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堂有效活动的四个特征_品德与社会论文

小学德育课堂有效活动的四个特征_品德与社会论文

小学品德课堂有效活动的四个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德论文,课堂论文,特征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品德教学中,教师们为了体现新理念,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课堂活动。但实质上,有的活动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真实性;有的活动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无法达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还有的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活动而活动……在这些课堂中,学生对活动所呈现的“生活”理解不透,体验不深,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活动的有效性,把握好如下四个特征:

一、真实性——活动所反映的生活必须是真实的

1.活动内容必须是真实的

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们只有在自己真实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有些活动由于情境的创设缺乏真实性,学生的体验脱离了实际生活,其学习就达不到课程目标。

例如教学《你帮我,我帮你》(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一课,一位教师组织了“贴鼻子”游戏,试图通过“盲人”遇到了困难、需要别人的帮助这一活动体验,引出课题“你帮我,我帮你”。另一位教师则设计了“盲人取物”活动:让学生蒙着眼睛,沿着规定的路线,绕过“石头”,跨过“小桥”,迈过“大沟小沟”(用凳子设置),到达指定地点,拿到目标物品。

这两个活动都很有趣,学生也玩得很投入,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贴鼻子”游戏体验的是贴错鼻子带来的快乐,其娱乐性强于生活性。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也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取物”则是盲人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个活动能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盲人行动的不便,进而萌发“你帮我,我帮你”的情感冲动,产生强烈的“助人”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儿童良好品德的养成应当植根于真实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的品德教育就应围绕怎样的生活去实施。

2.活动反映的生活更应该是现实的

品德新教材十分重视儿童现在生活的教育价值,往往选取他们当前的典型生活事件作为教学活动范例。但是,相对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儿童来说,这些“生活事件”又是固定的、静止的和虚化的,只为我们设计教学提供了思路。而要设计学生可以亲历亲为的学习活动,还应该回归现实,从具体教学对象的生活中寻找活动资源。

例如教学《寸金难买寸光阴》(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一课,就不能仅仅用古人怎样“惜时”“苦学”的典故进行说教,而应当立足儿童的实际生活,组织开展活动,如:①“看一看”,各行各业的人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②“做一做”,我一分钟能读多少书、做多少题、写多少字;③“算一算”,小朋友们做这些事情的间隙又浪费了多少时间等等。我认为,教育要为未来培养人,儿童也必定要长大成人,但“未来”和“成人”只能通过“现在”与“儿童”来达到。只有儿童当下、即刻进行的现实生活,才能真正打动他们的内心。

二、针对性——活动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目标而服务。当前,品德新课程的活动性已被大家普遍接受,活动化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一些教师对“活动”为什么而设还缺乏思考和研究,许多课堂活动因此成为无效劳动。

问题之一:“目标错乱”

某教师教学《我为家人添欢乐》(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时安排了两个活动:①考考你:你对爸爸妈妈有多了解?②观看小品《看电视》:他们一家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秘密,爸爸为什么不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呢?而按照该单元整体安排,第一个问题应该在第一课《我的一家人》中解决,第二个活动则放到第二课《家人的爱》里更为合适。显然,该教师没有把握好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层次性,造成了目标的错乱。

问题之二:“兜圈子”

教学《孝心献老人》(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教师在揭题时这样设计:①表演哑剧:猜一猜他们在干什么?②讨论:看了这两个故事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两个故事里都有少先队员?教师仅仅为了引出“孝敬老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这个话题,就把课文插图改编成两个哑剧,绕了很大一个圈子,费时近半节课,却还没有进入“生活中老人需要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等急需解决的正题。类似情况在新课程实施中常常出现,使得课堂效率十分低下。

因此,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要明确活动的目的、落脚点和价值,充分考虑活动的针对性。如果目的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哪怕是形式再好的活动,也要忍痛割爱。

三、可操作——活动要适合学生参与并能实践操作

在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中,列举的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和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20多种。该建议是针对广义的教学时空所提出的,并非所有活动都适合于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在选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立足教室,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

要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我们首先要分清哪些活动可以在教室展开,哪些活动只能在室外、校外、社区或野外进行。对于不能完全在教室开展的活动,也要分清活动的哪些阶段可以搬进教室。譬如资料调查、现场调查、参观访问、社会实践及其它操作性和实践性活动,一般是很难在教室里展开的,我们可以在室外实地活动时搜集资料,然后带进课堂,做后续的分析、整理、交流、讨论、欣赏、评价、制作等。这样才能使活动真正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2.化静为动,巧妙穿插操作性活动

由于受到教室这个特定环境的制约,教师所能选择的课堂活动形式十分有限。于是,一些品德课又陷入了“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演一演”的新俗套。例如教学《家人的爱》(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一课,为帮助学生感受到家人的关爱,教师以这样的问题导入活动:①说说家人关爱你的故事;②一天中,家人为你做了些什么?先分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活动持续了20多分钟,学生在冗长的课堂谈话中兴味索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问题出在活动的选择搭配上。按上述活动设计,学生只能“坐而论道”,没有进行必要的实践操作。由于活动形式单一,缺少变化,自然难以激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其实,如果在口头交流前让每个学生动动手,对“家人的关爱”及“家人每天为我做什么”先做一个书面调查和统计,就可以让“静态”的课堂动起来,做到静中有动,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

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动手的,就别只让学生动嘴;能让学生多感官活动的,就别只让学生单一感官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开展最具动感的、全身心的活动。

3.变虚为实,为抽象概念赋予具体内容

作为人文性学科,品德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德性、品行、情感、个性、文化等精神性的东西,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一定距离。对此,教师要善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通过具体活动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接。例如,《你是我的好朋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你知道‘朋友’的意思吗?”“你怎样理解‘朋友’这个词?”“你觉得怎样才算好朋友?”对小学生来说,这些问题理性、抽象、玄虚而不好把握,就像让他们做大学生论文答辩那样困难。如果我们把问题稍作调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的好朋友是谁?”“你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你们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这样,就将抽象的话题讨论转化成了具体的情感交流,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需要。

四、有准备——活动前要让学生做好认知或心理的准备

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观唤醒。”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状态,善于调节儿童的情感,使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充满期待。否则,学生很难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

例如,在《我们的动物朋友》(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一课教学中,教师先请小朋友“用声音或动作表示自己喜欢的动物,让同学猜猜是什么”,接着又让小朋友开展小组合作,“每人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看喜欢哪一种动物的人最多”。第一个活动中,小朋友学习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这时,突然中断游戏,转而让他们开展不甚擅长的言语交流,学生的情绪还沉浸在前一个活动的情境之中,对此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以致课堂反应十分冷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教师在提出新任务前,能够委婉地予以铺垫:“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可是时间有限,怎样才能让更多小朋友都有交流的机会呢?老师提个建议,我们分小组交流好吗?”这样,以商量的口吻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就很容易进入下一个活动。

标签:;  ;  

小学德育课堂有效活动的四个特征_品德与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