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乡村人口迁移与老龄化问题研究论文

近三十年来乡村人口迁移与老龄化问题研究

◎张 辉 刘浩南

〔内容提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迁移也随之增加,其中以乡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居多。大量青年人口因外出务工、经商、求学而迁往城镇,导致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人口迁移中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 人口迁移 老龄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的迁移,对乡村和城市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人口迁移为城市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乡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群体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城市的交通、住房、教育等因人口剧增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为例,近年来随着内蒙古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部乡村地区许多家庭为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让子女拥有更优质的教育等多种原因,选择向呼和浩特或包头较为发达的城市迁移,给这些城市带来了大量人才和劳动力,推动了迁入城市的发展,但迁出地区大量的青年人口外出,老人留在乡村,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当地城镇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有着和内蒙古类似的情况,乡村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大,对普通劳工的需求也较大。广大农村的青年劳动力迁入城市,从事服务业和我国的各项基础建设,促进迁入地的经济迅速发展,但也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人口迁移需要迁入地和迁出地同时具备条件推动20世纪90年代人口大迁移的两大因素,一是城市地区在鼓励支持引导的政策下实现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是农村地区依托新的农业技术改进生产工具使得生产效率提高。农业机具的发展对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闲置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转向正在高速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谋求发展。与此同时,当时现行的就业制度无法很好地适应新兴的市场经济,以及快速的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刚性需求,为农村劳动力迁入城市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原先固有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观念逐渐得到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放宽了对人口流动的政策,取消了没有本土户籍的外来人口在城市就业生活的限制,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省份开始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进行城乡户口登记管理的一体化改革。政府开始考虑离乡入城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进一步推动了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的转移。以乌兰察布市为例,上世纪90年代末该市所辖旗县乡村中小学大多撤并,一部分没有搬迁至县城意愿的群体也需要到县里让其家中的适龄儿童接受教育,主动迁移和被动迁移都使城镇化有序地向前推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外来常住人口的数量已经是80年代的1.76倍,迁移人口更是高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1.62%,这表明非城镇户籍的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从人口迁移的统计数据可以反映出人口迁移的情况。

表1 测算的我国人口迁移规模与迁移率

从表1中按综合方案测算的非正式迁移规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1980年至1987年的七年时间里,人口迁移的数量增长了一倍;1987年至1994年七年时间里人口迁移的总量从上一个七年的600多万的增长到1000多万,从1987年至2000年人口非正式迁移人口增长了4000多万。21世纪初期,迁移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与大背景下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当时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国家主要的战略部署是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带,由沿海到内陆不断深化改革和推行对外开放。由于东部地区更加具有优势,因此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劳动力前往城市和东部地区。据统计,2000年就有近6300万的迁移人口,其中北上广深四个城市迁入率超过了25%,北京市最高已经高达了27.5%,也就是北京市有大于1/4的人口都是外来迁入人口,这充分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对于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与之相反的是湖南、安徽、四川、重庆、江西等省份迁出率却达到10%,甚至最高的江西高达13%,有将近1/7的人口选择了去东部城市发展,这给本来就欠发达的省份带来更大的人才缺乏的压力。

纳米氧化钙(Nano-CaO,简称Ca)、纳米氧化硅(Nano-SiO2,简称Si)和膨润土(Bentonite,简称Be)的混合比为Ca∶Si∶Be=4∶6∶100(质量比)。为了便于对比分析,也制备了其他不同掺入比例的压实样,即Ca∶Si∶Be=0∶0∶100、Ca∶Si∶Be=4∶0∶100和Ca∶Si∶Be=0∶6∶100。

3.考虑到当前我国养老制度发展并不完善,社会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所以国家也可适当微调退休的年龄。对于经济发展不同状况的地区,老年人口可以分区域、分阶段式进行管理,并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和方法。而延迟退休年龄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也加剧了青年群体就业的压力。社会应加强宣传力度,对我国现在面临的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让更多的人了解,发扬我国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逐渐淡化的养老、爱老的传统。让全社会重新重视老年人在物质和情感上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改变现在富裕群体和年轻人的生育观念,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对拥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提供更高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

