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民本思想_儒家论文

老庄民本思想_儒家论文

老庄的民本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本论文,老庄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至春秋战国渐成一股思潮,历经整个封建社会而不衰。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转折时期,它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近代民主思想的内部基因。民本思想于是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最强者,在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论及民本思想,学术界每引述《尚书》、《左传》、《国语》和儒家经典来说明,又因孟荀等儒家大师倡民本尤力,所以,常把民本思想的佳冠奉送给儒家。而笔者认为,《老子》、《庄子》以道家独特的思维方式表达的民本思想,足以与儒家民本思想媲美。

所谓民本思想,就是认识到被统治的庶人是立国兴邦的根本所在。《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1〕。 儒家学派中孔孟荀在这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对这一思想表述得较为完整的要算汉代的贾谊。他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2〕“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 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分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3 〕国家安危,君主荣辱,官吏贵贱,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人民群众,与民众做对的统治者迟早会垮台。既然民是政治之本,统治者理应爱民利民,不可暴政虐民。而统治者爱民利民的实质是使民和畏民,“保民而王”以巩固统治。对这个问题,儒家的认识很清醒,老庄的认识与儒家基本相同。

一、贵以贱为本

《老子·二十五章》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王是域中四大之一,可见其地位至高至贵,非万民所能比。不过,王的高贵并不是悬空的,要以下民作为基本,高与下、贵与贱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老子·三十九章》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句话包含民为君本的意思。后来王夫之也讲过这个道理:“高以下为基,鸿以纤为积,君以民为依,理以事为丽。”〔4 〕民是君的依托和基石,在现实政治关系中,君居于雄、刚、强、先的方面,民居于雌、柔、弱、后的方面。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5〕君居于高贵地位,就要有自知之明, 懂得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不可再恃雄、刚、强、先的哲学。君主盲目自贵自高,是取败之道。《老子·三十九章》说:“侯王无已高贵,将恐蹶。”〔6〕魏源注释说:“侯王不知致一之道,与庶人等, 故不免以贵自高。高者也蹶,下其基也。……致一之理,庶人非贱,侯王非贵。……夫贵高与贱下相反,而一之者何哉?盖所谓侯王者,亦人见之为侯王耳,若推其极致,则积众贱而成贵,分数之初,无贵之可言;积众下而成高,分数之初,无高之可言。”〔7〕君主明白了这番道理, 应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下民,自称孤独无助和才德不好,争取民众的拥护和辅助。老子语重心长,反复劝说: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 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8〕

是以圣人终为不大,故能成其大。〔9〕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10〕

老子很重视损益之道,劝统治者损上益下,损有余补不足,以争取民众。被儒家奉为五经之首的《周易》也说:“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11〕减损上方,增益下方,使人民无穷地快乐;由上而下,使人民受益,其道也大放光明。益卦阐释损己益人的原则。损己益人,急公好义,必然使人喜悦,赢得赞美。而且施就是受,诚心诚意助益他人,必然得到诚心诚意的回报,获得信任与支持,就可以团结力量,集中意志,成就大事。《老子》与《周易》的损益之道是相通的。

老子指出,统治者不必荣辱若惊。他们之所以留下大的灾患,就是因为只顾自身,如果不顾自身,会有什么灾患?因此,能重视用尽自身的力量以为天下人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他;喜欢用尽自身的力量以为天下人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他〔12〕。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民本思想,并有提倡民主的倾向。《庄子·在宥》说:“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13〕这里指出,民虽然地位卑微,但圣人(统治者)不能不随顺他们,圣人应当依靠百姓而不轻视他们。《庄子》认为,圣人应遵循“道法自然”的准则,一切因顺自然,最好任人民自为、自化、自富、自朴。如果不得已而治天下,应当用尽自身的力量为天下人服务,“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庄子》还根据“天道无亲”的原则,进一步提出在自然面前人人平等的激进思想。《人间世》说:“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这里的“天”指自然,不是天神。“天子”与“己”同出于自然,都是“天之所子”。“天地之养也一,登高不可以为长,居下不可以为短。”〔14〕因此便没有贵贱的差别,这样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有超越他人之上的特权。君主应具有势而不骄的品质,“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15〕他应“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与政为政,乐与治为治。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时自利也。”〔16〕他应抛弃天下为私有的念头,抑己从众,抱一种广博的胸怀,忍天下之大辱,自居下流,勇当愚人,为天下人做好事。《庄子·应帝王》说:“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已,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二、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

老庄认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因而,君主应“爱民治国”、“以正治国”,换取四方之民的诚心归服。

《老子·六十六章》说:“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皆乐推而弗厌也。”统治者首先把百姓的意见和利益摆在前头,让人民不感到他的统治是一种压迫和伤害,人民才喜欢推戴而不厌弃他。老子又提出统治者应掌握的三个法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慈爱是三宝之首,是统治者战胜守固的第一法宝。只有以慈爱之心善待民,以俭朴为生活原则,以谦虚退让为处事态度,才能成为万民的君长。有趣的是,老子提出圣人的“三宝”,孔子也提出君子的“三达德”。《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说:“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儒家认为,智、仁、勇三者相互联系,以仁为本,智是知仁,勇是行仁。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道家的慈爱与儒家的仁爱虽不尽相同,但在爱人这一原则上是完全一致的,其目的也是一致的,就是巩固统治。老子的“三宝”是为了“成器长”,孔子也说:“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17〕也就是说,统治者不能爱人,自身难保。

