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积压的国内电影_电影市场论文

通过积压的国内电影_电影市场论文

透过国产影片的积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影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产影片:呼唤生存空间

电影《悲情布鲁克》4 月底交由中影制协电影咨询服务中心做发行放映工作。制协公司看准《悲情布鲁克》是一部难得的国产精品影片,预计发行放映肯定不会遇到多大问题。事实证明,他们想的太简单了。原打算放映档期排在五月底,但在和各省市的发行放映公司接触时,发现档期几乎被进口大片和港片充斥,《悲情布鲁克》要排进去困难重重。发行人在猝不及防之余,大声呼吁“希望市场给国产精品影片多留一点空间”。他们提出,投资一千万,刚获过两次奖的《悲情布鲁克》境遇尚且如此,普通的国产电影命运可想而知,如果市场主要被大片和港片占领,那中国每年生产的150多部影片又到哪里去放映呢?

发行人还说,国产影片积压,导致从拍摄到映出的周期无限延长,无疑会影响投资商的热情,对优秀影片的导演也是个打击,这样下去,对中国电影来说只能是恶性循环。

北影厂出品的《黑骏马》制作完成距今已一年有半,其间在蒙特利尔电影节获了大奖,据说原定2月份映出,现在已被推到了10月份。 就是说,观众见到《黑骏马》时,它已是将近两年之前的作品。其实,《黑骏马》在国外已收回了成本,导演谢飞说,他们并不指望这部片子在国内能收回多少钱,只是希望国内的观众能够看到它,却迟迟排不进档期。

这种现象并不奇怪,有很多国产电影都是只闻其声,未谋其面,包括曾经获奖的影片。就拿这次大学生电影节期间展出的20部国产电影,其实都是1995年的作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已经公映。观众对此似乎已司空见惯。诸如《炎帝传奇》、《飞虎队》、《人约黄昏》等等,虽然耳熟能详,谋面却遥遥无期。

据介绍,北京市影片积压的现象不很严重,北京市电影公司积压的影片现有30多部,但省级公司国产影片的积压是非常严重的,去年各省公司积压的主要是被买断的影片。

长沙会议已经提出,国产影片的档期要占到三分之二的比例,但以北京市为例,1995年放映国产新片144部,只占影片总数的53.3%, 而且有些国产影片映期短,甚至只有一天。

国产电影在呼吁生存空间。

影院:市场规律无情

那发行公司、影院、观众对此又持怎样的态度呢?记者首先采访了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宣传部经理高军,他的说法与上述观点大相径庭。

高军说,优秀的国产影片影院是非常愿意演的,像去年的《红樱桃》、《阳光灿烂的日子》,观众和影院的热情比看大片要高,虽然国产片投资低于进口大片几十倍,但票房完全能与大片媲美。比如《红粉》投资280万, 《亡命天涯》投资5000 多万美元, 但在北京市同样取得了2000万的票房收入。这足以说明观众和影院对优秀国产影片的热情。

可惜的是,这只是非常个别的例子,一般的国产片院线都超不过一星期,有的只有一两天,因为最后几天几乎没人看。去年票房收入最差的一部电影是《你没有16岁》,演了10场,观众698人次, 票房收入仅533.3元。《小芳的故事》演了32场,观众1510 人, 票房收入3574.54元。究其原因,是这些影片的艺术性、观赏性太低,无人光顾。

电影市场化以来,公司和影院只能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凭多年积累的经验预测影片的票房情况,一般说来,这种预测是比较准确的。说到《悲情布鲁克》,高军说影院和片方曾进行过热烈讨论,影院普遍不看好这部片子,它属于有特色的中档影片,可能很难有理想的票房。至于《黑骏马》是一部非市场电影,票房情况不容乐观,关键在于市场引导。

这样看来,国产影片积压、周期长,恰恰反映了市场规律,是符合竞争原则的,虽然这种原则可能是残酷无情的。

在大部分观众的眼里,电影就是一种娱乐性的商品,好看,觉得值,就会掏钱,相反则会备受冷落。而影院则要尊重观众的选择。

国产影片的积压形成了非良性的经济循环,影片不能及时跟观众见面,投资方收不回投资,必然会影响下一部影片的生产——如果他继续生产的话,但反过来这种外部经营环境的制约又会抑制劣质影片的生产,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要解决这个矛盾,关键在于需要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迅速提高国产影片的质量,这不是没有可能的,1995年已经出现了这种苗头。十大最上座国产片票房占北京市总票房收入的1/4强,达2400多万元, 而十大最差影片占上座率的6.1%,总收入25700元,占票房总收入的百万分之六,两极严重分化。国产片总体水平太低,导致观众对国产品信任度下降。所以重要的一点是制片方树立质量观。宽松和谐的外部体制和规范经营的市场机制是提高国产影片质量的关键,导演可以由市场来淘汰。市场是检验影片质量的第一准则。

今年以来,电影市场的总体票房在上升,但放映的影片增多了,映期缩短,所以具体到每一部影片,票房收入收缩了两到三成。本年度上映的国产片质量却明显不如去年,值得一提的仅有《兰陵王》、《天国逆子》(合拍片)、《红天鹅》,跟去年的国产大片明显差了几个档次,有的如果不进行宣传,还达不到现在这个水平。实际上,《兰陵王》、《红天鹅》市场运作的投入绝不亚于大片。但这两部片子在市场运作和影片质量上犯了本末倒置的大忌:如果质量不够,花多大力气运作都难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口碑不好,一切都难以挽救,比如《九香》,演了190多场,票房只有4万,可能连宣传费用都收不回来。

