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实施系统护理模式干预的临床护理效果论文_刘小姣

(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 618000)

摘要:目的 探讨对脑卒中患者采取系统护理干预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接收的7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按照所采取的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系统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为38例。系统组实施系统护理模式,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并对比对系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前后焦虑(SAS)和抑郁量(SDS)表评分。结果 系统组的护理满意度35例(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28例(73.68%),两组护理前的SAS和SDS量表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系统组的SAS和SD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采取系统护理模式,能够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进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系统护理模式;干预效果

脑卒中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将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神经系统。临床研究认为,患者在患病期间的神经系统将会受到破坏,不仅会导致患者肢体损伤,同时,还将会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以及患者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并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1]。脑卒中患者在患病期间将会表现出冷漠、易怒、绝望以及睡眠障碍等临床症状,甚至使其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发生几率可达40%左右。目前,临床上通过采取系统护理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试验经过患者同意,并且签署研究同意书,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接收的7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按照所采取的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系统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为38例,本组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其中,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最大年龄为67岁,最小年龄为30岁,平均年龄(37.12±5.14)岁;系统组男性22例,女性16例,最大年龄为68岁,最小年龄为30岁,平均年龄(37.68±5.42)岁。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对比,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系统组实施系统护理模式。首先,由于脑卒中患者在患病期间将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语言和肢体功能障碍,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而增加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此时,护理人员需要采取良好而又耐心的态度,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介绍成功案例以及健康教育指导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正确对抗疾病的信心,同时,还能够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依从性;其次,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饮食方案,按照少食多餐的原则,起始按照每餐2~3ml的进食量,随后逐渐增加到每餐10~15ml的进食量,在进食的过程中切勿吞咽过快;最后,护理人员为了能够促进患者语言和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人员需要积极鼓励患者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同时,还需要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从小到大的力度,协助患者开展内旋以及外展等被动活动,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期间,护理人员需要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进而适当调整康复方案。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提供营养支持以及改善循环等常规护理指导和干预。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对系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前后焦虑(SAS)和抑郁量(SDS)表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试验所涉及的数据和指标,均使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核验,各组的数据经过计算P<0.05为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各组患者的满意度

系统组的护理满意度35例(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28例(73.68%),卡方值=4.547,P值=0.033,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对比各组护理前后的SAS和SDS量表评分

两组护理前的SAS和SDS量表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系统组的SAS和SD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各组护理前后的SAS和SDS量表评分[(x±s) 分]

3讨论

脑卒中通常发生于老年人群,其作为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将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认为,该类疾病的发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患者在患病期间将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运动障碍以及语言障碍等[3]。脑卒中患者在患病期间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将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睡眠障碍等症状,并不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通过给予系统护理模式,能够达到十分理想的护理效果[4]。经过大量的分析和处理,系统组的护理满意度35例(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28例(73.68%)护理后系统组的SAS和SD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见,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通过采取系统护理模式,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进而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采取系统护理干预模式,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还能够极大程度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心态。

参考文献

[1]孙平平,侯俊.系统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4):133-135.

[2]杨丽娜.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合并肩关节脱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1):89-91.

[3]谷秋云.院外延伸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7):96-98.

[4]龚桂英.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233-234.

论文作者:刘小姣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1

标签:;  ;  ;  ;  ;  ;  ;  ;  

脑卒中患者实施系统护理模式干预的临床护理效果论文_刘小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