《庄子》认为,取得君位的方式不应是争或盗,而应通过修行道德而来。“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18〕所谓“天德”,就是“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19〕“物顺自然而无容私焉。”〔20〕修行道德的结果,不仅完善了自身,同时也赢得了四方之民的归服。《庄子·让王》说:“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该篇还举大王亶父为例,说明这个道理。“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策而去。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天地》篇又说:“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

老庄和儒家一样,都认识到民的归服是“圣治”、“仁政”的根本。而争取民归服的手段有两条,一是成全民之所欲,一是除去民之所恶。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21〕统治者抓住民的“所欲”与“所恶”这两条至关重要。《庄子·徐无鬼》也说:“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至,誉之则劝,致其恶则散。”同样讲这两条。

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庄认为,君主治国,不可唯我独尊,刚愎自用,而应重视民意,体察民心向背。

《老子·四十九章》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君主不固执己见,以民意作为施政的依据。赞美听得进去,批评也乐意接受。《老子·二十七章》又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为要妙。”对于比自己高明的人要甘拜为师,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也可作为借鉴,不这样做,虽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

《庄子》指出,君主如果热衷于出人头地,刚愎自用,听不进民众的意见,不垮台的可能性只有万分之一。《在宥》说:“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四、爱民利民

老庄的民本思想落实到现实政治活动中就是君主应爱民利民。

《老子·十章》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爱民治国就是让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庄子·应帝王》也说:“明王之治,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明君不自私,以公心治国,顺应百姓的意愿。《庄子·徐无鬼》精辟地指出:“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要求统治者不做害民之事。

具体说来,“爱民治国”的政治措施是:

(一)薄赋敛。老子提出圣人的“三绝”——绝圣弃智、绝巧弃利、绝学无忧。“巧利”是“三绝”之一,其内含为君主应“少私寡欲”。他又提出圣人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俭”是“三宝”之一,意思是君主应生活俭朴,不奢侈浪费。他之所以重视这一问题,是由于他看到贫富悬殊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22〕因此,他主张“损有余而补不足。”〔23〕老子虽没有明确提出薄赋敛的主张,但可以看出他是持这种观点的。君主应减轻剥削,让人们能够“自富”。

《庄子》也提出,君主不应聚敛财富,而应“富而使人分之”,“泽及天下”。《天地》说:“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有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徐无鬼》说:“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与此同时,《庄子》的作者们十分憎恨那些贪得无厌的统治者。《徐无鬼》又说:“君(指魏武侯)独为万乘之主,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耳目鼻口,夫神者不自许也。”

(二)去刑罚。老庄认为,刑罚残害人民,应当摒弃。

老子深刻地认识到“法令滋章,盗贼多有。”〔2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25〕他严正警告统治者,滥杀人民,会自伤其手的〔26〕。老子认为,只要君主“爱民治国”、“以正治国”,人民会“自化”、“自正”,用不着动用干戈。

《庄子》的作者们痛心疾首地谴责统治者用刑害民的罪行。《在宥》说:“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跳动攘臂乎桎梏之间。”他们认为人民铤而走险完全是统治者逼迫的结果,犯罪的不是人民,恰恰是欺诈、贪婪、 残暴的统治者本身〔27〕。他们非常向往远古的美好局面:“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 不罚而民畏。”〔28〕

(三)反对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掠夺战争。春秋战国之世,诸侯间的攻伐战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惨重的灾难,老庄坚决反对掠夺战争。

《老子·三十一章》说:“兵者,不祥之器。”因为战争所到之处,生产无法进行,田地荒芜,人民生活遭到极大破坏。“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29〕他愤慨地说,战争狂人决不会有好下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30〕老子向往没有战争的和平生活,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31〕

《庄子》也反对统治者为满足贪欲而发动战争。“夫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私与吾神者,其战不知孰善?胜之恶乎在?君若勿已矣,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32〕《则阳》还把诸侯间的侵略战争比作蜗牛两角之争,伤人害己,可鄙可笑。

老庄针对当时统治者严刑重敛和穷兵黩武而提出的“爱民治国”的政治措施,如上述的“薄赋敛”、“去刑罚”、“反对战争”等主张,与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如“薄赋敛”、“省刑罚”、“善战者服上刑”等主张,是基本一致的。

通过上述考察,我们有理由认为老庄具有较系统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在道家政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影响深远,汉初的黄老政治实践所体现的民本思想是十分突出的。

注释:

〔1〕《古文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2〕〔3〕《新书·大政上》。

〔4〕《诗广传》。

〔5〕〔8〕〔9〕〔10〕〔12〕〔19〕〔22〕〔23〕〔24〕〔25 〕〔26〕《老子》四十三章,二十八章,六十三章,四十二章,十三章,二章,七十五章,七十七章,五十七章,七十四章,七十四章。

〔6〕此句各版本文句不同,此依张舜徽《老子疏证卷上》。 见《周秦道论发微》中华书局版第108页。

〔7〕《老子本义》。

〔11〕《周易·益》。

〔13〕有人认为这段文字与《在宥》篇主旨相违,且与庄学思想不合,因而主张删去。但也有人认为属庄子后学的作品,与庄学并不矛盾。笔者同意后一种看法。

〔14〕〔15〕〔16〕〔18〕〔20〕〔27〕〔28〕〔29〕〔30 〕〔31〕〔32〕《庄子》徐无鬼,盗跖,让王,天地,应帝王,则阳, 天地,三十章,三十一章,四十六章,徐无鬼。

〔17〕《礼记·哀公问》。

〔21〕《孟子》离娄上。

标签:;  ;  ;  ;  ;  

老庄民本思想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