基于我国各省市地区差异较大,相关部门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解决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沿海发达省份和中西部不发达省份的老龄化问题应该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从短期来看,应该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互结合起来,建立更为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让个体经营和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没有缴纳社会保险的群体缴纳社会保险,不断推进社区服务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同时针对老年群体提供相应切实可行的项目支持,解决人口结构相对老龄化问题对经济持久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一定要从控制人口和发展经济方面入手,也可以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用人工智能来代替部分仅需要体力的工作岗位,从而缓解现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促进整个生产力的提高,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用更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财富来保障地区养老资金额。同时,还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提供老人所需要的养老服务,照顾老人的日常。人工智能不仅运用于家庭清洁,也可用于智能手环等实时掌握老年群体的心率脉搏等数据,实时了解其健康状况。所以,智能科技对关心老年群体具有重要作用。

二、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

针对统计数据中的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应用百分数、(±s)加以表示,使用X2、t值进行检验,并录入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若P值小于0.05时提示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编单工作站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电视台每天播出的节目进行规划,比如广告节目的播出,就需要编单工作站进行制定。系统当中的其他用户是没有修改广告条目权限的,而播出站则依靠广告段的标记自动播出。播出系统的用户应该采用统一管理的方式,对登陆权限和空间分配进行管理,避免出现权限和空间使用的混乱。

3.在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迁移的作用影响下,中国呈现微逆老龄化的趋势,并且造成养老金的收支失衡使得一些省份出现了养老金的压力,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在老龄化的影响下,地区的经济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政府和家庭在医疗上的负担加重,对当地的劳动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导致了欠发达的地区经济难以快速增长,造成了人口更多的流出。2015年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据显示,现在60周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两亿,占人口总比重的15.5%,年龄在65周岁的人口已超过1.3亿,其中约有7000万的老年人口都集中在欠发达地区。1953—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所占比率由4.4%上升到10.5%,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即便是和世界上其他国家比较,我国的老龄化现象也较为严重。现在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65岁人口比例从5%上涨到10%,用了35年,意大利则用了将近100年,而我国只用了短短的30年。根据国际标准,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7%都是65岁以上,那么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我国从2000年开始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如果再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我国将在2027年进入老龄社会,在2047年进入超老龄社会,当初国家的发展动力反而成为现在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大问题。

2.越发达的地区人口迁移也越频繁,由于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入,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呈现出多种社会新变化。经济发达医疗保障等各项服务设施完善的地区能够使老人的平均寿命超过72岁,城市老年人口的比重也略微有所上升,但是这样的上升完全被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迁入相抵消。与此相对应的就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和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之下较为落后,农村地区的老年群体是需要关注和政策支持的群体。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多重因素造成的物价缓慢上涨,致使普通群众的生活成本增加。更多的农村青年为得到更加丰厚的报酬,选择了去城市打工或创业,然而他们自身的经济实力不允许这一群体带上自己的父母一同前往,所以只能将老人留在家中。这给当地农村政府造成了较大的压力,缺少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加剧,加上本身就不发达的经济致使大多数农村地区发展缓慢,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发达城市的快速向前发展。同时,生活成本的提高也造成现在的农村无法承受多个孩子的教育和抚养费用,加上我国城市发达地区的民众生育观念发生了改变,生育率逐年降低,在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实施后这种现状开始得到转变。人口出生率低,自然死亡率低,在双低的作用下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则正在缓慢的推进。老龄化问题的加重以及城乡之间和省份之间的人口结构失衡,两者互相作用导致人口结构比例失衡问题加剧。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朱勤教授发表在《中国人口科学》2014年第5期的《城镇化对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影响的量化分析》一文中提出,15~29岁的乡村人口转为了城镇人口,乡村人口迁移对乡村老龄化的影响率为43.4%,对城市老龄化的影响率为-118.0%。从这一数据中可以看出,人口迁移对迁出和迁入两地人口结构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乡村人口迁移较大的增加了乡村人口老龄化的结构比例。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的迁往城市带来了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乡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不发达的乡村经济促使乡村劳动力的富余,劳动力向外迁移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建设,马太效应在城市发展中也能得到体现。年轻人到城里谋生计而老年人留在家中,导致农村老龄人口比重急速增长,老人长期无人赡养,只能由政府出资,但是农村本来经济就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所以广大农村地区的老年群体医疗、住房等条件难以得到保障。计划生育政策下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国的人口负担,但同时也导致人口出生率降低。根据推测,中国自实施计划生育以来,中国已经少出生了3亿人口。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很多家庭是两个中年人供养四个老人,这种现状已阻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退休后需要政府保障老年生活,依靠国家福利政策来度过晚年的群体庞大。但青壮年劳动力和老年群体的结构比出现失调,导致我国需要供养的老年群体数量庞大,并且现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意识还不是很健全,在私人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农村这三大群体中相对不够完善,所以现在老年化问题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影响也较大。

