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肺腹模拟人在物理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段静虹

德宏职业学院临床系 云南德宏 678400

【摘 要】目的:探讨心肺腹模拟人在物理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校2015届和2016届医学临床专业的学生作为本文研究对象,2015届学生在物理诊断学实验教学中采用传统模式,2016届学生则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心肺腹模拟人多媒体教学系统,比较两届学生学习成绩及学生对不同教学模式赞成率。结果:2015届学生理论考核及技能考核成绩均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届学生对教学模式赞成率明显高于2015届学生,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腹模拟人多媒体教学系统能有效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物理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肺腹模拟人;物理诊断学;实验教学;应用效果

物理诊断学是临床教学中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能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各种诊断技能,获得一手的患者资料,并能刺激学生将其他各门专业知识穿插结合,实现将医学专业知识融合贯通的目的[1],因此物理诊断学既是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也是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因此该学科对学生体格检查手法有较高的要求,但医学院校受近年来扩招的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床旁教学和临床实践机会越来越少,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体格检查动手能力较差[2]。为了在有限的临床实践中,提高物理诊断学的教学质量,我校于2014年引入了心肺腹模拟人多媒体教学系统,我院并将该教学系统应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学中,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15届和2016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本文研究对象,2015届学生共计63名,男41名,女22名,年龄在19-23岁之间,平均年龄(21.4±0.5)岁,物理诊断学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习期间实验课共计安排32课时,外出临床见习共计安排16课时,2016届学生共计67名,男44名,女23名,年龄在20-23岁之间,平均年龄(20.8±0.7)岁,物理诊断学教学中引入心肺腹模拟人多媒体教学系统,学习期间实验课共计安排34课时,外出临床见习共计安排15课时,两届学生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

1.2教学方法 2015届学生物理诊断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自主学习,实验教学过程中先由老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理论知识学习以单元章节为标准进行理论考核,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验动手课或临床见习,在实验动手课和临床见习中始终采取老师为主体、学生观摩方式[3]。2016届学生教学过程中采用心肺腹模拟人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即穿插实验技能操作,并现场进行指导和示范,尤其重点讲解技能操作的重点和注意事项,先期以学生能掌握操作要领为主,后期应重点讲解操作步骤的原因和原理,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4],理论知识考核同2015届学生,每个章节单元考核后进行实验操作和临床见习学习,每次实验课上将学生分成4-5人小组,每个小组在心肺腹模拟标准化病人上进行听诊和触诊,期间老师来回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操作或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每次模拟听诊和触诊实践教学过程均进行全程录像,选取其中操作规范和操作错误的学生作为正反范本[5],将这些范本在课堂上在此讲解和演示,以增加学生记忆。

1.3效果观察 比较两届学生学习成绩及学生对模拟人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评价。学生考核成绩分为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两类,考核成绩采用十分制进行比较,每项考核成绩按照得分高低为优、良、差三类,优表示考核分数在8分以上,良表示考核分数在6-8分之间,差表示考核分数低于6分。两届学生对不同教学模式评价采用我校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是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能否把握好重点进行复习、是否有助于知识点记忆、是否利于联系病历分析病情、是否能拓宽学习思路、能否增强自学能力、是否有利于增强临床观察能力和判断力、能否增强收集临床资料能力、增强信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否增强教学一体化交流沟通、有助于增加对医师职业的认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问卷有效率和回收率均为100%,调查结果分为赞成和不赞成两类,比较两届学生对该教学系统的赞成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届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2015届学生理论考核及技能考核成绩均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届学生对不同教学模式赞成率比较 2016届学生对教学模式赞成率明显高于2015届学生,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心肺腹模拟人教学系统可模拟临床上常见疾病,其能将这些病种较为典型的病理特征通过音频和视频信号展现出来,如其可模拟心脏心律失常、杂音、震颤等,因此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等优点,这些优点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为直接的刺激,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各种病症的阳性体征表现,从而增加学习兴趣和记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文字表述和教师讲解则显得枯燥无味,尤其是对易误诊疾病难以陈述清楚,更无法分清易混淆疾病间的异同点,导致学习完全靠死记硬背,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会大打折扣,学习成绩难以获得理想效果[6]。而心肺腹模拟人教学系统能模拟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学生通过听诊、触诊和屏幕文字说明,能快速掌握各种疾病的临床特点,配合在模拟人上反复的练习,可获得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的效果,因此该教学系统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中[7]。

本文为了观察模拟人教学系统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将其应用于我校2016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物理诊断学教学中,实验结果显示,2016届学生理论和技能学习成绩优良率明显高于2015届学生,问卷调查显示2016届学生对模拟人教学模式赞成率明显更高,由此说明,物理诊断学实验教学中采用模拟人教学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成绩,而且可增强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认可,从而增加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说明该教学系统在临床实验教学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但这一结果并非说明模拟人教学系统就可以完全替代临床见习,模拟人虽然可以模拟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但其结构毕竟不同于真人,如听诊过程中心脏杂音相比真实病例声音存在一定程度失真情况,而且有些疾病的阳性特征无法完全在模拟人身上体现出来,如腹部异常肿块、心包积液等,另外,模拟人仅能反映某单个疾病的阳性体征,而无法将真实患者的整体情况表现出来,如临床中某些患者会并发两种以上疾病,而这些不同疾病会互为促进恶化条件[8]。综上所述,在现有临床见习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心肺腹模拟人教学系统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能一定程度提高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和诊断技能,但其也有一定应用局限性,并不能完全替代临床见习教学,在条件允许前提下,还应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多创造多接触临床实际病例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郑桂银,杨桂君,郑慧宁,等.运用ECS模拟人配合急诊医学实验教学的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26):5819-5820.

[2]寇炜,阿赛古丽,兰咏梅,等.心肺、腹电脑模拟人在检体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9):90-91.

[3]蒋慧玥,张立力,刘海燕,等.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人(ECS)在健康评估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7-9.

[4]高峰,高茹.医学留学生物理诊断学带教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病案,2013,14(9):70-71.

论文作者:段静虹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9

标签:;  ;  ;  ;  ;  ;  ;  ;  

浅谈心肺腹模拟人在物理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段静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