高军一再强调,他们非常热衷观众喜爱的国产片。坚持每个季度推出一部国产精品。《变脸》不是一部市场价值很高的影片, 仍然要在6月份作为精品影片全力推出。

高军指出,不是国产影片生产的太多了,而是好片子太少,很多电影不能适销对路,考虑到观众层次不同,欣赏情趣有很大差异,电影应面向大多数的观众。多数观众可能对某些艺术性较强的影片视而不见,但市场要求我们不能站在艺术的立场上去指责观众。

放映实体和生产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除上述两种对立的说法,有没有比较客观中肯的意见呢?

首都电影院的刘经理说,1994年以前, 首都一年票房收入不足400万,1995年在修缮停业40天的情况下,还取得了800万的收入, 其中大片收入300多万,所以说大片激活了市场,一点不假。 国产片的收入悬殊,如果真能像长沙会议说的那样每年生产10部精品影片,国产影片就能真正复苏。院线方面,如果每月都有2部国产影片排期7天以上,就能满足观众,市场就会活起来。所以国产影片在谈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应该特别注重观赏性,用国产精品影片把观众请到影院来。

北影厂发行人于冬说:“归根到底是发行的问题,制片厂每年不是没有好影片,而是市场有所忽视。《黑骏马》至今未同观众见面,就是发行环节的问题。在看片会上,都说不错,最后却说:我们那儿没人看。事实是不是如此呢?去年夏钢的《与往事干杯》,在全国省级看片会上,不到50万的价格,很多省市都画零。山西人说,山西人不爱看这种片子。后来投资方采取了分账发行的办法,在国内票房收入近1000万,制片方得到了180万。《黑骏马》在国内开价50万, 最后被一家民营公司以63万买断,有人说还可以再低,我觉得再低就对不起这部得过大奖的片子了。”

高军认为《黑骏马》是非市场影片,应在艺术影院上映。于冬提出影院应分层分线,开设多厅、多块银幕。主要银幕放《真实的谎言》之类,次要银幕放《黑骏马》之类,避免现在这种炒《真》丢《黑》的情况。《与往事干杯》在太原就是小厅放映,大厅一共放了五部大片,而《与》则在小厅就上映了两个月,每天都有2000元以上的收入。

北京市电影公司的王经理说,呼吁发行的同时,还应呼唤制片体系。制片不是把片子卖出去就撒手不管了,还应积极参与宣传策划与市场引导,不管古榕炒作《红天鹅》的方法是否可取,效果是否显著,但他的投入精神确实让人感动。

制片厂是企业,而发行公司和放映实体可以做符合市场的二度包装,是有生产力的。财务、运作、统计、监察,通过对市场排映的影片的了解,对市场、影片有全面的把握,这才是真正的发行。比如市场的地域性差别是非常大的,《廊桥遗梦》在河南只有10万的票房,北京的票房最高,因为北京现在已淘汰了民工观众,80%的观众有高中以上的学历。不管生产还是营销,都应花大力气研究市场。

执导了《赢家》的霍建起并不怨天尤人,他认为国产片的生产发行存在两个问题,那就是艺术头脑差和商业头脑差。其实,商业性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只有暴力、色情、恐怖才有商业性,美才是最大的商业性,因为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说到档期,他认为这属于操作上的问题,比较复杂。周晓文也说,即使没有进口大片,国产电影的危机仍然存在,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北大教授戴锦华只说了一点:拿进口大片和国产片比较是不公平的,中国电影的平均成本是130万人民币, 而好莱坞电影的平均成本是5400万美元,所以即使有相同的档期,仍然不能算是公平竞争,所以中国电影的处境是非常悲哀的。

观众:呼唤国产精品电影

经过上述种种观点的交锋,可见国产影片的质量是最核心的问题。

戴锦华说过:“中国最优秀的电影跟外国优秀电影比毫不逊色,中国最差的电影在外国最差的电影面前也不脸红。”谈起国产电影,每个人似乎都有万语千言……

北京市的一位影评员说:国产影片确实在困境之中,从观众的角度,找不出几部可看的片子。有些国产片学港片,学大片,打打杀杀,太模式化。而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大多庸俗得很,像傍大款、下宾馆,离老百姓生活太远。为什么不多拍一些呼唤真情的电影?只要有好内容,好情节,观众不会不爱看。

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常蓝天感慨:现在的电影太假了,他们不知道老百姓喜欢什么。在炒作时,又往往舆论先行,言过其实,观众看了觉得受了骗,一来二去,就对此失去了信任。

首都影院的影评人明白: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可讲的故事多了去了,中国导演怎么就讲不好这个故事?

什么样的影片才算精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精品应是由专家、领导、观众共同确认的,这似乎是一个过高的要求,却是精品影片要竭力接近的高度。

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人群在不断的整合和分化,全国人民共同为一部影片而欢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只要怀着真诚严谨的创作态度,讲出这个时代的生活与梦想,电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

郑洞天曾经说过,外国大片能够打败港台片,但打不过国产精品影片,看来,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明。

标签:;  ;  ;  ;  ;  ;  

通过积压的国内电影_电影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