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分析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分析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的高新技术化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世界经济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 (2000)04—0021—05

高新技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一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的大趋势对进入21世纪的世界,尤其是世界经济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仅就世界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化产生的深刻背景、表现形式、深远意义及发展趋势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对当前正日益加速的世界经济高新技术化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注:有人将上世纪40年代末——70年代末的科技革命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而将80年代后的科技新发展称为第四次科技革命或新技术革命。本文采用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将二战后至今天的科技革命通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观点和说法。)又称为新技术革命或新产业革命,它始于40年代末,60年代不断高涨,70年代曾一度转入低谷,但80年代它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和力量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渗透,飞速改变着世界经济的增长方式、企业的经营方式、生产的组织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了科技领域全新的发展和突破,成为今天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的主要原因。

科技革命包括两层涵义:即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科学革命,是指人类对客观自然界认识上的飞跃和科学理论上的突破;技术革命,是指在材料、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方面的重大变革。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先导和基础,而技术革命则为科学的进一步革新提供了物质手段和强大动力,二者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因果互动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是一场科学理论和技术应用方面个别的、一般意义的变革,而是一场几乎涉及到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包括微观、天体、生命、信息、思维等领域)的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的质的变革和飞跃,它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经济以崭新的发展态势飞速向前,有效地驱使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向着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阔步前进。这次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技术、电子技术、空间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它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把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它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教育和生活方式、民族心理、思维方式、道德伦理、甚至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它以空前的震撼力深刻而又长远地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整个格局和面貌。具体说来:

1.它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并使全球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电脑、机器人、自动化控制等智能型劳动正在迅速代替人的体脑劳动,传统的依靠自然资源的投入和简单劳动来求得发展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正在迅速被依靠科技进步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后工业经济(或称之为知识经济、智力经济)所代替。

2.它引起了全球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使钢铁、煤炭、建筑、纺织等原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正在变成“夕阳产业”,而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海洋工程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管理经营技术(注:联合国1996年确定的高新技术八大领域。)等一系列充满生气且具有无限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并日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全新的支柱产业,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有力地促使世界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知识、信息密集型”迅速转换。

3.它加速了生产国际化、资本全球化的进程,高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普及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成为可能,国际分工、跨国公司、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驱使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4.它促使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以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为主的竞争已转向以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为重点的竞争;以“野蛮”“原始”手段掠夺世界资源,瓜分势力范围的方式也以被依靠科技优势,通过“文明”手段获得市场和资本的新方式所代替。

5.它还使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已使科技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是区别一流强国、二流强国还是末流国家的重要标志。在国际舞台上,过去以政治大国、地域大国或人口大国的标准来决定国家地位的现象已成为昨日黄花,今天,以经济大国、科技大国的标准来衡量国家地位的方式已被世界认可。

抢滩“高新技术制高点”与各国经济决策的革命性变革

高新技术的巨大作用和战略意义使世界各国已将发展高新技术作为决定自己国家未来命运的战略重点来对待,它们都试图为本国在21世纪的世界新格局中抢占有利位置,因而从80年代开始引发了一轮高过一轮的抢滩“高新技术制高点”的竞争浪潮。

1983年3月23日,美国首先正式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科技计划,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在世界各国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冲击下,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策源地美国,它在高新技术领域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优势也日趋动摇,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提出了上述这个旨在全面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的战略计划。该计划的真正目的是企图通过运用美国所拥有的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力量使自己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和纽带,全面带动美国大批世界顶级高新技术群的持续高速发展,其最终目的是美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继续走在世界的前列而称霸全球。随后,美国的经济决策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1992 年美国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 Way)计划。“信息高速公路”是指一种全国性的信息网络,它以光纤电缆为“路”,集电脑、电视、录象和电话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机为“车”,把全国所有的企事业单位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组织连接起来,形成像50年代美国州际高速公路网络那样的全国信息网络,使美国的信息通讯朝着数字化、精确化、高速化、大容量化和个性化发展,从而推动美国能在世界新的信息革命到来之际成功地抢占信息技术领域的制高点。1993年2 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刚上台就提出了《技术为美国经济增长服务:加强经济实力的新方针》,明确指出美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要依靠高新技术,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1993年12月美国正式拟订了“全国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方案。紧接着,1994年1月25 日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了美国要在15至20年的时间里建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最终是全世界的——电子通讯网络,四通八达,将每个人都连在一起,并提供想象出的通讯服务”的宏伟蓝图,1996年10月10日克林顿又提出了“因特网Ⅱ”计划,将通信速度提高100至1000倍, 副总统戈尔指出:“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是一场将促进改变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信息革命性的社会变革”(注:吴季松《知识经济》,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

