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政治工作实践中的运用_儒家论文

儒家思想在政治工作实践中的运用_儒家论文

儒家思想在政工实践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工论文,儒家思想论文,实践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给我们的政治思想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面对国人中诸多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的嬗变,我们的不少政工干部也产生了困惑,不知该从何处着手,该怎样开展工作。

我们认为,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大环境下,尤其应该将儒家思想运用于工作实践之中,使其在重塑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60年代中期,“文革”浩劫,大“革”“文化”命,儒家思想也未能幸免。“四人帮”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肆意歪曲儒家思想。直至粉碎“四人帮”,儒家思想才得以还其公正的地位。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明,其主流就是儒家思想。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与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战后很多企业家都在致力于研究《论语》,将其尊奉为东方的“圣经”,日本工业之父涩泽荣—倡导“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并称之为“致富经国之大本”;日本集团的创始人把“和、诚、言行一致”列为“社训”;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社长的座右铭“天、地、人、知、仁、勇”,显然也是脱胎于儒家思想的。今天的日本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刚柔相济的“理性管理”,而这正是将儒家思想与工业文明相结合而形成的产物。

新加坡早些年也遇见过我们现在社会上的许多“病态”,新加坡称之为是伴随现代化而涌入国门的西方“社会病”。诸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膨胀,个人主义的上升,社会责任感的减退,敬业精神的沉落,伦理观念的下降,拜金主义的抬头等等。

新加坡认为这种“社会病”的病根在人的内心世界,在人的精神领域。西方纵欲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歪风使人精神空虚,无所寄托,结果失落了自我。要使个人充实起来,便需要一种文化主体。而华夏的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可以抵御西方纵欲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弘扬传统的儒家思想,加强社会的教化作用,来重塑一个美好的人格。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指出,促进新加坡成功的主要推动力就是“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亚洲价值观。”这种“亚洲价值观”的实质就是儒家的“天下为公”的思想。

作为儒家的发祥地,我们没有理由不更好地学习儒家思想,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仅就政治思想工作而言,起码就可运用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互尊互敬

“仁者爱人”是孔子道德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儒家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最主要的含义是“爱人”,孔子“爱人”的目的是“惠则足以使人”,即为了得民心,以更容易治理民众,缓和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

孟子也提出了“仁政”的主张。认为“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更明确地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这些都是儒家“人本”思想的内核。

然而我们现在的一些干部却完全颠倒了这种思想,“官本位”思想严重,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的有之;家长制,一言堂,独断专行,我行我素的有之;只见物不见人,“目中无人”的有之……长此以往,群众自然心存不满,于是,领导者,舟也;群众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自然会落个可悲的下场。这完全是有悖儒家思想,咎由自取。

儒家还崇尚“忠恕之道”,“忠恕”意义有二,其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要求每个人既把自己当成人,同时也把别人当成人,社会交际中,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平等人格”,人与人应该“相互尊重”。

孔子的学生发展了“恕道”,成为“矩之道”,可以表述为:你所讨厌的上级的行为,不要拿来对待你的下属;你所讨厌的下级的行为,不要拿来对待你的上级;你所厌恶的前人的行为,不要拿来对待你的后人;你所厌恶的后人的行为,不要拿来对待你的前人;你所厌恶的右侧人的行为,不要拿来对待你左侧的人;你所厌恶的左侧人的行为,不要拿来对待你右侧的人。这就叫君子先做出榜样,以便大家都来学习榜样的道理。不难发现,儒家的“矩之道”,就是我们通常所论的“换位思考”、“理解万岁”。

二、以和为贵,友爱和谐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坚持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识,却不肯盲目附和;而小人则一味附和,却不肯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孔子这里所说的“和”是追求对立面的协调、统一。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说,“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孔子的弟子也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意思是,礼仪的作用,以和谐为贵,先王治理国家的道理,最可宝贵的也在这里。由此可见,“和为贵”是儒家思想的著名论点之一。

现代社会,一个单位、部门、企业,能否健康发展,是否团结和谐,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不公平竞争杂于其中,使得人们之间多了些剑拔弩张,少了些和颜悦色。不少单位祸起萧墙,大动干戈,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情绪,继而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因此,作为现代的领导者、管理者、政工干部应当有“和为贵”的思想,应当有维持“和为贵”的能力与技巧,对矛盾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更不能绕开矛盾,回避矛盾。不敢批评,不敢斗争,这样做非但不能开创、营造“和为贵”的环境、氛围,反而会加剧混乱的局面与态势。

当然,我们主张的“和为贵”,并不是无原则的“和稀泥”,也不是排斥竞争,孔子主张“和”也不是排斥竞争,只是其思想主流是“和”而不争,我们排斥的是无序的竞争,不公平不合理的竞争,否则社会就无法前进与发展。

三、道德教化,克己内省

儒家思想着重道德教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要求领导干部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把一定的价值观念灌输到群众的头脑之中,使之变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似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即,领导者如果以德治路线来进行管理,那么他就会像北极星一样,位居于天的中枢,而其他星星都会围绕着它而转动,这种比喻极为生动、准确。一个单位中,如果大家都能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围绕着领导者的目标、宗旨、价值观、道德规范而行动,那么这个单位必定处于最佳状态,而欲达此目的,最好的办法是实行“德治”,即用道德诱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那么他们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做到人心归服。

孟子也指出,使人服从可以有两种方式方法,即“以力服人”与“以德服人”。以力服人,是无可奈何的屈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种服从盖出于内心的自觉自愿,它才是可靠的,由于良好的道德教化可以使人心服,所以儒家对它高度重视。

当然,我们强调道德教化并非不要刑律,而是主张以德治为主体,以法制为辅佐,这是因德治更容易得民心,从而更容易取得长期、有效、持久的效果。作为现代领导者来说,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刚柔相济,恩威并重,宽严兼施。

领导干部要实施好“德政”,必须注意“正己”。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师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要带头端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作风,那么,“其身正,不令而行”。孟子也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在强调“党风廉政”的今天,领导干部的“正己”、“克己内省”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时期以来,领导干部的不能廉洁自律,已成了全社会的热点问题,成了公众深恶痛绝的顽症痼疾。最近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走过柳源》,其片头语:“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就是让人们深深体味咀嚼的警句。

我们党的每一位干部应该时刻告诫自己,作为人民的公仆,就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祖国、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封建时代,儒家的志士仁人尚能提倡并身体力行的道德观、价值观,我们21世纪的党的干部还不能实践履行,那该是多么让人汗颜的事情、多么令人不齿的事情!

标签:;  ;  ;  

儒家思想在政治工作实践中的运用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