三、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几点对策

1.部分省市要在短期内缓解养老压力所带来的资金问题,一是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减少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不足所造成的养老压力。重新调整优化社会资源分配结构,提高老年人所占的社会资源比例,保障老年人的晚年养老问题。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的方法和经验,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情加以应用。制定相关养老的法律条文和规定,动员社会各阶层人群力量,共同应对老龄化问题。二是在本地区进行试点改革,群策群力解决养老问题。

武汉大学刘昌平等教授在《经济评论》2008年第6期发表的《“乡—城”人口迁移对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障的影响分析》中提出,这样的人口迁移模式一方面对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很大的“养老金红利”,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加速乡村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迁向城市的乡村人口群体中的一部分人从事服务行业,一部分人个体经营,多数都没有社会养老保险。中国乡村传统的养老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20世纪90年代前乌兰察布市50~70岁的老年群体一般选择夫妻双方一起生活,八十岁左右的的老年群体多数和众多儿女中的一个共同生活。当前,在农村地区生活的老年群体,如果没有子女生活在本村的情况下独自在农村生活较为困难,因此老年群体在丧偶后多数人会选择再婚以维持生活。一方面乡村的发展程度较低,另一方面乡村的老年群体占主体,人口结构发生改变也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1年中国人口迁移总规模超过1亿,到2015年为2.3亿,而据最新的数据表示,2019年春运总人口超过4.16亿,大多数旅客的目的地为中部、西部、西南部和东北地区的欠发达城市。以广州为例,原本繁华的广州城在春节期间城区人口显著减少,似乎变成了一座“空城”。中国农村人口迁移的整体趋势呈现城乡之间的两点一线和省际之间的放射状,最大的迁移规模还是迁往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到经济发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等大城市,后期各省的中心城市逐步变为周边乡村地区迁移的重要阵地。而造成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呈现如此特点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等多种条件的不平衡。城市发展中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得到优先发展,这是经济发展自我选择的结果,城市发展的差异和城乡间的差距符合经济规律,但这其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基于社会全面发展的考虑下需要相关部门关注的。

计划建设是执行实施的基础,执行实施是评价检查的前提,评价检查是优化改进的关键,上一环是下一环有序开展的先决条件。优化改进阶段是内控闭环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点,是内控闭环形成的重要环节。

2.2.3 教练员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监管情况 教练员与文化课老师就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进行沟通、交流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左右运动员的学习态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教练员勤于与文化课老师进行沟通,这对于运动员的学习将会起到良好的监管和督促作用。只有个别教练员表示与文化课老师交流情况“一般”。显然,这不利于帮助运动员端正学习态度。这可能是由于教练员自身训练和比赛的压力较大,缺少时间,交通不便等,从而与文化课教师疏于沟通和配合。

未来的人口流动可能会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与政治、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矛盾。由于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越来越多,导致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社会和其他诸多问题。而且在发达地区的人们受教育水平高,大部分人变得更加追求环境优美、清新宁静的地方,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倾向去寻找更好的精神享受。如最近北京、上海等地方已经出现了有大批的本地居民由市中心迁移到郊区或者是农村,自己出资建造别墅,这也是未来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人口迁移的趋势。同时,城市的居民迁回农村带去的大批资金和经验,也是对农村发展很好的补充,乡村旅游业将是一个很具潜力的产业。

4.随着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等政策的大力扶持,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市场。政府应因地制宜地对本地区的村民加以鼓励和引导,多措并举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减少农村人才的外流,经济发展的乡村对于减少正困扰着政府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5.改善农村条件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在全区实施的“十个全覆盖”工程,从多方面改善了农村的条件,该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延续多年不变的面貌。政府出资修缮民居、开展道路硬化工程、推进实施村村通工程、扶持便民超市等多项惠农措施使得自治区农民幸福感大大提升。农村地域广大,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大乡村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回顾与研究,结合当前乡村社会的人口结构与社会状况,分析乡村地区人口迁移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关注乡村人口结构制定乡村社会全面发展的对策。多措并举推动农村建设,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责任编辑:梁 欣

标签:;  ;  ;  ;  

近三十年来乡村人口迁移与老龄化问题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