1985年7月17日,西欧诸国宣布了“尤利卡计划”。 早在西欧宣布“尤利卡计划”之前,西欧各国就在为缩小或消除自己与美日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差距而积极采取对策。法、英、德、意、荷、瑞典等国把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列为优先发展项目,并纷纷制定了各自发展高科技的详尽计划,如法国的“电子技术计划”、原联邦德国的“材料发展十年计划”、以及欧洲航天局成员国的“赫姆斯计划”(即“联合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计划”)等等。80年代中期,在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刺激下,在前苏联和日本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冲击下,西欧的法、德、英、意、比、西等17国意识到在高新技术领域里如果各自为营,那会既无力与美国抗衡,也难以赶上日本,更不可能甩掉前苏联的潜在压力,于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西欧各国提出联合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的“尤利卡计划”。该计划是一个超越国家范围的全面大规模振兴西欧高新技术水平的战略发展计划,该计划规定从1987年到1997年10年间共拨款100 亿美元准备在光电子学、高能激光和粒子束、大型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尖端技术领域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使西欧首先在经济上,然后在政治和军事上实现与美苏抗衡,最终成为世界不可缺少的最重要一极而努力的战略决策。

1985年12月18日,前苏联和东欧正式提出了“2000年前的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有人把它称之为“东方尤利卡计划”。这是自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和西欧“尤利卡计划”出台后,前经互会国家做出的重要反应,也可以说是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竞争中选择的战略对策。多少年以来,前苏联和美国的军备竞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高新技术竞赛,从天空到陆地,从陆地到海洋,从宏观的外层空间到微观的原子技术——无处不在竞争,无时不在较量, “2000年前的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就是这一竞争和较量的继续。 该“纲要”计划力争在2000年之前通过各成员国之间进行跨国界的技术合作,在电子、自动化、原子能技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五大高精尖端技术领域达到“世界最高水平”,从而保证东欧集团在世界全方位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苏联和东欧的“经互会”解体后,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以及东欧各国受到国际高新技术革命的更猛烈冲击,政治和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为此,俄罗斯和独联体以及东欧各国都以把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高新技术,作为一项重要国策,以使自己与高新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之间出现的差距不被越拉越大。如波兰正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电子与信息技术、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生物工程与原子能技术;保加利亚也在全面启动发展高新技术计划,决心使自己成为“巴尔干硅谷”,以此推动高新技术进步和本国经济发展。

1986年3月28日, 日本政府内阁会议通过了“科学技术政策大纲”。战后的日本,经过两个阶段的发展,于8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1986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0%以上(注:佟福全《世界全方位经济战》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虽然日本在经济实力、在传统工业技术和电子等高技术领域对美国和西欧等国提出了挑战,但从整体实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整体实力上(包括人才优势上)日本和美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而“科学技术政策大纲”就是日本在认识到了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综合实力不及美国,而带头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开发方面又落后于欧美的情况下提出了“技术立国”的战略计划。这一计划是日本决心在新材料、信息与电子技术、生命科学、计算机与软件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地球科学技术和空间技术七大高新技术领域方面加强研究和开发的计划,目的是使日本不仅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而且能够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高新技术大国,并以此为基础,最终实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梦想。

1986年3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在世界高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挑战和冲击下,提出了“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 计划”。对中国来说,高新技术革命不仅仅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而且更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中国的“863 计划”的目标就是要在今后15年(即2000年)这段不太长的时间里,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七大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高新技术领域里缩小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力争在中国的比较优势项目或领域中有所突破,从而使中国能够真正以世界经济强国和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此外,在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浪潮的冲击下,新兴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提出了发展本国高新技术的战略计划和国策:韩国提出了建设“头脑强国”计划,印度正在构思“软件超级大国”计划,马来西亚已在组建“多媒体超级走廊”,以色列以“电子产品激励经济”,新加坡全速“向知识经济进军”,肯尼亚已开始建设“非洲信息高速公路”,芬兰发起了“追赶知识经济浪潮”运动,德国提出了“确保知识经济大国地位”的战略计划,法国、英国、德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等等国家都在积极出台或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注:详细资料见:查灿长《迎接第二次信息革命的挑战》烟台师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第93页。)。

环顾整个世界,一方面是世界强国和大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展开激烈争夺,另一方面是新兴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奋起直追,这场争夺和追逐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当今高新技术领域的十大方面:即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与软件技术、信息技术、光导通讯技术、原子能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定向能技术(注:佟福全《世界全方位经济战》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3页。)。对于这十大方面,“谁能捷足先登,谁就能占领战略制高点”,“谁占领了世界高新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赢得把握自己命运和未来的主动权。”世界抢滩“高新技术制高点”的浪潮有力地推动和形成了世界经济向高新技术化迅速发展的一个全新的趋势,与此同时,也迎来了一个全新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标签:;  ;  ;  ;  ;  ;  

世界经济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分析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