消除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抓住不放。同时,邓小平强调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所谓达到“小康”是指全国人民普遍处于小康状态,而不是个别人、少数人,这是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本质的区别。因此“小康”的实现意义重大,它不仅反映了人民物质生活的普遍提高,还带动了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精神面貌的改变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邓小平指出,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也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思想的先导,从“九五”计划开始就大力向中西部倾斜,并在新世纪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从而掀起了西部大建设的高潮。

为了早日实现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的“小康社会”,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措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1997年江泽民就提出“要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6年6月19日在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现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同年的6月17日,在西安举行的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江泽民第一次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概念。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启动是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坚持和发展的结果,更是解决东西部地区差距,促使西部地区人民彻底摆脱贫困,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奔向小康社会,实现全国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具体步骤。

随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可以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既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又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康社会建设,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建设小康社会中心任务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小康社会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要面向世界,立足中国实际,按照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认真研究和解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问题。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要把改革作为发展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没有改革,就没有小康。面向未来,推进小康建设,同样要走改革之路。要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我们所要建设的小康社会,不是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社会,而是一个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的社会。随着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促进我国经济的大发展。

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发展,使全国都能相继进入比较发达的小康阶段。由于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进入小康社会的时间和速度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更要强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使全国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能逐步趋于平衡。处理好东西部的关系,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个大课题。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保障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的社会。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但不等于只局限在经济发展。当代世界,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它应该是包括经济和社会在内、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现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已经不是单一的经济指标,而是越来越突出社会、人文方面的要求。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要求。社会发展又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此,我们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文社会环境。

以城市为龙头,以农村为重点,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继续认真地解决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认真研究农村小康建设的新思想和新措施,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面向市场,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发展新的经济组织,特别是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小康社会”的理想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也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只有在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小康社会”才能逐步得到实现。因此,本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只要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努力做到发展有新的思路,改革有新的突破,开放有新的局面,各项工作有新的举措,依靠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标签:;  ;  ;  ;  ;  ;  ;  ;  

小康社会的起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