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医方药在脾肺两虚而致喘的辨证论治研究论文_张光明

古医方药在脾肺两虚而致喘的辨证论治研究论文_张光明

张光明

(太和县人民医院安徽太和236600)

【摘要】目的:学习和探讨古医方药在脾肺两虚而致喘的辨证论治。方法:脾肺两虚而致喘的辨证论治,针对性的治疗,首先要辨证是以脾虚是以脾阳虚或者是中气下陷,以及脾虚失统而发生的咳喘,然后以肺气虚进行辨证论治,以及肺阴不足所致的喘证,临床两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母子相连的关系,治疗时理应健脾益气,补土生金的方法进行辩证论治;方用《脾胃论》卷中的补中益气汤方加减治疗;本方主治脾胃气虚而致的咳喘,并有一派脾肺虚弱所表现的临床用之有效的方剂。结果:通过临床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咳喘病,又证因脾肺两虚而致的病症,临床均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本文采用传统的祖国医学理论来进行辨证论治,灵活的药运用,为今后的中医临床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为疾病的转归和预防保健,有初步认识,进一步增强对脾肺两虚致喘病的治病效果;同时发挥祖国医学的专科特长,使它能为人类造福,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关键词】中医临床;脾肺两虚;喘症;辨证论治;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016-01

脾肺两虚而致喘的辨证论治中,是以肺脾二脏而论治疗的两种不同症候,其结果均致咳喘的一种病症,古医方药首先突出的是我们现在运用前人的古医理论来指导临床治疗疾病为目的,和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发挥中医特色和专长,使前古的医学实践,为我们的专业、为临床服务,也是一种学习和继承传统医学的根本体现,今论述的是喘以脾、肺两虚而生病的临床辨证与论治相结合治疗方法,喘证的中医诊断,主要依据是以患者呼吸迫促,而虚喘是病势徐缓,慌张急促,呼多吸少,活动时症状加重,喘证在我们的临床中,它可以多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患者中,它也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张景岳前祖则主张以虚喘、实喘分之以扼要其要的论述,他说:“气喘之病……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日实喘,一日虚喘也,此二证相反,不可混也,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而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皇皇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唯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1]。”张老的虚实的论述,对现今的临床具有指导意义,我们要在学习古人的方法中加以取舍,继承中有着自己的改进,发扬中有所继承,学古不逆古,活学活用发挥中医的本色之长,为人类的健康,做好我们应做的工作,记录祥实的实践经验,以启后人。

1脾肺气虚而致喘的临床关系

脾肺气虚而致喘的临床关系是:脾气虚弱之人,由于脾虚久而使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失常(失健)所表现的证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证常由饮食功能失调,或劳累过度而致的,因脾虚逐渐出现的,因中焦脾土虚弱而诱发虚喘的临床表现,脾气虚弱,阳气渐衰,阴寒内盛,则出现寒邪伤肺而致的一系列肺系疾病,久病为虚无邪则无不有喘证的发生,久之则中气下陷,中气下陷则脾气亏虚,升举肺气之力减弱,又可出现一些肺气受阻,以及肺与大肠相为表里的肠虚证,肠虚摄固无能则又可出现一系的久泄久痢,或有所劳累而致喘的临床表现。其肺系为主而以肺气虚的患者,肺气虚是建立在以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而致因肺气致喘的临床关系,脾肺的临床关系甚为密切,肺为一身之气之大主,司呼吸是肺本身应有的功能,基本在脾,肺气虚则是指肺的功能活动减弱后所表现的有的临床证候,本病多由久病咳喘,或气的生化之源不足所致的喘证表现[1]。总之,肺脾两虚所共有的临床症状表现是以喘促短气,乏力,咳痰稀薄,自汗畏风,面色苍白,舌不红,脉细弱,或见面红,口干,咽喉不利,盗汗,舌红苔少或剥,脉细数,或兼食少,食后腹胀不适,腹泻便溏,食后即有泻便的,或肌体消瘦等临床表现。

2脾肺两虚所致喘的临床论治关系

脾肺两虚所致喘的临床论治关系是:其论治关系首先要具备脾肺两虚应具备的症状,当上述临床辨证关系确立后,就应针对性的治疗,脾虚,脾虚多由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以及脾虚失统而发生的咳喘,现均以脾虚而处方药进行论治,肺虚的临床以肺气虚证,以及肺阴、不足所致的喘证,临床两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母子相连的关系,两者合病中医即可确诊为脾肺两虚的喘咳之症,所以,临床的治疗理应健脾益气、补土生金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方用补中益气汤方加减治疗,补中益气汤本方来自《脾胃论》卷中方,其主要功能是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主治脾胃气虚而致的身热,有汗、渴喜热饮的方剂,对头痛恶寒,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脉虚大的一派脾胃虚弱的方剂,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人参、甘草、白术甘温益气,补脾益胃;升麻、柴胡,协同人参,黄芪升举清阳,使下陷之气得以升提;当归、麦冬补血和营;陈皮调理气机,合奏脾肺并调,阴阳兼理之功。方中加五味子对于纳气平喘收敛肺有重要作用,方中加入五味子即使又成为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合用之功效,临床有咳痰稀薄,形寒,口不渴,为肺虚有寒,上方可去麦冬加干姜以温养阳气,肺阴虚者,以生脉散为基础方,方中可加百合,南沙参,玉竹或百合固金汤加减治疗[1~2]。

3讨论

脾肺两虚所导致的临床以喘证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脾肺气虚兼证甚多,我们在治疗中灵活运用祖国医学的理论精华,和现代医学的临床理论相结合,针对脾肺气虚(两虚)而发生的病变起到针对性的变通,灵活施治相结合,其中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不足,一般以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和全身机能活动减弱等临床表现,肺气虚则宗气不足,呼吸功能减退,因而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耗气则喘息益甚。肺气不足,输布水液功能减弱,水停于肺系,随肺气而上逆则咳喘而痰稀。中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不足,则运化失健,消化迟缓,输布精微乏力,致水湿内生,脾气反为所困,聚湿为痰,经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即是此意,脾湿所困,则形成脘腹撑胀,水湿不化,流注肠中,则大便溏薄,脾主肌肉有主四肢,脾气不足,可见倦怠乏力,中气不足则少气懒言,故尔一派中气下陷,中气不足的现象出现[1~2]。总之,肺主气,肺气不足,故短气而喘,言语无力,咳声低弱,肺合皮毛,肺气虚弱则卫外不固,故自汗畏风,肺阴虚则虚火上炎,可见面红、口干、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等象,脾肺两虚则食少,喘息而痰多。虚证之喘,因精气亏损,难以骤复,故治之较难,效果也较差,临床应严密的辨证论治之下,确立虚实,守方治疗,巩固疗效,同时使患者积极配现代的西医配合,对症治疗,注意摄生,以改变和增强自身体质,提高自身肌体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等. 实用中医内科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1):163171.

[2]张伯臾,董建华,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0(5):6571.

论文作者:张光明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9

标签:;  ;  ;  ;  ;  ;  ;  ;  

古医方药在脾肺两虚而致喘的辨证论治研究论文_张光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